心的依止

心的依止

《心的依止》二十四講的說法內容,就是以《大般涅盤經》為精神,“以法為我們的洲島和依止處”,借著依止佛法,我們可以拋棄自我的牽絆,作為他人心靈的船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即將涅盤之際,教導了最後的教法,這教法就記載在《大般涅盤經》這部目前保留於巴利文的經典中。在四十五年的說法中,佛陀教導了所有趨向解脫的方法。而在晚年,佛陀則告誡他的弟子們,要把他所教導的法運用在實際的修行中。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作者:(德國)艾雅·凱瑪
譯者:莊國彬
出版社: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
頁碼:154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807091714
裝幀:平裝
開本:16
外文書名:Ba an Island
定價:24.00

內容簡介

若是你知道了一些佛教義理和名相,對禪坐也有相當的興趣,但就是覺得無法把這二者完全結合在一起的話,那《心的依止》就值得一讀!傳統上,對一個剛學佛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會想要了解佛教的義理,所以或是通過閱讀經典,如《金剛經》、《法華經》等一類大乘經典;或是通過一些介紹佛法的書籍;或是通過師父的開示;或是跟師兄、師姐請益,來慢慢學習一些佛教的義理。當然除了對佛法的理解外,宗教上的實踐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也就是修行,所以可能開始有自己的固定早課,或是誦經,或是拜佛,或是禪坐,或是行菩薩道。這兩方面合起來就是佛門所謂的“解行並重”。不過從語言的角度來說,“解門”和“行門”是配合不起來的,因為就目前佛教徒的學習模式來說,宗教的實踐——“行門”,用的是我們日常所用的語言,也就是白話文;然而在理解佛教義理——“解門”上,就大部分的佛教名相來說,用的是古文,如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所以有時候會有一種現象,就是知道了某種義理,但是不會運用。也就是說在教義理解和實際宗教活動的結合上,似乎較薄弱了些。在西方,因為佛教傳入西方只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所以沒有古文的問題,只是在早期有些用語是從基督教而來,不過近年來他們在想辦法產生適合這個時代的佛教用語。就我所接觸的經驗而言,一般西方人學習佛法往往是因為覺得自身有太多的煩惱,生活無法快樂,所以想要找一種能夠減少自身煩惱的方法。所以當他們接觸到佛教的義理時,他們會希望了解如何運用佛教的教義,來幫助自己減少煩惱。因此就一般西方的學佛人,或者是學習禪坐的人來說,佛教的理論是為了能幫助修行。
而這本艾雅‘凱瑪法師的開示錄,可說是典型的西方開示方式的展現。用句老話來說,凱瑪法師的開示真的是“深入淺出”。我覺得最重要的——特別對我們東方的佛教徒來說,是她想辦法讓我們將原本覺得是學理上的東西,能夠配合實際的生活,或者是在修行中加以運用。例如第一篇 ,凱瑪法師就以另類的戀愛來比喻我們皈依時的信仰,她認為對三寶的宗教情感,其實很像我們在談戀愛一樣,不同的是這種情感比一般的感情更純粹而長久,而且絕對不會失戀!在另外一篇“我們的隨眠習性”中,法師從實際的禪坐經驗,來說明五蓋跟隨眠的不同。她提到在禪坐中,五蓋是比較容易察覺的,而隨眠是比較細微的,它們是五蓋的秘密支持者,要除去它們就需要極為敏銳的專注力和許多觀察的功夫。書中像這樣的例子相當多,值得讀者去細心品味。
由於這是凱瑪法師的演講開示,所以它的英文相當簡單。雖然是簡單的字眼,但是簡潔中透露出一股生命力和說服力。書中到處可見凱瑪法師鼓勵我們應該多花時間在修行上,而且強調修行跟日常生活應該配合起來,即使是做世俗的工作,還是可以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有好幾次因為受到鼓舞,放下手上的翻譯而跑去禪坐。若是讀者在閱讀《心的依止》時,感受不到這樣的活力的話,那恐怕是譯者的拙劣,無法表現出法師的感染力!
所以我覺得這不是一《心的依止》,它應該像是一本手冊,一本不應放在書架上,而應該放在蒲團邊的書。或者是一本放在床邊的書,做完一天的事,洗去一身的灰塵,再讓這《心的依止》洗滌我們的心靈!

作者簡介

艾雅·凱瑪(Ayya K1aema),西方第一代女性佛學導師,對佛教與女性主義的融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她於1923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族家庭,後來移民美國。1960到1964年間,她跟丈夫和孩子在亞洲旅行,在此期間開始學習禪修。10年之後,她在歐洲、美國和澳洲教導禪修。1979年,她在斯里蘭卡由那拉達大長老授戒為比丘尼,並在斯里蘭卡的科倫坡,成立了國際佛教徒婦女中心。1989年,她於德國創立了佛陀精合,並擔任精神導師。1997年11月2日,在德國圓寂。
艾雅·凱瑪寫過二十多本有關禪坐和佛教教理的書,較有影響的有《禪與自在解脫》、《以法為洲》、《我是誰》、《給你我的一生》等。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七種語言。

圖書目錄

導讀
前言
作者序
壹 開啟心靈與意識
皈依:某種戀愛
世尊的法
貳 建立穩固的基石
正見
攝心
無明
苦的證悟
心的錘鍊
叄 世俗的生活
和諧的生活
與別人交談
接受自我
獨處
做個平凡的人
戰爭與和平
肆 基本教理
涓流成川
遠離邊見
我們的隨眠習性
無憂、無垢、安穩
伍 成熟的修行
和自己做朋友
溫柔、愛和關懷
無遠弗屆的心靈開展
出離
空其心
陸 解脫一瞥
當下解脫
道與果
……

創作背景

當佛教傳到西方,碰撞出無數思想的火花,其中的一個燦爛火花就是和女性主義的激盪。雖然這樣的激盪有時會有些荊棘,然而這樣的接觸事實上是豐富了彼此的內涵。艾雅·凱瑪(AyyaKhema)比丘尼是西方第一代的女性導師,對佛教與女性主義的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她出生於北歐,後來成為美國公民,她最為人所懷念的,是她對西方比丘尼僧團的促生。
艾雅·凱瑪是個非常堅強、獨立的女性,她的童年可說是相當的艱辛,由於是出生於第二次大戰時的德裔猶太人,艾雅·凱瑪從小就飽嘗偏見和監禁之苦,而她父親也在她相當幼小的時候就過世了。婚後她在澳洲的一座農場養兒育女。之後她出家,建立了一座上座部傳統的森林寺院。她的法名凱瑪(Khema),源自於佛陀時代,一位以對佛法的深切了解和出色的說法出名的比丘尼,佛陀曾稱讚她是個正行的模範。凱瑪法師本身有著很紮實的修行功夫,這使得不論是她的說法還是個別的指導都讓人覺得十分真切。然而上座部的傳統並不承認她的出家身份,因為在東南亞國家,比丘尼的地位不是很高,而且一直不受重視。凱瑪法師於是決定站出來,但她並不是要選擇戰爭,她只是為了自己和所有女性的尊嚴而站出來。作為一個認真的修行者和著名的發言人,她在這個國度里真的實現了一些改變。
在準備這本書的出版時,我想起在十二年前出版凱瑪法師著作的情景,那時我在斯里蘭卡的羅加馬湖(RatgamaLake)旁,一個叫ParappuduwaNunsIsland的地方。那時要出版的凱瑪法師的說法開示,是由一群斯里蘭卡的大德們贊助的。在潮濕、酷熱的環境裡,身旁遍是巨大的叢林植物,我坐在陽台上校對著書稿,耳邊不時傳來沙沙的聲音,我知道是一隻大蜥蜴從旁邊的灌木叢里走過;或是聽到棲息在樹上的鳥兒對同伴發出尖銳的警訊。
有時凱瑪法師就坐在我身旁,她身穿僧袍,頭髮淨剃,跟我討論那些看來很不像英文的句型,好像是那種不懂英文的排字工人所排出來的句子一樣。法師常常對著我們改得亂七八糟的句子皺著眉頭專心地看,當想到要如何表達其中的意思時,我們就會對著彼此大笑。
我一天作校對的時間只有幾個小時,身為近事女(anagarikas)的我,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穿上我們的白袍,拿著煤油燈,半睡半醒地在黑暗中走到禪堂。遠遠地,隱約中我們總是看到在禪堂中凱瑪法師那磐石般的身影已經在那裡靜坐。等到我們到了禪堂門口,禪堂旁在樹上棲息的鳥因我們的燈光驚醒而尖叫,凱瑪法師才會從甚深的禪定中出來,臉上帶著微笑,像是為我們的到來而祝福。
就這樣,我們的一天開始了,首先是跟著凱瑪法師讀經,接著我們就會吃一天中唯一的餐點,這一餐有時候是附近的居民布施的,有時候是由斯里蘭卡籍的廚師煮的。當太陽躲到湖泊邊緣的大樹後時,就到了我們第二次禪坐的時間,接著凱瑪法師會為我們開示佛陀的教法。最後,我們會以誦經來結束這一天,凱瑪法師的聲音引導著我們唱誦著較不熟悉的巴利文,然後是英文的翻譯。我們會唱誦:
如母親奉獻生命,
為了保護子女。
我們應以無量心
護持眾生,
讓慈悲心照遍世界。
凱瑪法師的偉大貢獻之一,是她成立了許多佛教中心。她的一位學生說:“當佛陀出生後,他每走一步,地上就長出一朵蓮花。而每當凱瑪法師走到一個地方,她就成立一所禪修中心。”1978年,法師在澳洲新南威爾斯成立了一座叢林寺院——佛法中心(WatBuddhaDhamma)。之後在20世紀80年代,法師在斯里蘭卡成立了國際婦女佛教徒中心,而且應斯里蘭卡政府的邀請,在ParappuduwaNunsIsland成立了一個教育比丘尼的中心。她是希望西方婦女在佛教國家能有住在寺院的經驗:寂靜、安詳、專注、內省的生活經驗。在德國,她和她的弟子成立了佛陀之家(BuddhaHaus)。在她的晚年,她成立了慈心精舍(MettaVihara),這是德國第一個同時容納男性和女性的上座部寺院。
她也願意犧牲恬靜的寺院生活,特別是在結夏安居的時候,離開ParappuduwaNunsIsland,飛到美國,在濃厚的佛教與基督教文化的學術圈中,談婦女與佛教的問題。當她回來後,我們希望聽聽她的演講,所以她就把錄音帶拿出來跟我們分享。在錄音帶中,凱瑪法師簡單地說明了婦女在傳統佛教中的地位,她的語詞直率尖銳言之有物,而我在想:她的作為是如此的勇敢與不凡。特別是在提問時間,她更是讓我們由衷地連連鼓掌。當時與會的一位男性,覺得這樣的議題並不是個很重大的議題,就問為什麼大會要特別獨立出女性與佛教的議題,而不放在其他的議題底下。剛開始由一位發言人用一種平穩、謹慎的口氣來回答,可是凱瑪法師馬上插進來,語氣激昂地建議那位先生,其實他的問題可以換個方式問——為什麼與會學者所發表的議題只和男性有關,而不包含女性的議題——或許這樣問會比較有建設性。整個會議室頓時掌聲如雷,而這個議題就在這問答中結束了。我可以想像那位先生當時臉上的表情。
凱瑪法師並不是討厭男性,事實上她有一些忠實的男性弟子,她是厭惡某些區域性佛教中,男性會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女性。在這一方面,她立場堅定、毫無畏懼,運用她的智慧,讓她的對手知道她是很難應付的。
她的率直或許造成了她跟某些學生在某些關係上的分歧。有些女性同胞來到這個比丘尼中心,希望能有個溫馨、能照顧她們的師父,但是她們所看到的卻是一位堅強的傳法者,一位要求很高的老師和一位不斷進步的心靈同修者。凱瑪法師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她的想法,而且認為我們這一群初學者一定有辦法處理任何困難,而繼續專注修行。有些人認為法師的態度過於專制和權威,而且有時她的做法會傷害到其他人的感情。但我相信法師並不是針對個人,因為她的目標永遠是解脫、和平等,而她也常常強調要斬斷一切來修行。這樣的態度使得她有時會遠離複雜的人際關係,導致別人對她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當然凱瑪法師和我們一樣,也是會犯錯的,但對凡夫俗子的我們來說,她這樣的生活方式具有極大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