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的基礎和入門

霍妮是知識女性的一面旗幟,是精神分析學園地的一朵奇葩,也是女性心理學的開拓者。 1909年,24歲的霍妮與柏林的一位律師結婚。 1913年,霍妮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的學位。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外文書名: New Ways In Psychoanalysis 叢書名: 學術系列 平裝: 185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806859377, 7806859373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心理治療的基礎和入門》對弗洛伊德理論進行系統批判,闡述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內容包括: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觀念的一般前提;力比多理論;俄狄浦斯情結;女性心理學;文化與神經症;神經質的內疚感;精神分析療法等。

編輯推薦

《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心理治療的基礎和入門》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的經典力作。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卡倫・霍妮 譯者:張長英 趙立影 編者:徐光興
卡倫・霍妮(Homey Karen 1885-1952),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1885年9月16日出生於德國。1913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18-1932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並創辦診所、開業行醫。在此期間,霍妮由於對弗洛伊德關於女性性慾的看法表示不滿而離開弗洛伊德的正統學說,並在雜誌上發表了大量關於女性問題和駁斥弗洛伊德觀點的論文。1932年,受F・亞歷山大的邀請赴美,擔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長。1934年,遷居紐約,創辦了一所私人醫院,並在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訓精神分析醫生。隨著她與弗洛伊德正統理論分歧的增大,促使她與弗洛伊德派決裂,退出了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創建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並親任所長。1952年12月4日逝世。

目錄

序言:聆聽大師的聲音
引言
一 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
二 弗洛伊德觀念的一般前提
三 力比多理論
四 俄狄浦斯情結
五 自戀概念
六 女性心理學
七 死亡本能
八 強調童年
九 移情概念
十 文化與神經症
十一 “自我”與“本我”
十二 焦慮
十三 “超我”概念
十四 神經質的內疚感
十五 受虐癖現象
十六 精神分析療法

序言

聆聽大師的聲音
在精神分析學和心理治療的歷史發展大河中,有兩位傳奇式的人物:男性是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女性當屬卡倫・霍妮(K.Horeny,1885――1952)。弗洛伊德這個名字,對於國內讀者來說已經是並不陌生了,有不少的人在聽說他如此這般聳人聽聞的精神分析理論後,其反應竟不下於“談虎色變”。在有些人心目中,弗洛伊德的理論類似於那些寫情色小說的作家,或者像兒童不宜的電影一樣,最好不要輕易涉足。其實這些誤解和疑慮是完全不必要的。然而,霍妮這個名字卻鮮為人知了。由於種種原因,國內的學術界,特別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業人士對霍妮的研究十分貧乏,至於普通的讀者則更少有人問津了。
霍妮是知識女性的一面旗幟,是精神分析學園地的一朵奇葩,也是女性心理學的開拓者。霍妮年輕時接受弗洛伊德派的精神分析訓練,但在此後的生涯中卻公然與弗洛伊德派決裂,分庭抗禮,自創門派,獨樹一幟。這在當時確實具有過人的膽識。
如果說20世紀人類社會的百科全書,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創立作為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來記載的話,那么心理學研究還有一次頗具歷史意義的變革――即女性價值觀取向的學說建立,同樣是石破天驚的,而扭轉這一乾坤的大師就是卡倫・霍妮。在這之前,精神分析的理論流行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女性心理學觀,專家們老是在弗洛伊德的“陰莖羨妒”,“女性受虐說”和“閹割恐懼”的理論中兜圈子。弗洛伊德本人也認為,描述女性的心理發展一直是令他很頭痛的事情,他曾把女性的心理比喻成一塊“黑暗的大陸”,弗洛伊德由於不能把從男性那裡得出的數據和結論,準確地運用到女性身上而一度感到過焦慮。
而霍妮則以一本《女性心理學》一舉打破了弗洛伊德的神話,讓人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此書為20世紀女性精神分析研究開了先河,也為此後許多女性主義心理學家的理論探究奠定了基礎。霍妮試圖把女性從男性的文明,男性社會的文化暗示中解放出來,她主張女性要認識自己的“天性”,剝離男性社會對女性心理的定位,力求獲得一幅女性自我精神發展的真正藍圖。
這個神奇的霍妮與弗洛伊德是同時代的人,比弗洛伊德小29歲。1885年9月16日出生於德國漢堡附近的小鄉村。家庭的結構是由跨國婚姻所組成,父親是挪威人,職業是航海的船長;母親是荷蘭人,一個潑辣、豪爽,富有魅力的家庭主婦。這個跨國婚姻組成的家庭生活,給童年的霍妮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霍妮的回憶中,父親比母親大17歲,其父對這個相貌醜陋,天資愚笨的女兒並不怎么看好,而母親則偏愛哥哥。霍妮從小立志從醫,遭到父親的反對,母親為了維護女兒而不惜與丈夫分手。
1909年,24歲的霍妮與柏林的一位律師結婚。婚後育有3個孩子。1926年離婚。她的童年家庭生活和不幸的婚姻經歷,對她的學術生涯和精神分析理論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使她對女性內心與人生的洞察無比的犀利和睿智。傾聽她在著作中的論述和新聲,每位讀者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人生啟迪。
1913年,霍妮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的學位。此後,一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收專業的心理分析訓練,一直到32歲時,才成為一名正式的精神科職業醫生。1932年她赴美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副所長,二年後又遷居紐約,創辦私人醫院,並創建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親任所長之職。直到1952年12月4日逝世。享年67歲。
霍妮對於神經病的病理機制,精神療法中的自我分析與人格成長,兩性間的衝突,婚姻和愛情的分析,都得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例如良好的婚姻取決於婚前配偶雙方情感的穩定程度;兩性之間沒有焦慮感和內心某些特定的矛盾衝突是不現實的,在每一個患有神經症的女性那裡,都可以看到“心理性生活”紊亂的症狀;在婚姻關係中不會有全部的滿足,只有最佳的結合等。這些理論和創建使她與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等許多同時代的著名心理學家的成就並駕齊驅,成為一位大師級人物,而且它代表的是女性的聲音
然而霍妮的學術成就中最使我感興趣的,也是眾多的研究者忽視的一個方面,是她對東方文化和哲學的研究。這裡,我要著重一提的是霍妮和榮格一樣,都對東方人的禪的治療效果發生熱烈的興趣。霍妮在生前曾親自專程前往日本,觀察一座禪院的修禪者生活實況。她認為禪者追求的是一種自我體悟,一種心理的“本來解脫”和精神的完整,而不是藉助於外在支持或依賴外力來完善自我。她認為禪的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實用價值極其之高。
霍妮的一生著述頗豐,貢獻甚大。此次出版的“霍妮文集譯叢”精選了她六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任選一本,執卷讀來,思想深邃雋永,熔智慧和哲理於一爐,字裡行間依然充滿著新鮮的魅力。《我們時代的神經質人格》論述了文化對神經症形成的影響,探究在長期基本焦慮的心理壓力之下,個體所形成非理性的神經質欲求,是如何植入到人的性格中去的;在《我們的內心衝突》中,霍妮摒棄了弗洛伊德關於“神經症起源於文明與本能之衝突”的說法,著眼於人的自我內心衝突和矛盾,並提出了嘗試解決的途徑;《自我分析》一書可以看作是女性心理分析的傑作,對於從事精神分析療法的專業人士有諸多的啟迪意義;《女性心理學》是霍妮著作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她試圖超越弗洛伊德理論的一個重要建樹,此書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在《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一書中霍妮對弗洛伊德理論進行系統批判,闡述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分析學理論;《神經症與人性的成長》一書猶如一片智慧的海洋,不僅對神經症者的人格理論和心理治療的臨床實踐,而且對文學,傳統和文化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論述。
本譯叢的各位譯者都是心理學專業的博士,她們的理論功底紮實,學術修養純正,對霍妮的理論和著述的研究具有獨到的見解,各位譯者闡精釋微的翻譯,為本譯叢各種書的內容平添了許多活力和色彩。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的編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精心編排本書,使本譯叢充滿了新的創意和很強的可讀性,相信這套叢書的出版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讀先哲的書,聆聽大師的聲音,在人生的旅途上點起一盞明亮的新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