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稱霸世界戰爭篇

心理學稱霸世界戰爭篇

2014年勒龐編著圖書。 心理學稱霸世界 (共3冊), 這套叢書還有 《心理學稱霸世界(政治篇)》,《心理學稱霸世界3·大眾篇》,

編輯推薦

《心理學稱霸世界2:戰爭篇》在延續大眾心理學的精髓之外,還詳細講解了勒龐獨創的“領袖心理學”:身為領導,如何才能全面有效地領導一切?怎樣才能輕易掌控複雜的局面?《心理學稱霸世界2:戰爭篇》既適用於高層管理,也同樣適用於政治、經濟。所以,你也可以把這本書看作《烏合之眾》的完美升級版!

作者介紹

作者:(法國)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l) 譯者:肖如燕

目錄

卷一 當前必須研究的心理學原理

第一章 情感的、集體的、神秘主義的力量在國家生命中所發揮的作用

第二章 多種形態的人格

卷二 現代德國的發展歷程

第一章 德國的崛起和發展

第二章 德國哲學家眼中的國家定義以及歷史闡釋

第三章 德國的經濟發展歷程

第四章 現代的德國心理

卷三 引發戰爭的起因

第一章 引起戰爭的政治原因和經濟原因

第二章 種族間的怨恨

第三章 德國的擴張姿態與報復心理

第四章 神秘主義對引起戰爭的作用

卷四 關於戰爭的近因

第一章 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和外交談判周

第二章 英國一開始時的反戰情緒

第三章 有關英國國內心理的變化

第四章 外交談判中,德、奧、俄、法各自發揮的作用

第五章 大眾心理影響了戰爭的起因

第六章 奧、德、俄三國君主意志的作用

第七章 結論:到底是誰想要發動戰爭?

第八章 德國和各國國內關於戰爭原因的看法

卷五 戰爭方面的心理因素

第一章 戰爭手法的改變

第二章 新型情感和新型人格的出現

第三章 作戰勇氣及其起源於形式

第四章 戰爭中由於缺少遠見和心理學錯誤導致的後果

第五章 源於心理學錯誤的戰略錯誤

卷六 德國在作戰時用到的心理戰術

第一章 德軍作戰的心理基礎

第二章 德軍在戰爭中的原則

第三章 中立國家對於德國戰爭手段的看法

卷七 未知變數對戰爭的影響

第一章 現代戰爭的結果

第二章 戰爭報導的不可靠性

第三章 馬恩河戰役假說

第四章 和平問題

結語

序言

1915年秋天,古斯塔夫·勒龐完成了《戰爭心理學》一書。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已經波及法國,法國人民也漸漸對戰爭特有的負擔、節奏與艱辛習以為常。不管是平民還是士兵,都屈服於斯多葛主義那種屈從現實與放任自流的狀態:有時候對迎接勝利懷揣希望,有時候眼看戰爭苦難繼續。雖然法國人民對下一輪“大推進”將要帶來的勝利與和平滿懷期盼,不過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當年秋天,局勢很是清晰——至少還有一個冬天才能擺脫戰爭。9月下旬,在香檳戰區,法國又發起一輪新的攻勢。然而,同阿圖瓦與弗蘭德斯的春季攻勢一樣,西線的僵局並未因此而打破,沒有辦法實現年內結束戰爭的企盼。雖然這樣,法國人民的信念並未因香檳攻勢失利的苦澀和失落而動搖。他們堅信:法國將不計代價奪取最終的勝利,並繼續為之戰鬥!奮戰到底的士兵們、出於道德義務為祖國奉獻力量的平民們、為擔當起引領全民的特殊使命的知識精英與道德權威們,都在尋找關於法國參戰的合理解釋。正是基於以上背景,勒龐撰寫了《戰爭心理學》。

在剛開戰的前幾個月里,法國的作家學者們紛紛參與筆者稱之為“知識運動”的宣傳活動,進行公共演講並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言論。他們在國際輿論戰場上,和德國人展開激烈的交鋒,反駁德國人自稱對戰爭並無責任的言論;在對內及對中立國的宣傳里,他們都詳細地論述了法國必須戰鬥的原因以及會繼續戰鬥,直到最終勝利的到來。

……

所以,讀者會在《戰爭心理學》中發現,1914年的德國與大革命高潮時期的法國被勒龐拿來做了隱晦的對比。勒龐並不是唯一用了此種方法的人,許多學者都在戰爭期間採用了相似方法。這些各種各樣的形式到底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儘管勒龐對保皇派的反革命傾向持中立態度,但是共和派的政治理念卻留下了許多惡果。他擔心,一旦戰後開始流行“民主社會主義”,法國必定滅亡:“像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海牙公約和其他一切可能改變國際關係的理念,這些大而化之的廣義概念,從未起到過任何影響。”雖然他對於宣稱理念都已“永久破產”時非常自信,但對共和派知名學者們希望在戰後將其恢復這一事實也極其了解。阿方斯·奧拉德(AlphonseAulard)和維克多·巴希(Victorbosch)在1915年基於康德哲學上提出,戰後的法、德兩國能夠達成和解,同時建立長久的和平。而在勒龐看來,康德基於國際合作的永久和平論不過是無稽之談,於是將持有這些觀點的人劃向了德方陣營。所以,當他將雅各賓派和德國知識分子看作一丘之貉時,他是隱晦地把將自己視作革命後代的法國學者們同時詆毀。

雖然在這本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在幫助我們理解勒龐這一點上非常重要。乍看之下,似乎這本書僅僅概括了其他學者早已論述過的主題,然而,實際上它是在試圖顛覆而不是附和當時所謂的“正統”看法。不僅是對法國眾多權威學者們提出質疑,勒龐更是指出他們的政治原則與某些討厭的德國做法非常雷同。他還批評那些更為保守的人:這些人的愛國主義,致使其失去了學術上的進取心。所以,勒龐的朋友們拒絕在戰後幫助其入選法蘭西學院的任一委員會也不足為奇。雖然《戰爭心理學》一書中的觀點為其贏得了一些追隨者,但是他的對手也因其中含蓄的指責而反增不減。勒龐並未在20世紀初統領法國學術文化的理性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潮的戰鬥中贏得勝利。

瑪莎·漢娜(MarthaHanna)

文摘

現代戰爭中的戰壕有兩大新穎之處。一、通過部署了重火力使其真正具備了工事的題中之意。二、戰壕本身能綿延長達300英里或400英里。這一延長本來是因為馬恩河戰役後的臨時需要:德法兩軍都要盡力包抄對方,又要避免暴露在對方的火力範圍之內,戰壕便是唯一適合的掩體。所以德法兩軍都沿著整條戰線挖掘戰壕直至海邊。然而僅僅用了幾個星期的時間,300彩英里的地下掩體就組建完成了。

想要一連幾個月待在戰壕中,沒有不懈的耐心和勇氣是不行的,因為上兵們不得不處在敵人機關槍的掃射和腳下地雷的危險當中。下面這段對戰壕的描述是一位親眼所見的軍事作家所寫的:

請想像這樣一條溝,有一人身高之深度、兩人前後並立之寬度。士兵們就站在溝底開火,火藥筒和其他裝備碰撞著一面溝壁發出響聲,另一面溝壁上掘出些台階,以便輕鬆出入。根據地勢不同,戰壕的長度也各有不同。

如果有一枚炮彈落進戰壕,便足以使裡面所有人都喪生,因此士兵們發明了彈片屏障。這些屏障是一些土製的牆體,厚度足以抵擋炮彈碎片,並將壕溝分隔成若干相互連通的部分,每個隔斷都留出容納一人通行的空隙。從上空看下去,壕溝就像一個耙子,彈片屏障便是一個個耙齒,每兩個耙齒之間足以容納三至四個機槍手。如果場地允許,在壕溝一側或背後還能挖出一塊更大的空間,讓暫時空閒的士兵稍作休息以恢復精力。這塊空間頂部覆蓋著厚厚的樹枝和泥土,底部鋪著稻草。每兩個壕溝之間常有走道連通,以便成百上千人在其中來回穿梭——正是通過這種地下工事,敵對兩軍爭相發起進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