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祖師

他初時師承文彭,刻印受文彭影響,曾與文彭合作數十方,文書篆,何鐫刻,印壇上並稱“文何”。 何震的篆刻成就在於創新,能“法古而不泥古”,當時的書畫篆刻家李流芳評價其作品“各體無所不備,而各有所本復能標,韻於刀筆之外,稱卓然矣”。 何震的印款創用單刀法,著力仿古,生辣峻健,迭宕拙樸,功力獨到,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時人推崇他為“近代名手,海內第一”的篆刻名家。

何震(約公元1541—1607年),明代著名金石篆刻藝術家,“徽派”(亦稱“皖派”、“新安派”、“黃山派”)篆刻的開山祖,字主臣,又字長卿,號雪漁山人,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他初時師承文彭,刻印受文彭影響,曾與文彭合作數十方,文書篆,何鐫刻,印壇上並稱“文何”。他後來一變文彭典雅秀潤的風格,取法秦漢,易以蒼古流暢、雄健猛利的格調,突破時俗藩籬,脫穎而出,稱雄印壇,成為印壇“徽派”的開創領袖。“徽派”是歷史上印學富有盛名的兩大流派之一,以何震為宗的,有蘇宣、吳迥、吳良正、胡正言、程原、程朴、韓約等人。
何震刻印先從六書入手,認為“六書不精遂入神,而能驅刀如筆,我不信也”。提倡在加強書法藝術的基礎上,提高印章藝術。他深究古籀,精研六書,孜孜於書篆治印,力主以六書為準則,摒棄元末金石界出現的庸俗怪異和杜撰擅改的陋習。他與文彭獨樹一幟,矯正時弊,實現了書法與刀法的一致,為篆刻基本理論奠定基礎,存世有《續學古篇》二卷。何震的印作,或氣雄力健、蒼渾古樸,或純樸清新、富於變化,以流利、雋逸、典雅、古樸而聞名,程原曾謂其“白文如晴霞散綺,玉樹臨風;朱文如荷花映水,文鴛戲波”。何震的篆刻成就在於創新,能“法古而不泥古”,當時的書畫篆刻家李流芳評價其作品“各體無所不備,而各有所本復能標,韻於刀筆之外,稱卓然矣”。何震的作品,至今尚為國內外研究古籀的學者和金石家所稱頌。
何震的印款創用單刀法,著力仿古,生辣峻健,迭宕拙樸,功力獨到,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時人推崇他為“近代名手,海內第一”的篆刻名家。他曾遊歷邊疆重鎮要塞,每到一處,文人雅士紛至沓來,爭相索印,皆以得其一印為榮。因此盛名遠播,譽滿海內。他創造的單刀切刻的刻款技法,成為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風氣。何震逝世後,學生程原徵集到何氏篆刻作品5000餘印章,囑其子程朴精選1000餘印,篆刻成《雪漁印譜》一書,共4卷,使其印藝得到傳世。可惜的是,《雪漁印譜》有其局限,入選的作品中,表現猛利之風者很少。
何震刻“披雲臥石”石章,為其存世屈指可數的實物之一,篆法工穩,筆畫線條統一和諧,為漢印風貌,印面布白新穎獨特,嫻熟地把握了刀與石的性能,沖刀直入,極其猛利,間以切刀,爽利勁挺,布白上造成強烈的疏密對照,使人賞心悅目。此印充分體現了何震的基本刀法特徵,即用刀輕淺,每一線條以往複數刀完成,但起收筆處不作明顯的修飾,使筆畫具有鋒穎顯露的效果。此印的另一特點是布局開張,篆法沉著,一洗先前印壇甜俗造作之氣。
他刻的“青松白雲處”印邊款,首創以單刀刻楷書之一例。“單刀”是指不先用筆著墨而刻款字,每一筆只刻一刀。這種刀法刻就的款字,一邊光潔,一邊因任石塊碎落而字型鈍拙,富有金石味,天趣橫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