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準確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在表現主義電影中,與人物形象相關的表現性往往延伸到場面調度的每一個層面,風格化的平面使不同的元素在場面調度中顯得協調統一,扭曲和誇張手法在這裡得到最普遍的運用。
總體特點:很深的哲學內涵;第一次把電影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出來;扭曲、瘋狂的影像;自由意識的迷茫;權威意識的反抗;造型尖銳、情感豐富;悲觀主義;很高的藝術成就。
代表作品是: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大都會》、《馬布斯博士》;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一起誇張變形的物體視像,奇特怪誕的服裝化裝以及扭曲變態、瘋狂狷急、殘忍無情的人物心理,開闢了表現主義電影的先河;克拉考爾的《從卡里加里到希特勒》;茂瑙的《浮士德》、《最卑賤的人》。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特徵

(1)強調藝術是抒發個人情感,表現自我的工具,主張以誇張的甚至是怪誕的形式去表現藝術家的內心世界;(2)重視藝術效果,著力挖掘電影特性和電影表現手法,並在布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手繪畫影響頗深,重視寫意,不求形似,強調藝術的假定性;(4)包含濃烈的悲觀主義色彩,在表現人生悲劇、殘酷等方面具有強烈的諷喻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