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

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

《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 是2005年11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全面總結了德語區漢學的發展歷史。

內容簡介

德國漢學隨著德國歷史的變遷經歷了不同凡響的發展歷程。20世紀初,首先受到帝國擴張主義的影響。在希特勒的納粹時代,部分學者被迫流亡。而二戰後東西德的分裂,也使得雙方漢學研究的路向南轅北轍:東德漢學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長期處於孤立地位,並遁入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安全”研究課題中;而六七十年代西方學生運動的衝擊,則促進了西德漢學對現代中國的關注和研究方法的開放性。1990年東西德統一,雙方的漢學重新接軌。德國漢學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幅百餘年來現代德國的政治和人文科學演變的縮影圖。1997年馬漢茂主持召開了德國漢學協會第八屆年會,並出版了《德語世界的漢學發展:歷史、人物與視角》。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中譯本,就是德文原書的主體和精華。

目錄

朗宓榭教授賀詞

德國漢學的淪海桑田

——中文版序 漢雅娜/著 李雪濤/譯

跨文化視閾中的德國漢學 張西平

德國的漢學研究:歷史、問題與展望(德文原書前言) 馬漢茂/著 廖天琪/譯

學術理論、方法及中國形象

中國學學術的創立

——科學文化史一瞥 許翰為/著 周克駿/譯

世界觀·科學·社會:對批判性漢學的思考 羅梅君/著周克駿/譯

想像中的中國:德國漢學研究里的“大師敘述” 克勞斯·穆爾翰/著 黃偉平/譯

處在文化主義和全球化十字路口的漢學 德 林/著 黃偉明/譯

中國靈魂:一個神秘化過程 方維規/著 朱向榮/譯方維規/校

漢學史述略

德語地區中國學歷史取向的起源 裴古安/著 韋 凌/譯

從德意志帝國到第三帝國之間的中國學 費丁豪/著 韋 凌/譯

漢學的疏誤?

——1945年以前中國留學生對漢學的貢獻和推動 托馬斯·哈尼師/著 劉 梅/譯廖天琪/校

德國對華文化政策的開端與德國漢學家的作用 羅斯維他·萊因波特/著劉 梅/譯

對北京中德學會在1933-1945年間所從事工作的幾點說明與質疑 托馬斯·詹森/著 劉 梅/譯

漢學研究機構抑或輿論宣傳的工具?

——談第三帝國時期位於上海的德國文化研究院的職能 舒欣/著胡 曉/譯

德國漢學家在1933—1945年的遷移

——重提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柯馬丁/著杜 非/譯

二戰後東、西德漢學的發展

民主德國的中國學研究:科學計畫、高校論文及自我描述 坎鵬/著任仲偉/譯

民主德國的當代中國研究 費 路/著 任仲偉/譯

1953—1966年首批來華的德國留學生 梅薏華/著任仲偉/譯

1968年的抗議運動、毛澤東思想和西德的漢學 屈漢斯/著 趙 倩/譯 屈漢斯/校

德國漢學和語言學的分裂關係 賈騰/著 史笑艷/譯

東亞學在魯爾區波鴻大學

——以中國學為例闡述其歷史淵源 埃克哈德/著 任仲偉/譯

德語國家學者對中國關於自然和人的學問的研究 翁舒德/著 黃偉明/譯 李雙志/校

婦女在當今漢學中何等次要? ……何碧菊/著 張宇輝/譯

人物:接受與影響

“我總覺得自己一再被那些獨特而自由的思想所吸引”

——佛爾克評傳 艾默力/著 曹 娟/譯

葉乃度和萊比錫漢學 君特·列文/著 曹 娟/譯廖天琪/校

衛禮賢——傳教士、翻譯家和文化詮釋者 吳素樂/著 任仲偉/譯

評霍福民1940—1945年在北京中德學會中的作用 墨 柯/著 李雙志/譯

解謎的中國或者“解不開的結”

——關於教師和學者鮑吾剛 施寒微/著史笑艷/譯

《千年之竹》:弗里茨·米倫維克的詩歌與散文 噶布麗勒·郭勒德弗斯/著 劉曉曉/譯

史懷哲的遺著:《印度和中國思想史》 羅哲海/著駱潔/譯

圖書館與翻譯

從兩大圖書館,到各個漢學系圖書館,再到“虛擬圖書館” 魯畢直/著 胡 梵/譯 羅 瑩/校

對異者的接受還是對自我的觀照?

——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德語翻譯的歷史性量化分析 雷 丹/著李雙志/譯

對民主德國中國文學翻譯的回顧 尹 虹/著 李雪濤/譯

全球化的棄兒

——關於漢語譯成其他語言問題的幾點思考 司馬濤/著 韋 凌/譯

處於現代化痴迷之中的文化交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學及在其中作者和德語圖書市場政策的作用 漢雅娜/著 李雪濤/譯

附錄一:德國漢學家等西文原名、中文名、譯名對照一覽表

附錄二:本書作者通訊方式一覽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