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亭鄉

德亭鄉

德亭鄉地處嵩縣西南部,介於熊耳山與外方山之間,屬淺山丘陵區,位於北緯34º06'—34º18'、東徑114º44—114º58'之間。東臨紙房、何村。西接大章,南連木植街,北依城關鎮。總面積327平方公里,是嵩縣面積第三大鄉。轄24個行政村,298個村民組,11361戶,4.1萬人。耕地面積3.8萬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鄉。

基本信息

鄉鎮說明

德亭鄉電子地圖 德亭鄉電子地圖

德亭鄉地處嵩縣西南部,介於熊耳山與外方山之間,屬淺山丘陵區,位於北緯34 °06′ —34 °18′ 、東經114° 44′—114° 58′ 之間。東臨紙房、何村。西接大章,南連木植街,北依城關鎮。總面積327平方公里,是嵩縣面積第三大鄉。轄24個行政村,298個村民組。耕地面積3.8萬畝,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鄉。  德亭鄉地勢狹長,似彈花錘狀。伊河從大章鄉東灣村火神廟注入,經酒店、楊灣、元灣出境。還有德亭河、左峪河在楊村匯合後,注入伊河。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老道垛、鷹嘴山、王莽寨、五丈山。屬淺山區。 農業:耕地面積42599畝,主產小麥、玉米、紅薯、豆類等。西北部土地肥沃,水利條件較好,宜於農耕。1977年糧食總產2028.4萬斤。1985年因災減產,糧食總產1421.4萬斤。

農業機械:1985年有農用汽車16部,大、中型拖拉機5台,手扶式拖拉機109台,排灌機具296台(套),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76台(套),收穫機械117台。

鄉鎮企業:1984年有機械、螢石、繡品、針織、食品等267個廠礦,從業645人。

商業:1985年德亭供銷社下設12個門市部,22個雙代店,職工60人。固定資產17萬元,年購銷總額149萬元。還有糧管所、食品經營處、銀行營業所、信用社等單位。

林業:宜林荒山34.35萬畝,截至1985年造用材林8.9萬畝,經濟林7037畝,防護林5.2萬畝,薪炭林1143畝,竹334畝。1983年冬,實行林業生產責任制,劃自留山10萬畝,責任山90萬畝,承包果園1257畝,竹、葦園470畝。

畜牧業:1985年大家畜存欄6165頭,生豬9119頭,山、綿羊1481隻,家禽4.81萬隻,長毛兔5041隻,蜂286箱。

農田水利:小型一類水庫2座(龍佛、楊河),總庫容238萬立方米。水渠38條,總長59公里。排灌站25處,水塘38個,機井106眼,灌溉面積1.04萬畝。

水土保持:總流失面積142平方公里,1985年已綜合治理71平方公里。1980年架高壓電,已有12個村用電。

交通:至1985年,共修4條公路,全長57公里。洛欒公路由蠻峪通過。梅韓公路經梅子溝、德亭、趙園、黃水庵通向王莽寨林場。全鄉有18個村通汽車。

教育:解放前,僅有國中1所,教師10人,學生110人。國小25所,教師66人,學生1038人。1985年發展為國中8所,教師124人,學生1140人。國小68所,教師230人,學生3893人。民眾集資辦學達49.8萬元。通過業餘成人教育學習,有15人被授予農民技術員職稱。

文化:有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露天影劇院各一。業餘劇團12個,個體電影隊8個。1983年有4件藝術品參加在北京舉辦的“河南省民間藝術展覽會”。1982年建起50瓦電視差轉台1座。

衛生:解放前有20家私人藥鋪,中醫19人。1956年建立了鄉衛生院,到1985年有病床20張,醫師6人,醫士4人,衛生技術員7人。村衛生所42個,醫務人員117人。

文物古蹟:古文化遺址6處,古生物化石遺址2處。現存的古代建築有西漢末年的三皇石廟,明朝的佛泉寺、後石殿,清朝的龍王廟、黃花寺。

境內還有省辦的德亭水保站、三峽水文站和縣辦的王莽寨林場、蠻峪變電站。

歷史沿革

德亭鄉 德亭鄉

德亭鄉歷史悠久,戰國時期,韓王擇風水在這裡建陵;漢代王莽在這裡築寨屯兵;三國時曹操在這裡創造“望梅止渴”之典故。元末明初,隱士李懷德在這裡結茅為庵,潛心讀書,廣做善事,因其生前曾在此為鄉人建涼亭一座,後人便把此地稱為懷德亭,民國元年改稱德亭。德亭鄉是革命老區,解放前稱德亭鄉。

1947年嵩縣解放,1949年大章、德亭、舊縣稱大章區公所,1955年8月分開,改稱為德亭區公所,1956年,為德亭中心鄉,1957年由大章、德亭、舊縣鄉聯合成立了大章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德亭鄉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德亭鄉人民公社,1984年至今稱亭鄉。

行政區劃

德亭鄉地開由“三川”(左峪川、德亭川、武松川)、”兩嶺”(德亭嶺、左峪嶺)、“三道溝”(大王溝、小王溝、老道溝)組成。德亭鄉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德亭河自西北流向東南,在山峽注入伊河。德亭鄉下轄村:德亭村,趙元村,黃水庵村,佛泉寺村,龍王廟村,張灣村,南台村,孫元村,楊村村,栗子元村,楊莊村,段坪村,莊科村,梅子溝村,上蠻峪村,下蠻峪村,喬家村,山峽村,元灣村,楊灣村,酒店村,大王溝村,小王溝村,老道溝村。

鄉鎮地勢

德亭鄉地開由“三川”(左峪川、德亭川、武松川)、”兩嶺”(德亭嶺、左峪嶺)、“三道溝” (大王溝、小王溝、老道溝)組成。德亭鄉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德亭河自西北流向東南,在山峽注入伊河。

產業結構

德亭鄉是嵩縣農業大鄉,糧食總作物種植面積56550畝,糧食產量14842噸,占全縣糧食總產的10%。德亭鄉地是嵩縣菸葉種植大鄉,菸葉種植面積5000畝。德亭鄉水利條件較好,水澆地面積7000畝,左峪是嵩縣最大的灌溉區。同時,德亭鄉是嵩縣林業大鄉。全鄉林地面積32畝,發展山萸肉、紅果等經濟林16000畝,林業年收入1200萬元。德亭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瑩石、鐵、鉬等。瑩石始開採於80年代,黃金始開採於90年代。

旅遊資源

德亭鄉 德亭鄉

德亭鄉是伏牛山生態旅遊資源的富集之地,擁有河南最美的地方--天池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景區原為王莽寨國有林場,公園總面積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8.57%,主要有中國第三大高山天池、天下第一飛來石、玉女溪、二郎溝和韓王墓五大景區,先後獲得河南最美景區、河南省十大最具魅力景區、河南省文明景區等榮譽。

天池山偉人臥像 天池山偉人臥像

飛來石山峰有兩塊巨石,一塊象人頭(大背頭,眼、鼻、頭隱約可見)一塊象身,酷似偉人毛澤東。偉人臥像腹部上有三塊巨石,這三塊巨石軸線與香港、台灣、澳門的連線是平行線,三塊巨石的體積與這三個地方的面積基本成比例,是巧合也好,是天意也行,但事實如此,它反映了歷史上的一瞬間,也就是老人家逝世時祖國還未統一,成為壓在老人家心頭的三塊心病。九七年以後香港、澳門回歸後,兩塊較小的石頭周圍枯木逢春,技繁葉茂,昭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大陸懷抱後,經濟繁榮,前途光明,而那塊巨石周圍則寸草不生。猶為神奇是在偉人臥像200米的山峰上,巨大裸露的岩石 與自然植被絕妙組合,天然形成了 “公心“”二字,每字大約數百平 方米,它昭示了偉人一心為公,一心求公的光輝人生。

高山天池海拔1630米,水域面積10400平方米,平均水深5.3米,是繼長白山天池、天山天池之後的第三大高山湖泊。天池群山環抱,清幽高爽,春秋百花爭艷,盛夏綠蔭匝地,冬季堅冰如玉,是中原罕見的天然滑冰場。玉女溪奇幻旖旎,清幽空靈,五步一溪,十步一瀑,瀑潭相連,盡顯陰柔秀美。二郎溝峭壁危崖,瀑高潭深、彰顯男性陽剛之氣。景區還有王莽攆劉秀時在此屯兵的大、小軍寨,劉秀藏兵洞、閱兵場,戰國時期韓王墓、唐代佛寺、晾經台遺址等大量人文景觀。

基礎建設

德亭鄉的社會事業發展較快,修通、硬化了104公里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汽車,並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戶戶都能看上電視。2002年全鄉共有中學4所,國小25所,在校學生6841名,教師314名。

2002年投資955萬元,對德亭街進行改造擴建,拆除房屋1300間,新建1500間,並對街道進行彩化、綠化、美化、亮化,使古老的德亭街舊貌換新顏。德亭街設施配套配套,功能完善,市場繁榮。

德亭鄉國內生產總值916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718元,財政收入155萬元。德亭鄉的社會事業發展較快,修通、硬化了104公里鄉村公路,實現了村村通汽車,並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戶戶都能看上電視。現在全鄉共有中學4所,國小25所,在校學生6841名,教師314名。 德亭鄉基礎設施完善,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砼(油)路,80%的行政村通公車,網通、移動、聯通三家通訊信號覆蓋全鄉,境內有中小型水庫二座,公共汽車站一個,加油站三個,鄉級衛生院2所,中國小29所,35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建設。德亭街城鎮區公共設施配套齊全,功能完善,市場繁榮。德亭鄉投資955萬元,對德亭街進行改造擴建,拆除房屋1300間,新建1500間,並對街道進行彩化、綠化、美化、亮化,使古老的德亭街舊貌換新顏。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0777
21591
19186
家庭戶戶數 10445
家庭戶總人口(總) 40500
家庭戶男 21368
家庭戶女 19132
0-14歲(總) 12035
0-14歲男 6356
0-14歲女 5679
15-64歲(總) 25993
15-64歲男 13973
15-64歲女 12020
65歲及以上(總) 2749
65歲及以上男 1262
65歲及以上女 148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0487

農業發展

德亭鄉是嵩縣農業大鄉,糧食總作物種植面積56550畝,糧食產量14842噸,占全縣糧食總產的10%。德亭鄉地是嵩縣菸葉種植大鄉,菸葉種植面積5000畝。德亭鄉水利條件較好,水澆地面積7000畝,左峪是嵩縣最大的灌溉區。同時,德亭鄉是嵩縣林業大鄉。全鄉林地面積32畝,發展山萸肉、紅果等經濟林16000畝,林業年收入1200萬元。德亭鄉礦產資源豐富。瑩石始開採於80年代,黃金始開採於90年代,大型鉬礦正在開發之中。

德亭鄉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大力高速種植結構,推進農業化進程,重點發展“林、藥、牧、勞務輸出、種子外繁、大棚蔬菜”等主導產業。全鄉退耕還林2495畝,荒山綠化5800畝,封山育林5650畝,共栽植各類樹木137萬株,其中經濟林5000多畝。德亭鄉發展玉米制種850畝,花卉制種100畝,蔬菜制種250畝,紅提葡萄種植、牡丹種植、林業育苗等高效農業種植700畝,發展大棚蔬菜100畝。

德亭鄉畜牧業推廣圈養、冷配等先進技術。2003年,全鄉共存欄牛11000頭,出欄3900頭;存欄豬14000頭,出欄12200頭,羊存欄9400頭,出欄9800頭。全鄉建青貯窖361個,氨化池82個。龍頭村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欄商品豬3500——4000頭,產值140萬元,成為嵩縣最大的養豬場。全鄉種植柴胡、二花、血參、蘭香草、板藍根、桔梗等為主的中藥材4716畝。紙房村外灘千畝柴胡基地是嵩縣最大的柴胡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