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金融學[金融學名詞]

微觀金融學[金融學名詞]

微觀金融學(即西方稱為“Finance”的學科),是一門建築在經濟學和數學基礎上,專門解決不確定性和動態問題的經濟學學科分支。可以說它包括現有大多數金融學分支學科,如投資學、公司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工程學等核心內容。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微觀金融學微觀金融學
最早在克來默(Gabriel Crammer,1728)和伯努里(Daniel Bernouli,1738)那裡就有對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下進行決策的最初思考,在兩個世紀後,它成為微觀金融學的基礎。

1870年邊際革命後,羽翼日益豐滿的新古典經濟學派那 里,要么根本沒有不確定性概念,如帕累托(古典兩分法)的一般均衡體系;要么僅僅使 用粗淺的動態模型考察巨觀問題,如維克塞爾(Wicksell)通過利息理論把巨觀金融問題與 一般經濟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考慮。

20世紀早期,費雪(Fisher I,1906)、希克斯(Hicks,1934)、凱恩(Kenyes,J.M.1936) 等重新開始審視不確定環境下的決策問題。特別是馬夏克(Marschak,1938)在1938 年就試圖用均值-方差空間中的無差異曲線來刻畫投資偏好。

早在1900年,法國人巴舍利耶(Bachelier,L)的早期工作實際上就奠定了現代金融學發展的基調。這些 工作開啟了連續時間金融(continuous-time finance)方法論的新時代(Merton,1990)。

作為新方法論的一種運用,布萊克(Black F.)、斯科爾斯(Scholes M.)於1973年成功地給出了歐式期權的解析定價公式,這就激發了在理論和實際工作 中大量運用這種方法的熱情。

他們工作的開創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使用瞬間無風險的自我融資(self-financing)交易技術;

第二,用無套利方法,獲得具有普遍意義、不包含任何風險因素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偏微分方程;

第三,他們同時誘發的對於公司金融和實際 投資領域內問題的或有權益分析方法(contingent claim analysis)以及真實期權(real option) 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大量運用。

準則

(1)個體是效用最大化的(最最佳化);

(2)市場幫助人們實現這個願望(市場競爭均衡)。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金融資產定價和公司金融(理財)的問題,它比較強調從“科學”而不是其他的角度(例如“制度”)的角度來認識人類金融活動中的客觀規律。自上個世紀後半葉逐步形成以後,微觀金融學理論就不斷地遇到市場“金融異像”的挑戰,引發了微觀金融學研究的範式變遷。儘管主流微觀金融學研究目前依然遵循著傳統的範式。但是,“非主流”的“新金融經濟學”(例如行為金融、計算實驗金融、金融物理等)研究也的確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特點。

範式變遷

微觀金融學微觀金融學
微觀金融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決策分散度和不確定性都非常高的金融市場,這個系統中的決策是由每一個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偏好和資源約束來分散地(因而也是異質地、非完全理性地)進行的。而傳統微觀金融學卻通過“理性經濟人假說”將這些市場中“微觀決策者”群體的行為過分地“理性化”、“同質化”了,因而面臨著挑戰。行為金融學則從放鬆這個基礎假定入手,重新審視金融市場中各個“微觀決策者”(投資者或更廣泛的市場參與者)的現實決策行為模式及其對市場整體動態特定的影響規律。這種對於基本科學假說的變更而導致科學理論產生質變的現象,是科學進程中的常態。

行為金融研究分成“行為發現”、“行為描述”、“模型嵌入”等幾個階段,進而得到解釋某一種或者幾種“金融異像”的模型。不過,在主流微觀金融經濟學家看來,行為金融的上述研究模式及其結論還顯得比較“零散”,缺少更加“完整”的理論體系。為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金融學家Andrew Lo在2004提出了所謂“適應市場假說”(AMH),認為金融投資者個體基於一系列簡單啟發式規則,會對環境變化做出適應性反應決策行為,這既可以解釋市場為什麼存在異像,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市場有效,從而將行為金融與主流微觀金融學整合起來。從複雜性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就是說明微觀金融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個複雜系統,正是由於市場參與單元個體特性的適應性演化,才造就了金融市場的複雜動態規律。

在主流的微觀金融學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數理建模和實證/觀察方法;而在行為金融研究中,除了也採用觀察/實證、數理建模方法以外,更顯著地使用了實驗(包括計算實驗)研究方法。實驗方法可以在受控的環境下進行的行為實驗,使人們能夠排除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擾,從而主動地獲得關於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的行為特徵。不過這種實驗往往只能對微觀行為進行實驗,而在將微觀行為與巨觀表象相聯繫的實驗研究還比較困難。所幸的是,得益於高性能計算技術、複雜性科學理論和新金融理論的進展,“計算實驗”(Agent-based Computing)方法現在可以被用來研究微觀行為與巨觀規律之間的規律。這種方法將在實證/實驗中發現的個體行為特性,通過適當的形式化表達嵌入到人工金融市場的建模過程中,並通過可控地調整這些個體的行為特性,來觀察市場的巨觀表現,進而尋求兩者的聯繫規律。這種方法在處理個體行為特徵演化變遷方面具有數理建模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成為一個良好的補充。

總的來說,儘管包括行為金融在內的一些“新金融”理論目前還無法完全替代主流微觀金融學的理論,但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研究範式變化卻代表了微觀金融學發展的一些值得關注的方向。首先是放鬆了原先的理論中對於人類的決策行為不切實際的“理性”假設;其次是在原有的“實證分析”、“數理建模”的基礎上,引入了“實驗”(包括人類實驗和計算實驗兩種)這樣一大類科學方法;第三是將對金融研究對象的認識從“簡單系統”擴展到“複雜系統”概念。

專家觀點

中國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重塑中國金融監管體制,要注重巨觀貨幣政策與微觀金融行業政策的統一與協調,同時要構建更清晰明確、更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框架以及更權威、更有時效性的協調機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