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室

簡介

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室是 衛生部抗生素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工作人員8名,在讀博、碩士研究生10餘名。研究室與菌種室和微生物化學室等配合,為我國抗生素菌種的發現和產業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研製成功灰黃黴素 、麥迪(麥白)黴素、螺旋黴素、卡那黴素 、曲古黴素、核糖黴素、雷帕黴素(西羅莫司)等並投入生產,為國家添補了空白;替考拉寧研製技術的國外(韓國)轉讓,為我國爭得了榮譽。近年來,研究室在鏈黴菌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套用等方面,採用微生物轉化和基因工程技術,創製了丙醯螺旋黴素,以及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一類新藥——必特黴素(又名:生技黴素,可利黴素),後者已轉讓瀋陽同聯製藥集團。已完成的必特黴素Ⅲ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其良好的抗感染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研究室在對具有抗腫瘤和抗病毒作用的安莎類抗生素——格爾德黴素的生物合成等研究中也取得顯著成績。近十年來,研究室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前期、863計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製”等課題20餘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已授權10項;培養博、碩士研究生50餘名。

研究內容與方向

1、微生物來源的活性天然產物的發現:通過基於特定生物合成基因篩選和活性篩選相結合的模式,對具有抗菌、抗結核、抗腫瘤、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的新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及其產生菌進行篩選與分離。
2、新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研究:通過對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與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新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採用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創製新結構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開發和研製新微生物藥物。
3、重要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化學結構的生物修飾:通過基因工程、酶工程技術,對具有潛在套用前景與重要生物活性的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進行化學結構修飾,完成有意義藥用中間體及化合物的酶催化合成。
4、發酵工程與微生物育種:採用誘變、代謝工程、基因調控和基因工程等手段,實現對重要微生物藥物產生菌進行發酵產物的組分改造和發酵效價的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