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三部曲式

音樂 復三部曲式

復三部曲式

概述

復三部曲式(複合再現三部曲式)是複雜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兩端部分對稱地位於中間部分的兩側。典型復三部曲式的兩端與中間部分存在著對比。復三部曲式與單三部曲式的主要區別在於它至少有一個部分是大于樂段的結構(單二部或單三部)。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A)的典型結構是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它們通常比在獨立小曲中有較大發展。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單主題的形式,因為復三部曲式強調的是中間部分與兩端部分的對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對比主題的三部曲式,兩主題的對比程度也小於第一部分與中間部分的對比。
第二部分:復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
1、中部為三聲中部或插部(B)
2、中部為展開部(R)
3、中部為連線部(T)
4、中部為第一部分材料的發展(A’)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
三聲中部:
Trio原意為三重奏。後演化為復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詞,但不一定包含三個聲部。
復三部曲式中具有規範結構(二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間部分稱為三聲中部。三聲中部是呈示性的部分,有完整的結構,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有時也可以是樂段或復樂段。三聲中部的特點是主題比較平靜、穩重,結構較方整,沒有不穩定的展開,常與第一部分形成調式、調性的對比。
插部:
復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結構。而表現為自由鬆散的不穩定結構。插部是展開性的部分,特點是和聲和調性不穩定,和聲變化頻繁;結構不穩定、不完整,主題材料常分裂為樂句、樂節或動機展開;主題材料有時比較複雜,有時比較統一。
以三聲中部為中段的復三部曲式中,兩端與中部的對比多是動與靜的對比。以插部為中段的復三部曲式中,兩端與中部的對比多是靜與動的對比。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往往重複(A)或變化重複(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稱為再現部。中部為三聲中部的復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現部是靜止的再現。中部為插部的復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現部是變化的再現。
變化的再現部的幾種類型:
1緊縮的再現部
2裝飾變奏的再現部
3變形的再現部
4展開的再現部
5綜合性的再現部

結構圖示

復三部曲式各類型的圖示
A+B+A(A’)
A+A1+A(A’)
A+R+A(A’)
A+T+A(A’)
復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結構模式
ABA
a+b+ac+d+ca+b+a(c+d)
ABA a+bc+d+ca+b(c+d)

AB A
ab+c+ba(b+c)

A B A
a+b+aca+b+a

ABAa+b+ac+d+c a

A BA
a+b c+d a
ABAa+b+a c a

復三部曲式中的對比

典型復三部曲式的兩端與中間部分往往存在著對比。對比的性質和手段非常多樣。可以在主題、速度、力度、織體、調式、調性、音區和音色等多方面進行對比。
用復三部曲式寫成的樂曲,往往是世態風俗性的作品,雖然對比的程度有時十分強烈,但對比的性質通常不是矛盾對立的。

復三部曲式的套用範圍

a、獨立的聲樂曲或樂曲,特別是舞曲、進行曲和各種特性曲。
b、奏鳴曲套曲的中間樂章,第一樂章和末樂章少見。通常慢樂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復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諧謔曲樂章多用包含三聲中部的復三部曲式。
相關作品

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

蕭邦《夜曲》op.48no.1

丁善德《兒童組曲》 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