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藥院

御藥院

御藥院,是中國古代宮廷內掌管御用藥品的機構名稱。

基本信息

御藥院 :
yù yào yuàn
1.官署名。掌禁中醫藥,後兼管禮文。御藥院,是中國古代宮廷內掌管御用藥品的機構名稱。

簡介

北宋太宗三年,將尚藥局的內藥院更名為“御藥院”,隸屬內侍省,崇寧二年又改歸殿中省。這樣便形成了尚藥局、御藥院共同供奉御藥的局面。御藥院以入內供奉官掌管。宋徽宗二年,增置內臣監官為御藥院的奉御,以院官使為醫師,以醫官使為御醫;醫官副使為醫正,醫官為醫佐;雜役秤子、搗碾子類為藥工。御藥院主要職能有:保管、加工、炮製國內外進貢到宮廷的藥物,組織採購藥材;奏敕出使頒賜施散藥物,若大臣有病,皇帝常派出御藥院的醫官前去賜藥,在疫病流行之時,御藥院也經常和翰林醫官院共同派醫官赴災區送藥;有時御藥院掌禮文兼受行典禮及貢舉之事;御藥院和尚藥局共同負責御藥的供奉。御藥院之設立,使得北宋全國性藥材管理工作獲得加強,這與設立翰林醫官院同樣是北宋醫藥管理機構改革的成果。[1]
金朝宮廷內設有尚藥局、御藥院,其中尚藥局隸屬宣徽院。金朝攻占北宋汴京,擄回宋徽宗、宋欽宗的同時,還擄回北宋宮廷的諸科醫生數百人,還有不少醫書及藥品,其中僅北宋太醫局的靈寶丹便有28700貼。[1]
元朝初期,隨著貢來的藥品增多,遂在至元六年設立御藥院,負責管理藥品製作及儲存,“秩從五品,掌授各路鄉貢,諸蕃進獻珍貴藥品,修造湯煎。”這時仍然設有尚藥局,後來由於尚食局和尚藥局常在藥膳方面發生聯繫,故在至元二十年(1354年)省並尚藥局為尚食局。此後御藥院和太醫院共同形成了元朝醫藥管理的最高機構。[1]
明朝未設御藥院,而設有御藥局,後改稱聖濟殿。清朝設御藥房。[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