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儀象考成

《御定儀象考成》,又稱《儀象考成》,正文三十卷,卷首二卷。 卷首有乾隆二十一年《御製序》,乾隆九年(1744年)諸臣為修此書、製造璣衡撫辰儀以及編著《儀象說》等所具奏疏及職名表。 經欽天監奏請,敕準重新測纂星表,乾隆十七年(1752年)《御定儀象考成》編成。

《御定儀象考成》,又稱《儀象考成》,正文三十卷,卷首二卷。清允祿、戴進賢等奉敕修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武英殿刻本。版框14.6cm×21.1cm,27.6cm×17.6cm。 半頁9行,行20字,小字雙行字數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
卷首有乾隆二十一年《御製序》,乾隆九年(1744年)諸臣為修此書、製造璣衡撫辰儀以及編著《儀象說》等所具奏疏及職名表。
乾隆九年,適逢甲子,欽天監依例觀測天象時,發現黃赤交角比康熙年間南懷仁所編《靈台儀象志》中的記載已有偏差,恆星位置也有變化。經欽天監奏請,敕準重新測纂星表,乾隆十七年(1752年)《御定儀象考成》編成。該書實際主編為耶穌會士戴進賢,參加者有26人。書成送武英殿刊印時,適值製造十年之久的大型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完成,故在卷首特增二卷,其中首卷刊乾隆帝《御製璣衡撫辰儀說》,介紹新制璣衡撫辰儀的性能、用法。
正文三十卷皆為星表。卷一為《恆星總記》,卷二至卷十三為《恆星黃道經緯度表》,卷十四至二十五為《恆星赤道經緯度表》,卷二十六為《月五星相距恆星黃道赤經緯度表》,卷二十七至三十為《天漢經緯度表》。
全書的星表以乾隆九年甲子冬至為曆元,共列星表300宮,總計30083顆星,其中南極附近23星宮共154顆星以及其它1614顆星都是補充進去的,稱為增星。該書將增星按位置分配在各自的星宮內,並加寫方向和數字編號。
據後人研究勘明,全書是以1725年英國修訂再版的《弗蘭斯提星表》為底本,經過實測修正而編成。該書補充了大量舊錶缺漏紀數,更正了舊錶星序。全書的錯訛、重複比《靈台儀象志》明顯減少。
《四庫全書》、《中國古籍善本目錄》、《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等書著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