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橋隧模式到路衢模式

從橋隧模式到路衢模式

《從橋隧模式到路衢模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新探索》中的路衢模式是一種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以債權信託基金為平台吸引社會資金有效參與的中小企業融資形式。通過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擔保公司的不完全擔保以及風險投資公司的劣後投資,藉助於集合債權信託基金,積極有效吸納社會資金,實現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橋隧模式到路衢模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新探索》中的路衢模式是一種以政府財政資金為引導,以債權信託基金為平台吸引社會資金有效參與的中小企業融資形式。通過政府財政資金的引導、擔保公司的不完全擔保以及風險投資公司的劣後投資,藉助於集合債權信託基金,積極有效吸納社會資金,實現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它不僅幫助中小企業以較低的利率籌集到發展所需資金,有效地解決融資難問題,實現了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意圖;而且使擔保公司能夠利用信託平台合理合法募集資金,改變被動的局面,對擔保業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幫助信託公司找到了新的業務方向,通過運用集合資金信託的形式,設計優先、次級、劣後受益人的風險、收益分配結構,解決了不同市場主體對風險和收益的差異化需求,降低了融資風險。從而實現了各金融主體、各金融資源的最大化程度整合與最佳化,達到了共贏目的。
和傳統的擔保模式相比,路衢模式體現出了獨特因子的組合:一是“主動”的中小企業集合融資形式;二是與橋隧模式相比,融資參與主體得到了擴大;三是政府財政資金髮揮引導功能,有效吸引了社會資金的參與;四是實行“分級化”信託,從而實現不同主體對風險收益的差異化需求;五是擔保公司在風險投資公司劣後投資之後仍可實行不完全擔保,從而極大地降低了擔保風險,提高了擔保的效率;六是主模式的標準化與通道發散性設計的結合,既實現了路衢模式推廣的暢通無阻性,又實現了衍生產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更好地體現風險與收益的匹配,擴大融資主體面,從而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1 從橋隧模式談起
1.1 橋隧模式流程與優勢
1.2 橋隧模式的局限性與制約
2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2.1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概述
2.1.1 中小企業作用與發展現狀
2.1.2 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境
2.1.3 借鑑國外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
2.1.4 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創新研究
2.2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3 新模式滋生的需求與案例分析
3.1 新模式的滋生需求
3.2 案例:西湖區小企業集合債權信託基金
第二部分 理念剖析
4 路衢模式的解讀
4.1 路衢模式的含義
4.2 路衢模式的核心流程圖
4.3 路衢模式的核心理念
5 整合金融資源,實現共贏
5.1 理論基礎:信息不對稱與交易成本
5.1.1 信息不對稱
5.1.2 交易成本
5.2 路衢模式的多方共贏機制
6 風險收益匹配,徹底解決融資難問題
6.1 理論基礎:風險收益的度量
6.1.1 路衢模式中中小企業風險收益的度量
6.1.2 路衢模式中各投資主體風險收益程度分析
6.2 風險收益的對稱性
6.2.1 我國信託產品評級方法的主要內容
6.2.2 路衢模式中風險收益匹配的理論分析
6.3 專業標準化的操作
6.3.1 國際分工理論流派及其綜合
6.3.2 路衢模式中分工帶來的標準化操作
7 期權設定,增加收益想像空間
7.1 理論基礎:期權的價值構成
7.2 路衢模式中期權價值的度量及收益增值
8 資產組合,風險降低
8.1 債權信用風險度量的基本模型
8.1.1 默頓模型
8.1.2 傑諾模型
8.2 路衢模式:風險分散,擔保風險降低
8.3 路衢模式:集合融資,最佳化傳統信貸模式
9 與各種擔保、債權、橋隧模式的比較
9.1 路衢模式與傳統擔保模式、橋隧模式的比較
9.1.1 從參與主體角度看
9.1.2 從資金的有效運用角度看
9.1.3 從風險收益的對稱性角度看
9.2 路衢模式與債權的比較
9.3 路衢模式信託產品與傳統信託產品的比較
第六部分 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