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春[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院長]

徐艷春[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院長]
徐艷春[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院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艷春,男,1970年1月出生,教授,碩士生導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院長。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檢測中心副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動物生態學委員會副秘書長、《野生動物》副主編、《東北林業大學學報》、《現代生物醫學進展》編委,同時擔任多種國內外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人工飼養野生動物小種群的遺傳管理、野生動物功能形態學、分子生理學、保護遺傳學、野生動物產品檢驗與鑑定等。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93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生物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5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專業,或是碩士學位。

2001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2-2006年,在浙江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5年至今在東北林業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主講課程

2004年2-6月 講授“毛皮學”(第4章“毛皮巨觀識別與毛的檢驗”、第5章“毛皮的組成結構及性質”)”,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開課對象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1-1班、2001-2班,共50名學生。

2005年3-7月 講授“毛皮學”(第4章“毛皮巨觀識別與毛的檢驗”、第5章“毛皮的組成結構及性質”)”,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開課對象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2-1班、2002-2班,共42名學生。

2005年3-7月 講授“專業英語”,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開課對象為生理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動物學碩士研究生,共46名學生。

2006年3-7月 講授“毛皮學”(第4章“毛皮巨觀識別與毛的檢驗”、第5章“毛皮的組成結構及性質”)”,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開課對象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3-1班、2003-2班,共45名學生。

2007年3-7月 講授“毛皮學”(第4章“毛皮巨觀識別與毛的檢驗”、第5章“毛皮的組成結構及性質”)”,專業基礎課,4學時/周,開課對象為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5-1班、2005-2班、2005-3班,共58名學生。

2004年,“毛皮產品質量檢驗”教學實習40學時;

2005年,“毛皮學”實驗教學16學時;

“毛皮產品質量檢驗”教學實習40學時;

2006年,“野生動物飼養繁殖綜合實習”20學時;

“毛皮產品質量檢驗”教學實習40學時;

2007年,“野生動物飼養繁殖綜合實習”20學時;

指導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3級畢業論文2人,32學時;

2008年,指導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2004級畢業論文3人,48學時.

研究方向

野生動物保護遺傳學:以虎、黑熊為主要研究對象,在虎的生物學、遺傳學、法醫學等方面開展系統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虎、黑熊個體識別及親子鑑定技術;闡述了虎的群居傾向以及社群生活影響下的配偶選擇機制、異父多生現象及其遺傳後果以及在異地種群保護管理來的實際意義;野生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馴化過程及生理反應;東北虎、黑熊人工飼養小種群的遺傳管理技術。

分子生理學研究:以黑斑蛙等兩棲動物為材料,研究以抗菌肽為代表的非特異性免疫系統對環境的反應機制,表達時空模式,進化方式以及對物種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

功能形態學研究:研究羽毛結構與防水性能、空氣動力學性能的關係,首次發現了飛羽噴管結構在飛行中的作用,為飛行器、風力動力裝置的仿生學設計提供借鑑;此外,還在獸類毛被結構與隔熱、散熱、防水等物理性能方面也開展了一些研究。

野生動物法醫學研究:主要研究各類檢材的物種鑑定技術、親權鑑定技術、個體同一性鑑定技術等,近年來在人工飼養與野生個體的鑑定方面也取得突破 。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1. 1998-2001年,主持企業聯合項目“虎圈養種群DNA譜系檔案與遺傳多樣性的評價”。

1. 2002-2003年,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華南虎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評價及其保護對策的研究”。

2. 2002-2003年,參加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梅花鹿品系遺傳特質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3. 2002-2005年,參加公安部科技局項目“瀕危物種鑑定技術的研究”。

4. 2003-2004年,主持黑龍江省青年基金項目“梅花鹿微衛星基因座的篩選及其有效性評價”。

5. 2003-2005年,主持東北林業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創新項目“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kii)MHC II 類分子基因多態性的研究”。

6. 2004-2006年,主持國家林業局科研重點項目“虎DNA譜系的建立與遺傳管理系統的研發”。

7. 2004-2006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虎流感病毒易感基因的篩選及保護對策研究”。

8. 2004-2006年,主持國家林業局科研重點項目“鹿產茸遺傳潛力早期鑑定技術的研究”。

9.2006-2008年,黑龍江省攻關重點項目“經濟野生動物種質基因保存及產品鑑定技術的研究”,項目主持人,經費20萬元。

主要著作

1. 景松岩, 許青, 徐艷春, 周宏力, 王槐. 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野生動物活體運輸規則. 中國標準出版社, 北京, 1998.

2. 馬建章主編.森林旅遊學.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1998.

3. 張偉, 景松岩, 徐艷春.毛皮學.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哈爾濱, 2001.

中文論文

1. 景松岩, 徐艷春, 楊淑慧, 王秀英, 張根連. 紅嘴鷗動力羽毛顯微結構的初步研究. 野生動物, 1994, (4): 37-39.

2. 張偉, 徐艷春, 楊淑慧, 劉偉石, 袁維葆, 周曉雯, 文思標.毛髮雜波型鱗片磨損機制的研究.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1998, 26(6): 44-48.

3. 畢艷麗, 趙珺, 徐艷春, 劉偉石. 黑琴雞消化代謝試驗. 林業科技, 1998, 23(5): 28-30.

4. 徐艷春, 馬立新, 白素英, 金煜, 景松岩. 套用PCR方法通過毛髮進行哺乳動物性別鑑定.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0, 28 (6): 72-77.

5. 劉玉堂, 應璐, 徐艷春, 趙廣英. 東北虎雌性生殖系統解剖. 經濟動物學報, 2001, 5(3): 40-43.

6. 張偉, 潘紫辰, 金煜, 徐艷春. 發展野生動物產業急需解決的若干關鍵問題.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1, 29(5): 60-63.

7. 劉玉堂, 應璐, 徐艷春, 景松岩. 東北虎雌性生殖系統的組織學. 動物學雜誌, 2002, 37(2): 38-41.

8. 白素英, 景松岩, 馬玉堃, 徐艷春. 貓科動物線粒體DNA研究進展.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3, 31(5): 84-86.

9. 張偉, 徐艷春. 毛髮微觀結構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獸類學報, 2003, 23(4): 339-345.

10. 袁巍, 徐艷春, 金煜, 李萬水, 白素英, 張偉. 3種鹿類動物物種特異性引物的設計及其有效性. 中國法醫學雜誌, 2003, 18(3): 163-165.

11. 華育平, 張瓊, 徐艷春, 鄭冬. 虎物種特異性鑑定的PCR方法研究. 獸類學報. 2004, 24(2): 103-108.

12. 白素英, 徐艷春, 周冬良, 李曉平, 景松岩, 金煜. 中國豹貓6個群體的RAPD分析.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4, 32(3): 52-54.

13. 金煜, 邵偉庚, 馬立新, 徐艷春, 白素英. 中國東北地區人工飼養梅花鹿品種(品系)遺傳獨特性的分析.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5, 33(2): 56-61.

14. 金煜, 張研, 牛黎明, 白素英, 邵偉庚, 徐艷春, 李波, 馬玉堃. STR技術在種用東北細毛羊遺傳管理中的套用. 畜牧獸醫學報, 2005, 36(5): 426-430.

15. 韓彤彤, 肖向紅, 徐艷春. 動物抗菌肽抗病毒性質及其機制. 經濟動物學報, 2006, 10(3): 176-179.

16. 張曉璐, 白素英, 徐艷春. 賽加羚羊的分子生物學鑑別.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6, 34(3): 106-108.

17. 楊淑慧, 徐艷春, 張偉. 中國主要野生毛皮物種識別檢索表.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6, 34(4): 111-113.

18. 馬雲龍, 徐艷春, 王文. 年齡推測的分子生物學方法. 野生動物, 2007, 28(3): 60-63.

19. 朱倩, 徐艷春, 肖向紅. 東北林蛙皮膚中一類新抗菌肽cDNA的克隆及成熟肽的預測.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7, 7(7): 1016-1019.

20. 賈學淵, 白素英, 徐艷春, 張偉. 鞣製皮張DNA的提取.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7, 35(11): 66-69.

21. 王劍, 周翔, 徐艷春, 劉國世. 極危物種金頭閉殼龜生存現狀和保護建議. 野生動物, 2007, 28(4): 40-43.

22. 孔有琴, 張微微, 李楓, 白素英, 徐艷春, 田秀華. 中國大鴇東方亞種群體間遺傳關係分析.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8, 36(11): 80-82.

23. 黃孝明, 徐艷春, 應璐, 田秀華, 張朝亮. 半人工飼養條件下東北林蛙變態後的生長規律.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8, 36(1): 63-65.

24. 應璐, 徐艷春, 黃孝明, 田秀華. 汪青雄. 東北林蛙8個地理種群的形態聚類分析. 安徽農業科學, 2008, 36(18): 7699-7700.

25. 李波, 徐艷春, 馬建章. 鹿科動物MHC的基因組學、多態性及與性狀的相關性. 四川動物, 2009, 28(4): 636-640.

26. 鄒廣發, 徐艷春. 微衛星在犬咬傷中的鑑定意義.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9, 9(17): 3354-3356, 3389.

27. 李曉平, 朱倩, 夏睿, 季菁菁, 劉冠群. 徐艷春. 一類蛙源非典型結構抗菌肽cDNA的克隆以及成熟肽的預測.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0, 10(8): 1429-1433.

28. 張亮, 徐艷春, 李曉平, 李慧一, 張曉芳, 張森林, 夏睿, 季菁菁, 劉冠群. 腸道微生態系統及其與宿主的協同進化.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0, 10(1): 168-172.

29. 李慧一, 馬躍, 徐艷春. 虎MHC Class I 基因的克隆及測序. 野生動物, 2010, 31(3): 115-120.

30. 華彥, 張偉, 徐艷春. 黑龍江小興安嶺地區黃鼬夏冬季毛皮性狀比較. 獸類學報, 2010, 30(1): 110-114.

31. 程志斌, 張偉, 華彥, 徐艷春. 漠河地區養殖的北極狐冬季被毛性狀與保溫性能的關係. 生態學報, 2010, 30(11): 2972-2980.

32. 李波, 徐艷春, 馬建章. 梅花鹿DRB第二外顯子等位基因鑑定的一種新方法. 獸類學報, 2010, 30(1): 105-109.

33. 張偉, 孫珠紅, 徐艷春, 華彥. 整體論指導下的《毛皮學》課程建設. 四川動物, 2007, 26(3): 715-716.

英文論文

1. Bi Yanli, Zhang Wei, XU YANCHUN, Zhao Jun, Tang Xiaom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mmalian vibriss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998, 9(4): 273-282.

2. Zhang Wei, Yang Shuhui, Wang Yingxu, XU YANCHUN, Yuan Weibao, Zhou Xiaowen. Acquire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mammalian hair scale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998, 9(2): 65-70.

3. XU YANCHUN, Bai Suying, Jin Yu, Jing Songyan. Molecular genetic strategie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0, 11(4): 249-251.

4. XU YAN-CHUN, Pan Zi-chen, Xu Zhi-ru,Yang Shu-hui, Jin Yu, Bai Su-ying. Status of microsatellites as genetic markers in cervid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1, 12(1): 55-58.

5. Bai Suying, Jin Yu, XU YANCHUN, Ma Yukun, Jing Songya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brown bear and the Asian black bear.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 2003, 136(suppl.): 375. (SCI)

6. YANCHUN XU, Bo Li, Wan-Shui Li, Su-Ying Bai, Yu Jin, Ming-Bo Gu, Jian Wang, Song-Yan Jing, Wei Zhang. Individualization of Tiger by Using Microsatellites.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2005, 151(1): 45-51. (SCI, 第一作者 )

7. Yang Shu-hui, XU YAN-CHUN, Zhang Da-wei. Morphological basis for the waterproof characteristic of bird plumag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 17(2): 163-166. ( 通訊作者 )

8. Li Bo, Bai Su-ying, XU YAN-CHUN, Zhang Wei, Ma Jian-zhang. Identification of sika deer and red deer using partial cytochrome b and 12s ribosomal RNA gene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 17(2):160–162.

9. XU YANCHUN, Fang Shengguo, Li ZK.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tiger: implications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introgression. Conservation genetics, 2007, 8: 1199-1207. (SCI, 第一作者 )

10. Sen Lin Zhang, Shu Hui Yang, Bing Li, YANCHUN XU, Jian Hua Ma,Jian Feng Xu, Xian Guang Zhang. An alternate and reversible method for flight restraint of cranes. Zoo Biology, 2010, 29:1-7. (SCI, 通訊作者 )

11.Shu Hui Yang, Xiao Ming Huang, Rui Xia, YAN CHUN XUN, Thomas D. Dahmer. Use of femur bone density to segregate wild from farmed Dybowski’s frog (Rana dybowskii). 2010, 207: 61-65. (SCI, 通訊作者 )

12. Bo Li, YAN CHUN XU, Yue Ma, Morten Elmeros, Tian Ming Lan, Su Ying Bai. A PCR-RFLP-based method to distinguish sable (Martes zibellina) and pine marten (Martes martes). Acta Theriologica, 2011, 56(3): 283-288. (SCI, 通訊作者 )

13. Xia Rui, Huang Xiao-ming, Yang Shu-hui, XU YANCHUN, Ying Lu, Thomas D. Dahmer. Morphometric discrimination of wild from farmed Dybowski’s frog (Rana dybowskii) based on hindlimb length.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2011, 22(2): 269-274. ( 通訊作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