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熙與黃筌

國初,江南布衣徐熙①、偽蜀翰林待詔黃筌②,皆以善畫著名,尤長於畫花竹。 其後江南平,徐熙至京師,送圖畫院。 此後江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師,也送到圖畫院供職。

原文

國初,江南布衣徐熙①、偽蜀翰林待詔黃筌②,皆以善畫著名,尤長於畫花竹。蜀平,黃筌並子居寶、居�、居實,弟惟亮,皆隸翰林圖畫院,擅名一時。其後江南平,徐熙至京師,送圖畫院。品其畫格,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筌惡其軋己,言其粗惡不入格,罷之。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筌等不復能瑕疵,遂得齒院品。然其氣韻,皆不及熙遠甚也。

注釋

①徐熙: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南唐時不仕,後入宋。與黃筌並為五代宋初花鳥畫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②黃筌(約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仕前、後蜀,入宋官至太子左贊善大夫。與諸子及弟惟亮並善花鳥畫,自成一派。

譯文

本朝立國之初,江南處士徐熙、後蜀翰林待詔黃筌,都以善畫著名,尤其擅長畫花竹。後蜀平定後,黃筌及諸子居寶、居�、居實,以及弟惟亮,都入宋而隸籍於翰林圖畫院,擅畫名於一時。此後江南平定,徐熙被征至京師,也送到圖畫院供職。品評他們的繪畫風格,黃氏父子兄弟畫花,妙在著色,用筆極為鮮艷細緻,幾乎看不到墨跡,只以淡淡的色彩染成,他們自稱為“寫生”;徐熙畫花,則是用墨筆畫的,特別潦草,然後在水墨上略施彩色,神氣便迥然而出,別有一番生動的韻味。黃筌妒忌徐熙超過自己,就說徐熙的畫粗糙拙劣不入流,徐熙遂被罷去圖畫院待詔的職事。徐熙之子於是仿效諸黃的風格,更不用墨筆,而直接用彩色來畫,稱所畫為“沒骨圖”,且精工與諸黃不相上下,黃筌等也不再能指摘其瑕疵,因而得以列入圖畫院入品的作品中。然而所謂“沒骨圖”的氣韻,已遠不及徐熙的作品。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