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河社區

徐家河社區

徐家河社區位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張家窪街道,共有306戶,869口人。隨著文化路北延,嬴牟大街東擴,政府統一規劃的藍圖將徐家河推到了發展的前沿。

基本概況

為把機遇轉化為現實,徐家河社區兩委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總體部署,大力實施“抓黨建、謀發展、重民生”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果。

投資300萬元建成老年公寓樓兩座,36戶60歲以上老人已全部入住。60歲以上家庭困難老人可免費居住,解決了老有所養問題;投資120萬元,建設老年周轉房48套,解決了舊村改造拆遷戶住房問題;投資6萬元改善徐家河幼稚園,可容納兒童80餘名,解決了幼有所教問題;投資20餘萬元,建成標準車間3個,解決了30餘名居民就業問題;投資200萬元,將現有河道重新治理,將河道拓寬至30米,增加蓄水和防洪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並將河南側近百畝養殖區建成果園綠色美食園,打造成徐家河社區的新名片。以其卓爾不群的業績,徐家河社區2005年—2007年連續三年獲市級“平安萊蕪建設先進單位”,2008年獲“山東省文明和諧社區”、山東省“科普示範社區”、省級“巾幗示範社區”,萊蕪市“敬老助老模範社區”等榮譽稱號。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底,徐家河社區有農戶47戶,鄉村人口112人,其中男65人,女47人。農業人口總數為112人,勞動力總數5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39人,外出務工人數20人。

徐家河社區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12人。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至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47戶,總計105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6人,村民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

飲食習俗

建國前後,民眾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餅、地瓜乾麵窩窩為主。改革開放以後,白面膜成為人們的主食。

一日三餐還有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青菜一年四季不斷,迎來送往還離不開酒。人們生活講究營養,魚、肉、蛋、奶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香、味、營養價值。宴席檔次逐年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

社區文化

徐家河社區居委會與轄區單位、形成了結對共建、資源共享的工作機制。使轄區單位和社區居民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社區活動,共議社區大事,共謀社區發展。充分整合、利用轄區資源優勢,積極組織引導轄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不斷健全完善思想工作聯做,公益事業聯辦,生活環境聯建,文化活動聯誼的共建機制。另轄區內建有:香梅大酒店(四星級)、恆泰酒店、百業超市以及社區大地幼稚園。為社區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便利、治安環境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基礎。

社區居委會有工作人員11名,陸榮同志任支部書記兼社區主任,蔡麗慧同志和鮑嵐同志任社區主任助理,另有工作人員8名。社區黨支部共有黨員30名,其中包括流動黨員2名,預備黨員1名。居委會主要負責社區黨建、計畫生育、勞動保障、民政、老齡、統戰、文體、共青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流動人口管理、環境衛生等工作。

社區居委會自成立以來,以黨建工作帶動社區居民、以文化娛樂凝聚社區居民、以綜治治理穩定社區居民、以優質服務深入社區居民,致力於創建和諧文明社區,營造詳和美麗的人居環境,居委會全體工作人員都以認真,熱情的態度面對每一項工作,牢記民眾利益無小事,實地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同時,居委會還起到政府與民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完成上級部門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