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喜

徐同喜

作為本土文化傳承人,他從傳承和承傳的角度拓展了藝術的邊界,為中國藝術增添了珍貴的新品種。 作為本土文化傳承人,他從傳承和承傳的角度拓展了藝術的邊界,為中國藝術增添了珍貴的新品種。 呂:說到感激,我們要感激的首先是天地造化和對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大力支持和關心的朋友們。

藝術家徐同喜
徐同喜,中國自然全息繪畫先行者,中國全息山水奠基人,奇石文化傳播者,嵩山國畫石鑑藏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原地區負責人,中部五省美術研究員。
他以一個畫家的視角來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創造,在材料的更新上選擇了具有審美特質的巨石,來完善自己的繪畫語言,豐富了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外延。作為本土文化傳承人,他從傳承和承傳的角度拓展了藝術的邊界,為中國藝術增添了珍貴的新品種。

人物評價

同喜——驚喜的發現

翻看同喜1999作品集,有一句留言同樣深深地打動了我:“母親總是希望兒女成才,成為對民族有用的人。”這句話在今天看來是寓言也是預言,印證了他這十年走過的路。
1977年出生的藝術家是不幸的,伴隨著一個時代神話的破滅和理想主義的終結。同時,他又是幸運的,趕上了改革開放大幕的開啟,成長於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用雙眼記錄下這段歷史,並以此為基點,具有了恢宏的心胸和視野,成為新時期具有鮮明個性的成長型藝術家。也是從他的第一次個人作品展中發現:他無疑是多才多藝的,國畫、書法、油畫、粉畫、淡彩、根藝都在進行綜合性的嘗試,並初具規模。
讓大家記住他的,無疑是河南石佛藝術公社一周年紀念展。在石佛清真寺對面的兩層小紅樓上,他的作品有了一次集中展示。真是無所不為,創作精力的旺盛讓很多職業藝術工作者都望塵莫及。另外,他作畫向來不拘一格,有一種自由豪放的氣魄。造型能力具有“複印機”美譽的他,此時有了自由揮寫的變異能力,成為新時期、新中原崛起的一代。
同年6月,河南博物院《童話·童畫》展,讓我們認識了另一個同喜。弟子3000真是件幸福的事業。作為本土文化的傳承人,他在內外雙修。與此同時,由他創建的佰色藝術空間與眾不同的造型,成為當代藝術重鎮石佛藝術公社的標誌性工作室。這一年的11月,河南本土文化的代表:17位先鋒藝術家率先走出中原,到紐約這個當代藝術中心去集中展示,作為其中的一員,讓我們有了驚喜的發現;同喜完成了誰持彩墨當空舞的追問,並從平面走向裝置,立體展示了他的畫外功。他以刀代筆,創造出一個預意深遠、書畫同源的藝術空間。他的創作由此走向多元。
古今中外皆被他吸納而善於利用。代表作品《無言系列》暗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預意,又具有“彩墨當空”的大氣和空靈。隨後的《墨濤洶湧系列》是激流也是險境。讓他每一步都在冒險,但每一筆都有驚喜的發現。到此時,他完成了廢畫三千的錘鍊和沒完沒了的糾纏,快刀砍出了一條血路。
今日的同喜是中原本土文化傳承的負責人,國家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的教研員,喜文化傳播者,正通過藝術教育的途徑傳播具有深意的影響。“以人為本,與美同行”的理念正在孩子、家庭、社區、社會中深入地展開。其實,真正的藝術工作者都是性情中人,他們的情感欲望、冒險意識和創造精神都是異於常人的,在強度、廣度和深度的體驗上都是一般人無法比擬和難以理解的。
近期,他的作品涉及影像、裝置、和行為藝術。特別是大獎狀和大獎盃系列面向公眾後,為他帶來不少爭議。這其中還包括“占”當代藝術運動“大生產兩頭忙”系列和“愛美愛中國” 行為藝術工程。但我深信:無人否認他超乎尋常的想像力以及把這種想像力變成現實的行動力。這些也與他一貫秉承的敢為人先、行勝於言的理念一脈相承。暴力美學、表現主義、抽象繪畫這是同喜藝術發展的全程體系,在今天正在成為現實。
在經歷求真、向善、致美、和諧的遞進之後,時間和空間的並存構成了新時期當代藝術的新形態。而石佛國際藝術公社這片土地無疑是他的實驗場。相信巨匠自有天啟,大美終將無言,東方寫意的精神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目標。他正在蛻變,希翼他能成為新東方文化藝術大革命的旗手,正像他自己的文章《後生企望雄飛》中所說的一樣。

藝術簡歷

徐同喜藝術簡介

1977年 生於河南平輿
1999年 舉辦第一次個人作品展 在河南省藝術節獲繪畫獎
2000年 兩度在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舉辦的畫展中獲國畫獎
2001年 素描 油畫有三幅入選《中國當代寫生畫集》
2002年 加入西雨繪畫藝術中心 創建本土文化工作室
2004年 參加河南省博物院水墨畫邀請展
2005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結業
2006年 在河南石佛藝術公社建立西院工作室
2007年 《龍騰盛世》參加香港回歸十周年水墨畫邀請展
創建佰色藝術空間,《無言》入選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參加紐約當代藝術展,紐約456畫廊
2008年 《大獎狀》獲鄭州首屆雙年展優秀作品獎
舉辦石佛青年藝術家聯展,策劃《再現傳統》愛心大使十人展。
參加《東方驛站》紐約當代藝術展 紐約SOHO藝術區
《點燃愛心賑災藝術展》 十方藝術館
參加亞洲藝術節《愛美愛中國》行為藝術工程
組織《百日維新展》 參加《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展》 二七藝術館
2009年 組織同喜同喜分享的藝術活動 策劃喜從天降藝術項目
策劃《化危為機》教師作品展 組織《兒童時代》童畫展
河南日報專題報導:在石佛,藝術如莊稼一樣自然生長
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都市裡的童年》匯報展 廣東美術館
2010年 參加《手拉手向前走》藝術活動 參加哥本哈根行動橫跨豫晉陝三省
出版《徐同喜全息山水畫選》 《我為國寶添傳奇》
創建三喜堂美術館 參加“風骨自發藝術節”
參於用愛心捐助一座孤老院行動
2011年 創建藍鼎教育中心 春秋藝苑私人工作室 創作圖騰百家姓系列
2012年 組織新核心小組 出版《三喜堂隨筆》 開創自然全息山水藝術 坊、參加石佛中秋 長街 藝術大會
2013年 聯合國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展

個人理論

後現代之後

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時間過得真快,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近些年總被一些藝術思潮所困惑。出生於1977年的我,是伴隨改革開放的大潮成長起來的,不敢說具備恢宏的心胸與視野,但始終與美同行。時至今日,我正是而立之身,我的藝術經過了學院派的洗禮,古典主義的臨變,現代主義的衝擊和後現代主義的解構……
我們不禁要問,後現代之後,藝術應該是什麼樣子?隨著時空的輪迴,新世紀已經到了第七個年頭,我們一直試圖弄明白當下的藝術發展趨勢:當代藝術如日中天,伴隨雙年展的發展而發展,在近幾年又有坐大的氣象。藝術的自由本質決定了我們不甘寂寞,不斷超越,借用當代的立場界定我們的藝術形態。
正像有人用“70年代後,80年代後……”來界定我們這一撥又一撥的藝術青年,難道新世紀這幾年要用“00年代後”來界定?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反思過去的藝術模式,發現荒謬作為後現代反傳統藝術的基本範疇:就是主張藝術創作的無原則、無邊界、無中心、無語言、無標準、無文本、甚至達到無固定作者的程度。這樣的局面正好有利於雙年展的操作性發揮,策展人的靈活性把握、批判家胡言亂語。同樣也使藝術家擺脫了理性思考和創作模式,與美的法則保持距離。產生了許許多多連作者本人也回答不了的藝術問題和樣式。讓觀者誤入後現代主義的泥沼,引發爭議和更多公眾的關注。當代藝術冠以什麼主義為妙,確實讓我們三思而不得其解,正如標題後現代之後會是什麼樣,我們身處其中,正在轉型期裂變。
看看周圍的同齡人,也是在自然性與異常性,個別性與普遍性,悲劇性與日常性,荒謬性與邏輯性之間徘徊,不滿足現狀,不滿足物質欲望,不滿足日常生活,不滿足使我們無所適從,又不安於現在,只有寄希望於未來。當一切過去後,才發現生活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好,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壞。同時比我們更小的一代則熱衷於超越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嚮往與追求。當我們從心裡稱號他們小孩時,是否又反證我們所謂的成熟。
記得愛人開我玩笑說:“你以為藝術家怎么樣,不是也得吃飯、睡覺、一日三飽……”是的,藝術只是社會思潮的晴雨表,是時代變遷和發展的當時狀態。是創新思維的創意產業鏈條。是文化產品占據社會主導地位後的文化認同方式,是自然形成藝術社區。就像上世紀的藝術崇尚個人獨創性一樣。本世紀當代藝術正在呈現走向公共性的組織建設。就像企業文化中的團隊精神一樣。藝術群落通過自己的發展而自然分工成專業藝術機構或團體。他們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創新理念,趨向和諧。營造屬於他們的藝術發展空間。
在今天,資訊發達,新興行業逐漸崛起,當代藝術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生,作為文化藝術產業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構成了一種新的關係。製造和生產相關的藝術產品,通過市場而衍生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藝術家專業化、職業化的傾向。而藝術家新的生存、生活方式成為一種現象。創造著今日的文化,形成明天的傳統。如果可以選擇,我深信更多的人們會選擇像藝術家一樣生活……

我為國寶添傳奇

到今天為止,我打算《同喜全息山水畫選》不準備請人作序,我要自言自語。因為我畫的全息山水顯然與傳統山水畫有一牆之隔。同時我認為,我可能更了解石頭、石頭畫、石頭山水畫……她的源和流、來與往,以及每一個畫面的選擇,我都是從行勝於言中做到了青出於藍。從發現石頭、選擇石頭、搬運石頭、搶占石頭、裁切石頭、打磨石頭到加工石頭……這其間可以說耗盡我的心血、汗水和淚水。時至今日,我時常會在石頭山水畫前久坐,她依然會讓我怦然心動和熱血沸騰,我對著石頭研究畫山水的方法,重新認識 “與其師人,不如師諸造化”的道理,相信以大自然為師,能夠畫的更為傳神。正如我的繪畫作品標題:“嵩山偶遇國畫石,只認蒼天是吾師”。
全息山水畫的誕生有前因也有後果,這其中經歷的辛酸和痛苦、磨難和煎熬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個動態的影像儲存在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活態的山水畫卷。這其中的是是非非,有時真的一言難盡……當然收穫的喜悅也曾讓我徹夜難眠,這樣的過程我相信沒有第二人選。山水畫是我學習美術的第一口奶,如今伴隨我的創作也有十幾個年頭,幾年前當我於大雄山寫生途中發現嵩山奇石那一刻起,我認為這是泄露的天機,她才是中國山水畫的真相。
古往今來的先賢同道們為了革故鼎新,圍繞名山大川以大觀小,來進行寫生、歸納和創作……為後人留下一幅幅道法自然的巨觀世界。我對著嵩山國畫石仔細端祥,那以小見大的紋路,其實是一個微觀的宇宙。同樣折射出中國山水畫創新的思路,她是大自然創始之初的原始形態,她是大自然的微縮景觀,她是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嶄新通道……那無言的大美,讓我心生歡喜,我明白了中國山水畫創新的奧秘,那是一種心照不宣的力量,暗示著巨匠自有天啟的道理……
在勾、皴、擦、點、染之間,歷代山水畫家都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當代中國,誰能試寫傳奇?應該還是一個未知數。針對中國山水畫創作,我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堅持多年的實驗水墨經歷,使我對水墨向外擴張和滲透的過程甚為著迷,那是中國文化活態的審美結構,具有大美的內涵。實際上,在創作中的似與不似,是水和墨斗爭的過程,是一種抽出本質形象的過程,是一種意境升華的過程。所以說真正的大美應該是渾然天成。
五彩國畫石是嵩山奇石中的極品,也是我的至愛。近幾年,我一直想把傳統五彩運用到全息山水畫的創作中,也一直試圖用赤、黃、青、白、黑五色來更新畫面,以期利用色彩的微妙變化達到水墨滲化的效果,使之同樣具有氣韻生動的審美境界。今天我做到了,她成了中國山水畫在新時期誕生的新品種。與此同時,我更新了繪畫的工具和材料,實現了最初的創想和階段性的目標。常言道:“美石為玉,奇石為寶”,而中國山水畫是我心目中一座座神聖的山峰和大美的坐標,中國歷代山水畫名作是國家的珍藏,是真正的國寶。今天,我要努力,我要出奇制勝,我要為國寶增添新的傳奇……

國畫巨石的意義

嵩山有:“萬山之祖,萬水之源,天地之中,五嶽獨尊”的美譽。它有著5.43億年歷史的地質遺產,這裡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眾多,嵩山文化底蘊十分濃厚。尤其嵩山的石頭,石質獨特,被古代帝王稱之為:“祥瑞之石,靈性之石,智慧之石。”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徐莊鄉西部,大雄山東麓的國畫石經當代藝術家徐同喜先生和何家門村何氏三兄弟長期的觀測勘查,建廠鋸裁,打磨拋光,一批美妙絕綸的奇石珍寶國畫石已悄然問世。
本土文化傳承一般都由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有其特定的地理環境、鄉土人文和藝術特色,在石佛紐約當代藝術展上,我第一次親臨其境,看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象,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呈現了彩墨當空的意境。今天重新來看,我又有了驚喜的發現,在三喜堂藝術空間,數幅作品一字排開,藝術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和嘗試了新的藝術表達,把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藝術語境,推到了更具當代意義的境地。
中國畫的審美建立在重意輕形的基礎上,在繪畫觀念上由形似到神遇,由自習到抒情的寫意過程,構成了中國書畫合二為一的發展線索。縱觀同喜的作品,我發現了其創作不受形象的約束,接近中國畫重寫意的精神追求。裝置的構成讓觀者駐足其間,去感受、去思考、去判斷、去評論……,要想學做詩,功夫在詩外。中國畫到了一定時期,會不自覺地去呈現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這要求作者:“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中國畫是線的藝術,同喜在呈現畫外功時,對線進行了綜合的嘗試,發現了中國文化不可逾越的底線,那就是書法藝術。由此,自小喜歡書法的他找到了突破的途徑。在石佛國際藝術大會上,一“占”成名,書法由平面走向立體,在時態空間中具有了獨立性,藝術家通過筆墨的變化和交融,傳遞出當代中國畫在主動尋找出路,使之同樣達到了書畫同源、觸及自然的文化深層。
作者認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應當借鑑書法藝術的韻律、氣勢和風神,賦於繪畫以千變萬化、神秘莫測、激情揮寫的行動特質,使之升華到詩意的境界和大美的內涵。相信這些也是所有藝術家的夢想和追求。近期,他以一個畫家的視角來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創造,在材料的更新上選擇了具有審美特質的巨石,來完善自己的繪畫語言,豐富了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外延。作為本土文化傳承人,他從傳承和承傳的角度拓展了藝術的邊界,為中國藝術增添了珍貴的新品種。

走進聯合國

呂保林、徐同喜藝術展發布會在聯合國舉辦

2013年4月9日,聯合國網合集團特舉辦呂保林、徐同喜兩位畫家的“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展”新聞發布會,讓中國國畫藝術走向世界並在聯合國舞台大放異彩。新聞發布會特別邀請了央視雙語主持人董濤擔任嘉賓主持人。也邀請了紐約知名的華人藝術家和表演家獻上了一場節目精彩紛呈、古香古色的盛宴。節目包括太極拳、古箏演奏,唐詩朗誦、中國傳統歌曲演唱、舞蹈、京劇等。
紐約州眾議員金佩錫先生、出席了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並發表了賀詞。東方文化館紐約分館館長任彥芳先生出席了,蒞臨大會的還有聯合國副秘書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來自緬甸的聯合國官員。社會團體70多位嘉賓,最後聯合國網合集團總裁林啟樵先生和與會者一起欣賞並探討了呂保林、徐同喜兩位畫家的自然全息國畫作品,未來發展慈善經濟的“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展”長遠計畫,將部分的5%收入直接捐獻到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部。希望通過我們中西文化的交流對接,實現中國夢,美國夢,世界夢。一起努力為聯合國千年計畫做出更多的貢獻。

新聞通稿——答記者問

呂保林、徐同喜畫家弘揚慈善經濟“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展”
備註(以下內容為訪談錄,呂保林簡稱呂,徐同喜簡稱徐)
記者:呂老師、徐老師今天我們就這次展覽的名稱來告訴大家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展覽?為什麼冠以“慈善經濟” 的名稱?
呂:“慈善經濟”是基於聯合國的“千年計畫”,網合集團林啟樵總裁提出的理念,做為中國藝術家為回響這次善舉而盡到我們的一份力量。
徐:首先我們要打破傳統單純的救助方式,讓善意放大,讓慈善再生,讓藝術和慈善同行。
記者:中國畫大家都明白,那么自然全息國畫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
呂:首先我要說的“自然全息國畫藝術”絕非故弄玄虛或丟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做到讓人與自然、藝術與自然、書畫與自然吻合升華。自然全息國畫藝術的創作首先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欣賞自然、擁抱自然。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受益於自然。這也便是我和徐同喜先生一起創作自然全息國畫的願望和夢想,傳承和宣揚天地自然大美的心路歷程。
徐:“自然全息”在我的心裡是:每一個局部都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我是從自然紋理中發現“全息”秘密的。這也暗示了巨匠自有天啟的道理,同時也傳達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信息。
呂:這就需要我們對大自然有所感悟,就像南朝謝赫所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樣。
記者:為什麼這么重要的展覽會選擇你們二位呢?
呂:因為只有我們能讓藝術與慈善同行。
記者:這裡面有什麼機緣巧合嗎?
徐:我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其偶然性和它的必然性,所以說我們的藝術與慈善同行是必然的!
記者:呵呵……你們真的很睿智呀!
記者:好,現在我們談談作品吧,可以分別介紹。
呂:這個說來話長,先讓同喜和你聊聊。
徐:我們這次主要帶來了與自然全息國畫密切相關的“國畫石”,這也是我們創作的源泉,我本人來呈現的是自然全息山水系列。
呂:首先,自然全息國畫作品的關鍵和亮點在於它的自然而然和渾然天成。它的要素是:宇宙變化、陰陽相生、萬物生息。所以說它是人類文明和文化符號的體現。所謂自然全息也是創作者從天地大美發現自然造化之本源,用藝術的手法和哲學思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徐:你可以看到作品中自然體現各種生靈、生物、植物甚至文字、文化(比如:古老的甲骨文)與山水之間的自然融合,而不是一味以點、線、面等傳統手法所描繪的程式化的山水畫面。這裡的全息就是要將天地自然孕育幾億年破石呈現之大美。依然用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殊技法,我們以石為師,道法自然,替天行道。以自然造化而秀山河、創大美。
記者:你們這次活動期間有什麼樣的安排嗎?
呂:當然有了,我們主要還是圍繞“慈善經濟”這個主題展開一系列的活動,比如:中西文化交流、藝術品捐贈和自然全息慈善基金的建立等等。
記者:展覽結束後你們有什麼樣的新規劃嗎?
呂:說到規劃,我們和聯合國網合集團的林總裁有著共同的願望,就是把“慈善經濟”和“自然全息國畫藝術”發揚光大、持續發展,這是我們的共識。
徐:我們將建立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博物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更新我們的創作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全方位立體呈現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創作過程,形成影視、影像和影片,並在條件成熟時創建自然全息藝術流派。
記者:你們的作品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進入市場,價格有什麼樣的期待嗎?
呂:毫無疑問,因為慈善高調介入,至於價位還是自然而然吧。
徐:價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意義才會更有價值。
記者:聽完二位老師的話,讓我很激動,也很震撼,對你們從事的事業心存感激。
呂:說到感激,我們要感激的首先是天地造化和對自然全息國畫藝術大力支持和關心的朋友們。
徐:所以說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讓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偉大的歷程吧!
記者:謝謝二位老師!
呂、徐:也謝謝您!

其他作品

徐同喜行為藝術_喜從天降

西方有句諺語“沒有藝術的工作是野蠻的”,而現在的鄭州,不僅工作,就連商家的促銷宣傳也越來越藝術了。
昨天,鄭州健康路某戶外用品店就邀請自由藝術家徐同喜在攀岩牆前,進行了一場名為“喜從天降”的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在很多人眼裡有些晦澀難懂,“其實很簡單。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我們都是藝術家,行為藝術只是把生活提煉了。”徐同喜這樣對圍觀的市民解釋。
“用行為藝術來做宣傳,步子走得確實有點大。甭管看懂看不懂,反正人能吸引不少。”市民田先生最終也沒明白為什麼帳篷能代表世界,帳篷上的圖案咋就代表了對環境的憂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