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槐山村

2002年,全村有268戶,750人。 社會進步文教科技1942年1月,本村成立國小,有學生20多人。 1945年,有教師2人,學生70多人。

概況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村。因村子坐落在長有槐樹的小土山之後,故命村名後槐山。另一說,清康熙元年(1662年),修姓先祖修義與姻親李姓先祖李應,各自攜帶家眷,自東村遷來建村。因村南有一土丘平地而起,丘上有數株大槐樹,粗壯茂盛,即以樹命名為槐山村。後因位居丘北,更名為後槐山村。 後槐山村位於海陽市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7°05′,富水河上游西畔,膠東屋脊支脈旦家嶺南麓。北與古堆山村、燕翅山村交界,東與萬家夼村、徐家店村接壤,東南隔富水河與煙青一級公路和藍煙鐵路相望,西越棲海公路與西槐山為鄰,南隔棲海公路與前槐山村相連。隸屬徐家店鎮。東距鎮政府駐地1.5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45公里。 地處丘陵地帶,轄區面積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公頃,適宜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68戶,750人。有修、李、王、程、張、姜、宋、宮、林、牟等10姓,均為漢族。人口居多者為修、李、王等3姓,其中修姓109戶333人,占42.9%;李姓96戶284人,占36.6%;王姓32戶106人,占13.7%。其餘19戶53人,占6.8%。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4月成立中共後槐山村黨支部。
1942年1月成立村國小。
同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十五日)凌晨膠東拉網掃蕩的日軍進村,以私通共產黨和八路軍為名,槍殺村民李全忠、李永發、修奎元、修殿增、修永茂、修永春、李永陽、李德令、李永壽等9人。民兵幹部修重生聽到槍聲,機智地倒下佯死,倖免遇難。同時抓走村民40餘人。
1943年冬膠東行政公署駐村幹部,組織本村黨員和積極分子,處死西槐山村漢奸2人。
1945年春膠東後方醫院的一個分所設在本村,歷時3年。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64年昌濰軍分區司令員韓振忠率領工作隊16人駐本村,開展“四清”運動。 1965年安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孫合林、李鐵寧等8人。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3月村民王翠蘭獲煙臺市“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
1997年10月村民修永良與盜竊王保軍家的歹徒進行生死搏鬥,捍衛了人民財產,獲得海陽市見義勇為好公民光榮稱號。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95公斤,總產7.2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77公斤,總產28.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59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182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54公斤,總產27.5萬公斤。1978年以來,集體建果園13.4公頃,主要品種有國光、香蕉蘋果和大梨等。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220萬元,其中農業130萬元,畜牧養殖業90萬元。
第二產業1924年,李奎林開設德興裕纊坊,有織機17張,纊25支,工人60名,1937年停業。其時,另有木匠3人,紅爐3人,瓦匠2人,從事網扣加工的10多人。1956年成立高級社後,集體建油坊、紅爐、木業組、石子廠等,從業人員26人,收入2萬元左右。 2002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70人,總收入333萬元,其中工業263萬元,建築業70萬元。
第三產業解放前,本村有小商小販3人,收入甚微。改革開放以來,村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了商店、飯店、機械修理部及運輸、網扣加工等行業。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802.9萬元,其中運輸業602.9萬元,商飲業150萬元,服務業50萬元。
至2000年以後,村主要收入為果園,年輕一代考學出外打工,村西建新房約30餘座,村後,單幹嶺上有炸藥庫一座。到2005年,村出一本大學生,修偉、修學禮、修宏傑、王福京等人。存有族譜一本。
2005年,人均收入約1萬元,收入80%來源於蘋果收入。到2010年,在村務農30歲以下人口不足10人,平均務農人歲數在50歲以上。到2012年,村中東部房屋基本上空置,村民嚴重老齡化。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1月,本村成立國小,有學生20多人。1945年,有教師2人,學生70多人。1969年,後槐山、前槐山、壇山、燕翅山、西槐山、古堆山、萬家夼等7個村聯辦槐山聯中,有學生300多人。1984年,集體投資1.37萬元,重建國小房屋15間,有學生80多人。1995年,槐山聯中改成槐山完小。2000年,槐山完小有學生200多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6人。 1952-1966年,村業餘俱樂部有40多人參加,演出京劇《秦香蓮》等劇目,深受農民歡迎,在萊、棲、海三縣交界一帶聞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夕,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糠菜伴糧維持生活。建國後,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口糧228公斤,人均收入84元。2002年,村民有運輸汽車4輛,農用三輪車34輛,手扶拖拉機114部,12馬力拖拉機18輛,機車82輛,電話101部,電冰櫃34台,洗衣機8台,電視機24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夕,村內街道不整齊,草房泥牆,人均住房面積為5.6平方米。建國後,舊房逐漸翻新,人均住房面積逐步擴大。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8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不斷提高。1971年,成立合作醫療站,方便了村民治病,藥費集體報銷50%。1977年,集體投資2.5萬元,用上了電燈,結束了油燈照明的歷史,成為全公社第二個電燈村;集體投資1.5萬元,建揚水站2個,機井5個,鋪設管道500多米,灌溉面積47公頃。1984年,集體投資2.01萬元,購東方紅─75推土機,為村民耕地、整地。2002年後槐山完小撤銷,並於鎮國小,本村國小校園改為幼稚園和學前班。農用車機車已經普及,果樹噴藥基本上實現機械化作業。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修勝元加入中共黨組織,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4月,成立黨支部,修勝元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4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29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修勝元、修殿更、王振南、王桂榮、王桂月、修永安、李全亭、王保佐、王志強、修永連。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9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成寶、王振南、王桂辰、米仁軒、修永安、修永武、修永辰、修永連、王壽傑、李志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