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桃林村

後桃林村

後桃林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東南部,青威公路與城陽區文陽路交會於此。村莊東高西低,東部為丘陵,土壤為棕壤,適宜地瓜、花生和林果生長;西部為平原,土質肥沃,為潮棕壤,適宜多種糧菜作物生長。

基本信息

後桃林村

後桃林村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東南部,青威公路與城陽區文陽路交會於此。東臨青銀高速公路,西靠北疃村,南連前桃林村,接近流亭立交橋,北接大北曲前村和西村。村莊東高西低,東部為丘陵,土壤為棕壤,適宜地瓜、花生和林果生長;西部為平原,土質肥沃,為潮棕壤,適宜多種糧菜作物生長。全村土地2700畝,總面積1.7平方公里。據李氏祖譜載:明洪武年間,李氏由雲南烏沙衛遷居於此,在一桃林之後建村,定村名後桃林。後紀氏於明永樂年間也遷此定居。1949年,全村374戶,1700口人。2002年,全村1178戶,總人口3342人,有23個姓氏,主要姓氏為紀、李、周、於、王,其中紀姓人口最多,有690戶、2090口人。明清時期,屬即墨縣裡仁鄉北曲社,建國前屬即墨縣第五區溫良鄉。建國後先後屬七區和城陽區桃林鄉、城陽人民公社和城陽鎮。現屬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據傳(無記載),後桃林村由白氏所建,時間約為元末或明初,當時白氏家族中有人當朝為官,因犯罪遭滿門抄斬,僅一小男孩在趙村親戚家幸免於難。白氏家族地廣糧多,財寶多多,被抄斬前把全部金銀財寶埋在村東嶺一八角琉璃井中。當時流傳的“找到八角琉璃井,能頂半個山東省”傳言,足見白氏家族的富有。東嶺,位於後桃林村東,嶺不高卻頗具靈氣。據歷史記載,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入侵,即墨浮山所墩堡在此設定煙墩(煙臺),一有敵情,嶺上煙火便會示警,以便官民做好迎敵準備。建國以來,村民在東嶺挖土時曾挖出一些古代兵器、錢幣和瓷器。現烽火台遺址依稀可辨。後桃林東廟,建於村東嶺上,廟內有神像、壁畫、石馬,還有道士主持廟務。每逢初一、十五,道士要念經,附近民眾進廟燒香、拜神,香火十分紅火。路過此廟的官員,也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可惜,此廟於1947年被拆毀。村民祖輩以農業為業,成年累月腳踹黃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建國前卻生活困苦,只有少數村民從事造酒、榨油、石料、貿易等,生活尚可維持。建國以來,村集體在東嶺植果200畝,品種為蘋果、桃、山楂等,使桃林嶺結出豐收之果。1975年被定為青島市蔬菜專業隊後,村技術隊培育出“桃林青”芸豆和“城陽青”大白菜等蔬菜優良品種,其桃林青芸豆具有植株生長勢強、耐熱,春秋都可種等特性,城陽青大白菜具有耐貯、耐運、抗病、青幫、疊色、優質高產、翌年3月份仍保持其鮮味等特性,豐富了青島市民的“菜籃子”工程,被評為市科技成果三等獎。1994年以來,村莊大力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建立占地33畝的菊花園和占地1000畝的無公害蔬菜基地,開闢了農產品創匯新路。為增加村民收入,該村於1966年便建立了農機修配廠,年收入可達50萬元。後轉產減速機械製造,更名為青島東林減速機械廠。其生產的WL系列蝸輪減速器多次榮獲國家級金獎。1989年,率先在山東省引進第一家外資企業青島正大有限公司,啟動了城陽鎮招商引資的步伐。1998年,劃地500畝建立後桃林工業園,全方位招商引資,園區水、電、路配套齊全。2002年,全村已引進外資企業18家,契約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引進內資企業2家,累計利用內資550萬元。發展個體工商戶150戶,淨資產400萬元。內外資企業的引進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拉動了後桃林經濟快速增長,199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已達8895.6萬元,成為城陽區經濟發展的一級強村。與經濟發展同步,後桃林村的村莊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也得以更大發展。1964年建立文藝演出隊,自編呂劇、茂腔劇目進行演出。改革開放以後,舉辦了高蹺、旱船、秧歌隊,參加鎮、區文藝演出和節慶活動。1984年建立黨團員活動室,1997年建立文化教育中心,配備健身器、活動室、門球場、廣播電視室、老年人活動中心、圖書室與閱覽室,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1976年,後桃林村著手實施舊村改造,至1978年,已有300戶村民把舊草房翻蓋成新瓦房。1986年實現自來水入戶。1992年,4條總長度3000米的大街鋪設瀝青,並進行了綠化、美化,2000年中心大街被評為城陽區“十佳”文明街。為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1998年村莊在村前劃地300畝建立居民小區,2002年底已建居民樓6幢,面積2.5萬餘平方米,入住村民273戶。自1987年以來,後桃林村連年被評為青島市文明(標兵)村莊。後桃林村非常重視教育,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村莊便有私塾學校,四十年代興辦了中心國門學校。建國後加強了對後桃林國小、北曲中學的建設投資,1990年投資70餘萬元建立達市級一類標準的後桃林國小,教學樓安裝太陽能取暖設備,使村莊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青島喜盈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紀玉君、青島市黃島區區長於永進就是這些優秀人才的傑出代表。特別是紀玉君同志,自1980年擔任青島第四毛巾廠廠長以來,團結帶領全廠廣大幹部職工開拓進取、艱苦奮戰,把一個當時僅有50萬元固定資產、260名職工的負債鄉鎮企業發展成為以“喜盈門”系列產品為主,兼有服裝、機械、水松紙、彩印、餐飲、房地產、化油器、輪胎等多種經營,集科、工、貿為一體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中國大型二檔企業集團、國家名星企業,為發展城陽街道、城陽區乃至青島市經濟做出了貢獻,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當選為第七、八、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為城陽父老爭了光。現時的後桃林,交通便利、環境優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村兩委正在帶領全體村民在三個文明建設的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