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是宋代詞人許棐的作品。這是一首閨怨詞,此詞通過幾個有意味的細節的精彩描寫,充分反映了閨中人的孤單寂寞和精神痛苦。

作品原文

後庭花
一春不識西湖面①,翠羞紅倦②。雨窗和淚搖湘管③,意長箋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來相伴。東風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一春不識西湖面:指整個春天自己都獨居房中,未去欣賞西湖春景。
②翠羞紅倦:湖面上葉密花謝,春意闌珊。
③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筆。

作品譯文

一個春季沒和西湖謀面,怕見外邊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應和著我的淚水,揮動著我手中的筆管吐訴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長,信箋卻這么短,我怎么能夠把話說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這雕樑上的春燕,飛來飛去地與我相伴。東風哪會曉得我琵琶聲中的憂怨,刮來刮去又把花兒吹落一片。

作品評析

文學鑑賞

上片先從春遊說起。我們的女主人公因為良人離家遠行,無心緒去風光旖旎西湖春遊。“一春不識”,涵蓋了整個一個春天都未出遊;而“不識西湖面”則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紅倦”乃“羞翠倦紅”之意。這位少婦本來是花容月貌可以與綠葉紅花匹敵的,但因心緒不佳,面色無華,因而羞見綠葉,倦賞紅花。這是從一個層面、一個角度表現了女主人公鬱郁心情。
接下來。詞人又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層面表現她的情緒:“雨窗和淚搖湘管,意長箋短”。在下著霏霏細雨的窗前,這位少婦在給良人寫信,她含淚搖著筆管將自己的情思傾吐在紙上,然而意長箋短,言不盡意,心中的萬語千言只能略表一二。這裡的“湘管”是指筆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傳大舜南巡不歸,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堯之二女)日夜哭泣,淚灑於竹,竹盡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淚之意。“雨窗和淚”已夠悲矣(天淚與人淚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淚,三淚交融,少婦心境之悲表現盡矣!這是第二個層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層面:少婦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這表現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時也說明女主人公是貞潔的,她從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樑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內向的,她不與凡人為伍,只與紫燕為友,向它傾訴心曲。
最後兩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第四個層面:她通曉音律,善彈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訴諸其弦:她怨時光的流駛,紅顏的短暫,希望春光較長地留在人間;然而東風無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滿地都是。這落花豈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徵嗎?她哀嘆自己的美麗年華就這樣在離愁別恨中匆匆凋零,等閒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詞人就是通過這四個意象段,多方位、多層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描畫出一條具有個性特徵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動線。

諸家詞評

王一鶚評:此詞因情設景,情景交煉:西湖春色美,離人春怨深,因此“一春不識西湖”。搖管寄情淚和雨,意長箋短;溟濛的春雨,與迷惘的春思;瑣碎的雨聲與煩亂的心緒;梁燕的相伴與人的孤寂;落紅陣陣與琵琶流怨,這些景與情都交融無間。作者寫人,重在攝神,僅疏疏幾筆,便勾勒出了動態、揭示了心理、渲染了壞境,使其人的靈動、滿紙的淒愁,呼之欲出。此詞語言樸實無華,不假故實,風韻天成,通篇纏綿哀怨,淒切感人,雋永醇厚,耐人品味。

作者簡介

許棐(?-1249)字忱夫,海鹽(今屬浙江)人。隱居秦溪,築小莊於溪北,儲書數千卷,植梅於屋四檐,曰梅屋,懸白居易、蘇軾二像事之。淳祐九年卒。《宋史翼》有簡傳。有《獻醜集》一卷,《梅屋集》五卷,《梅屋詩餘》一卷。《四庫總目提要》謂其詩“沾染於江湖末派”,大抵以趙紫芝等為矩,以高翥等為羽翼,以書賈陳起為聲氣之聯絡,以劉克莊為領袖,“然其詠歌閒適,模寫山林,時亦有新語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