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台子

後台子

後台子,全名: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金鄉鎮後台子村。這裡民風淳樸,人傑地靈。後台子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歷史悠久,可以上朔到新石器時代,夏為有緡國,系舜子季禧的封地。

基本信息

概況

民風純樸,勤勞善良,人傑地靈。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在金鄉縣城東郊,地處北緯35°04′,東經116°18′
有:王,蘇,陳,侯,胡等幾大家族,
村正南有金鄉縣金鄉鎮莎嶺國小,學校發展迅速,校園環境優美,設施齊全。村西北有國中金鄉縣金曼克中學,村西有金鄉一中
後台子村委會共有若干大隊,其中,後台子村有一,二,三大隊,其中春秋莊,高莊隸屬於後台子村大隊四,五大隊。

地理位置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04′,東經116°18′.東南與江蘇省豐縣接壤.全轄9鎮4鄉,面積885.3平方公里,耕地82萬畝,人口61.1萬。隸屬於金鄉縣金鄉鎮,縣人民政府駐金鄉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85公里處,為濟寧市轄縣。
後台子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四周皆有省道,東西邊皆臨河,西靠105國道。

歷史

在這片土地上,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夏為有緡國,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當時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區的咽喉.東漢建武元年(25),省爰戚,置金鄉.據考證,漢武帝天漢四年四月(公元前97年),封子劉髆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於高平山.初在山北鑿墓得白兔,以為不吉,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多山,後除爰戚為金鄉縣,縣名自此始至今,已1900多年。
據《金鄉縣誌》載,金鄉縣治原在今嘉祥縣阿城鋪.北朝魏,縣治遷東緡故城,即今址.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土城,新建四門.東門名東作,西門名西城,南門名南熏,北門名北拱.“城周長七里三十步,城根闊一丈七尺,頂闊五尺,城外為隍,闊四丈六尺,深一丈一尺”.明萬曆六年(1578)二月,“復修城池,訖於七年七月.城基增闊到二丈七尺,頂闊增到一丈二尺,高提到二丈三尺.又計地輸柴,燒磚三百餘萬,爰新東西門樓,增高六尺,易城土女牆以磚,修磚垛二千一百八十三,增城鋪十五座,重以瓮門,臨以凌塹,巍然煥新,訖為雄鎮”.清康熙十二年(1673),四十九年(1710),兩次補集.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三年,重修磚城,“基寬一丈七尺,頂寬一丈一尺,周圍一千零三十六丈.官修二段,四百五十丈六尺二寸;民修四段五百八十五丈三尺八寸.四門增修城樓,大券台,月城券台,馬道,吊橋各四座”.鹹豐九年(1859),新修城廓,“根基闊三丈五尺,頂闊一丈五尺,高一丈五尺,周長一千六百餘丈”.十一年(1861),紳士李壘等輸資建四城隅炮樓。

編輯本段地名詞語特徵

1、境內自然村建村年代考據對全縣1247個自然村的考證和統計分析,除17個村無據可考外,其餘自然村建村千年以上24個(其中在周代1個,秦,漢時期建村6個,晉代3個,唐代15個),宋以後建村1206個(宋代13個,元代32個,明代830個,清代323個,民國後8個)。
2、地名命名規律考自然村名稱主要是依據名人姓氏,山水地理,古蹟,因事傳奇,吉祥佳言,古建築物,礦藏物產,禦敵戰事而得名.(如雞黍,雞黍是東漢太守範式之鄉,相傳,東漢漢明帝辦太學,山東山陽人範式河南漢南人張劭都是太學裡的學生,是同窗好友,後範式,張劭並告歸鄉,不失千里結言,隔二處張劭按約定日期準時來探望,範式殺雞為季厚待之,由此得名“雞黍”.後有集市,隨稱為雞黍集)。氏族部落時期,為有緡氏聚居的地方.夏商時代為有緡國.周設緡邑,屬宋國.秦置東緡縣,治今金鄉鎮,屬碭郡.西漢屬山陽郡.東漢於縣北別置金鄉縣,治所在今嘉祥縣阿城鋪,因境內金鄉山得名,金鄉縣名始見,屬山陽郡.西晉廢東緡縣.北魏徙金鄉縣治於原東緡縣城,縣名始與今地吻合,屬高平郡.隋屬濟陰郡.唐屬兗州.宋,今屬濟州.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清屬濟寧州.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道廢直屬於省.193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1940年建立抗日民族政權,屬湖西專區.1943年屬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專區.1949年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52年劃入山東省,後屬濟寧專區(1953年),濟寧地區(1967年),濟寧市(1983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