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詔

待詔是一個多義詞,即指等待詔命,又是古代官名。

1.等待詔命。
2.官名。漢代以才技徵召士人,使隨時聽候皇帝的詔令,謂之待詔,其特別優異者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唐初,置翰林院,凡文辭經學之士及醫卜等有專長者,均待詔值日於翰林院,給以糧米,使待詔命,有畫待詔、醫待詔等。宋、元時期尊稱手藝工人為待詔,即由於此。唐玄宗時遂以名官,稱翰林待詔,掌批答四方表疏,文章應制等事。宋有翰林待詔,堂寫書詔。遼有翰林畫待詔。明清時,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詔,掌校對章疏文史,但地位低微,秩從九品
《漢書.公孫弘傳》:“時對者百餘人......拜為博士,待詔者有詞學、經術、合煉、僧道、卜祝、術藝、收弈,各別院以稟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詞學。武德、貞觀時,有溫大雅魏徵李百藥岑文本許敬宗褚遂良。永徽後,有許敬宗上官儀、皆召入禁中驅使,未有名目......玄宗即位,張說、陸堅、張九齡、徐安貞張垍等,召入禁中,謂之翰林待詔。”
3.待命供奉內廷的人。唐代不僅文詞經學之士即醫卜技術之流亦供直於內廷別院以待詔命。因有醫待詔﹑畫待詔等名稱。宋元時對手藝工匠尊稱為待詔本此。
4.(明朝-清朝)舊時農村里稱理髮師為"待詔",剃鬚理髮挖耳朵等系列的老手藝就稱為“待詔”,“待詔”這個職位連皇帝的腦袋都可以去摸。“待詔”這個名字聽起來挺文雅,從字面意思應該理解為“隨時待命而被召喚之意”,考證明末清初的時候,有一位文官,原是明朝的大臣。清政府讓他設計官服、官帽、官符等。由於對清政府不滿,於是他設計的官服便有些不雅。比如:馬蹄袖、開腹袍、四葉肝還有頂戴花翎、官符子都是以禽獸為圖案。後來,又讓他設計髮型,他便設計成剃半頭,留辮子。平民百姓不好統一,朝廷就把剃頭匠組織起來,手持聖旨,歸於待詔,享受俸祿,走街串巷,逮住一個剃一個,為此百姓便不叫他們“待詔”,而叫“逮住”。從此,串鄉理髮的都稱“待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