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藝術傳播學

影視藝術傳播學

《影視藝術傳播學》是2009年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源。本書適合影視藝術專業及新聞專業的學生及相關從業人員使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影視藝術傳播學,作者影視學博士。曾在北京科技大學英語系任教近十年,現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中國高校影視學會、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

作者簡介

潘源,影視學博士。曾在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近十年。現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從事學術研究工作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中國電視家協會會員 。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緒論 意義的建構與生成

第一章 影視藝術傳播系統論——意義的生成場域

第一節 傳播系統結構與意義流通

一、傳播與傳播結構

二、信息與意義傳播

三、意義的傳播地位

四、意義的理論肯定

第二節 影視系統與傳播的交叉性

一、作為媒介的影視傳播

二、影視傳播與傳播功能

三、影視傳播的理論建構

第三節 影視藝術傳播系統特殊性

一、非藝術傳播與藝術傳播

二、電影電視的藝術傳播

三、影視藝術傳播的本質

四、交叉性影視傳播形式

第四節 藝術傳播的意義生成場域

一、場域概念與場域理論

二、生成場域與三個自然

1.意義來源之域——物理場

2.意義凝練之域——心理場

3.意義構建之域——心物場

4.意義生成之域——行為場

第二章 影視傳播主體控制論——意義的賦予機制

第一節 傳播主體的把關控制作用

一、不同傳播模式中的把關

二、不同把關者的主控取向

三、傳播主體的重構性把關

第二節 傳播環境的巨觀制約作用

一、文化語境的環境規約作用

二、傳播制度的限制約束作用

1.傳播制度與預先把關

2.制度把關與調節機制

三、激勵機制的隱性引導作用

1.評獎資源與價值體系

2.獎勵機制與評價標準

第三節 媒介技術的基礎制約作用

一、傳播技術與意義生產

二、數位技術與表達潛能

三、數位技術與傳播觀念

第四節 影視藝術傳播觀念導向性

一、傳播觀念與媒介生產

二、經典理論的觀念之爭

三、觀念的理性先導作用

第三章 影視藝術傳播媒介論——意義的傳播載體

第一節 不同視域內的傳播媒介觀

一、影視表達媒介與“意象”

二、意象表達媒介與“符號”

三、意象論與符號論差異性

第二節 影視意義傳播的形式建構

一、意義與形式

1.意義表述與形式建構

2.意義表達形式豐富性

二、秩序與結構

1.藝術秩序與形式結構

2.結構關係與傳播意義

三、表述與建構

1.景框空間與造型意象寫意性

2.色彩與光影造型的詩意營造

3.聲音的表現功能與聲畫對位

4.文內語境的取境與造境手段

5.動態時空的多維複合性表意

第三節 影視藝術傳播媒介差異

一、時空表現差異與傳播藝術性

二、信息形態差異與冷熱媒介論

三、介質性能差異與藝術表現力

四、傳播環境差異與心理參與度

第四章 影視藝術傳播接受論——意義的溝通互動

第一節 傳受互動與意義共通空間

一、接受理論與傳受互動

二、期待視界與期待類型

三、意義及其建構創新化

第二節 交通理論與意義生成趨向

一、“交通”論與文本類型

1.“單向交通”及其“讀者式文本”

2.“多向交通”及其“作者式文本”

3.“可讀式讀者”與“可寫式讀者”

二、“審美距離”聚焦人性

第三節 生產者式文本與互文建構

一、大眾文本與大眾創造力

二、大眾文本的意義與愉悅

三、互文式文本與互文建構

第五章 影視藝術傳播價值論——意義的現實轉換

第一節 影視藝術傳播的娛樂審美價值

一、在娛樂中審美

二、在釋義中愉悅

第二節 影視藝術傳播的商業經濟價值

一、經濟驅動下的影視藝術傳播

二、金融經濟與文化經濟的融會

第三節 影視藝術傳播的社會建構價值

一、擬態環境與社會現實

二、倫理文化與影視觀念

三、議事日程與家庭倫理

第四節 影視藝術傳播的文化播揚價值

一、影視藝術傳播與文化地域性

二、影視藝術傳播與軟實力建設

後記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