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嘉陵

4年之後,復旦畢業的彭嘉陵分到人民日報社。 彭嘉陵認為,這是傳媒公司的開端。 在人們的眼裡,彭嘉陵不僅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還是一位“成功”的媽媽。

彭嘉陵,1962年10月出生於瀘州小市,1979年從瀘州六中(現瀘州高中)高中畢業。 談起少年時的成長經歷,彭嘉陵顯得非常平靜:“我在小市出生、長大,一直住在半山坡上的新一村四號,就是牛奶場的下面。我的國小和國中都是在小市念的。” “我高考考了3年,你們不知道吧?”彭嘉陵話鋒一轉。“我是1979年從瀘州六中畢業的,本來應該算79級,結果成了81級。”彭嘉陵回憶,當時上大學的比例小,加上自己過去在國小和國中的基礎不是很好,只得用高中的時間彌補,結果當然不理想。 “第一年,我以11分之差落榜。第二年考下來,成績確實提高了很多,但水漲船高。第二年的錄取分數又提高了,結果我還是以2.8分之差落敗。我一定要考上大學,我對自己說。就這樣,我第二次走進高考復讀班。當時我分析了一下,前兩年的失敗主要是我的‘選科’有問題。本來我的文科好,而我又非要去考理工科。” 正好,瀘州醫學院開辦了高考文科複習班。當時,瀘州六中語文老師劉德輝被聘請為文科複習班教師,可以帶兩名非該院職工的子女去復讀。“劉老師一直很惋惜我沒能考上大學,他主動問我要不要去,我自然是求之不得。” 1980年12月,離次年高考只有半年多。連續兩年的失敗後,彭嘉陵決定改弦更張,選擇文科。沒想到,這一轉“科”轉出了好風向! 1981年,彭嘉陵以433分的高分被復旦大學新聞系錄取。 一考再考,彭嘉陵的經歷使眾多落榜生深受鼓勵;由理改文,彭嘉陵入讀復旦,轟動瀘州。4年之後,復旦畢業的彭嘉陵分到人民日報社。
新聞戰線漸成長 1985年,正值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22歲的彭嘉陵被分入海外版。復旦新聞系的紮實功底,使她在海外版經濟部的崗位上迅速成長起來,很快成為獨當一面的記者、編輯。這一乾,就是9年。 1994年,受到著名新聞大家、時任人民日報編委、經濟部主任艾豐同志垂青,彭嘉陵調到人民日報經濟部。如果說彭嘉陵在海外版經濟部還是在適應、學習、進步階段,那么她來到人民日報經濟部這個更為廣闊的平台,她有了更大的發揮天地,逐步成熟起來。 1996年,面對著外資大舉進入國內各行業,有關“要不要繼續引進外資”的討論此起彼伏。在啤酒行業,人們也開始對“外資入侵”這一話題議論紛紛。彭嘉陵以獨特的新聞視角,採訪了相關企業和行業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並寫出《“國啤”會被“洋啤”吃掉嗎?》的深度稿件。稿件見報後,引起了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受到時任總理朱鎔基的肯定。 1998年,國家決定對紡織業進行壓錠重組改造,但許多地方和企業不理解。彭嘉陵深入許多省區市採訪,寫出了一系列獨家重點報導,其中《機遇來了,抓住它》一組三篇系列報導,分別發表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和二版頭條。隨著壓錠的進程,她又跟蹤采寫了《突破口正在突破》、《紡織突破口的啟示》等獨家深度報導,對紡織壓錠重組起到了正確輿論引導作用,受到社會廣泛好評,再次得到朱鎔基總理的肯定,也受到中國紡織總會會長石萬鵬的高度讚賞。後來,石調任國家經貿委副主任,主管小煤礦關閉整頓,點名要彭嘉陵參與報導,甚至就一次國務院現場會議的報導,特地與人民日報社協商換她去參加報導。 1999年前後,彭嘉陵配合小煤礦關閉整頓,寫出了許多獨家的、深度的、有正確導向的新聞報導,很好地配合了當時國務院的中心工作,受到國務院領導的肯定。
高級記者幹得好 采寫煤礦和安全生產等方面的報導,這對於一個女同志來說,跑這幾個行業似乎有點不合適。但瘦弱的彭嘉陵從未要求報社換人,而且一跑就是10餘年。 “你採訪過礦難嗎?”記者問。 “當然採訪過了。” “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礦難採訪是哪一次?” “山西孟南莊礦難。”彭嘉陵脫口而出。 2003年,山西省呂梁地區孝義市孟南莊煤礦發生爆炸,死亡80多人,屬特別重大事故。事故發生後,彭嘉陵跟隨國家安監局事故調查組奔赴現場。連續三天三夜,彭嘉陵想盡各種辦法,採訪了可能採訪到的任何人,以及一般認為不能採訪到的在醫院躲起來的礦主。在眾多媒體競爭的情況下,彭嘉陵獲得了大量一手獨家材料,陸續發回9篇報導,包括訊息、特寫、專訪、評論、熱點解讀、內參等,從立體的角度解析了小煤礦事故多發及與地方政府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此全方位地報導礦難,開創了人民日報災難性事件報導的先河。 同時,針對煤礦事故多發,並且與電力、運輸等的矛盾多次出現,彭嘉陵及時采寫了《讓我們重新審視煤炭》上、下篇,從煤礦安全、電煤價格、鐵路運輸、煤企改革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煤炭行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各相關媒體廣為轉載。 由於彭嘉陵在新聞戰線上的突出成績,2005年,在她42歲時,她成為了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編輯)。
“轉型”只因好才能 多年來,人民日報跑船舶行業的記者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船舶行業的報導始終不溫不火、不痛不癢,甚至多年不出一篇文章,哪怕是短訊息。2003年8月,領導把這個難題交給了彭嘉陵。 接手後,彭嘉陵首先下到船廠一線進行了一個多星期的採訪,對我國兩大造船基地上海、大連的六七家企業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並很快寫出頭版頭條《造船業:直掛雲帆濟滄海》。 緊接著,她又寫了數篇深入分析船舶行業問題的報導,如《為啥造了好船賠了本?》、《如何造船才能不賠錢?》等,均發表在人民日報的顯要位置,船舶報、各網站紛紛轉載。 接手船舶行業不到一年,彭嘉陵就寫了20多篇稿件,其中三篇頭版通訊,兩篇專版頭條深度報導,這五篇重點文章中,有三篇獲獎。 “可以說,我把這個冷門行業跑‘熱’了”。彭嘉陵這樣說道。這樣的成績也使她在船舶行業有了影響和地位。後來,船舶行業有重大舉措時,首先想到邀請彭嘉陵參加,甚至讓她代擬通稿。“當時,就有領導推薦我到船舶報當副總編。可我當時跑船舶才一年多,對這個行業還不太熟,也沒想過要離開人民日報,這事就擱下了。去年年底,船舶報前總編調走了,一直沒有找到接替的合適人選。這位領導又想起了我,他們再次徵求我意見。我考慮再三,覺得到了把自己在人民日報22年積累的經驗往外輸出的時候了,就答應了。” “你名片上還有‘中船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的頭銜,這是怎么回事?”記者問。 “這是中船集團公司對我的信任。”彭嘉陵說,“到船舶報報到的第二天,船舶報上級主管單位中船集團公司總經理陳小津就找我談話,說‘依你的能力,辦好船舶報不成問題,因此,我們想給你加加壓,讓你做更多事情,做我們想了多年沒有做成的事情。我們想把集團公司內的媒體資源整合起來,不僅面向業內,更要走向社會’。陳小津對我說,傳媒產業很有前途,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這意味著他不僅把我當成報人,也把我推向了商人的位置。我原來沒想到會幹這個,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經過彭嘉陵一番努力,再加上兩個多月的論證,傳媒公司的框架已經出台。除廣播以外,所有媒體形式都包括在內,其中除船舶報外,有幾本雜誌、幾家網站、一家影視製作中心等。 彭嘉陵欣喜地說,目前傳媒公司正與英國一家大型遊艇出版集團談合作,很有可能要將旗下一本雜誌改為遊艇類雜誌。不日,她將率團去英國洽談合作事宜。 彭嘉陵認為,這是傳媒公司的開端。今後,傳媒公司還將投拍影視。看得出,這裡又是她發揮才能的一個大舞台。
“成功媽媽”愛家鄉 在人們的眼裡,彭嘉陵不僅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還是一位“成功”的媽媽。 聚會那天,記者翻看了彭嘉陵寫的《快樂女孩成長筆記——15歲考上清華大學》一書,感覺不錯。 談到這本書,彭嘉陵更是滔滔不絕:“我本來在新聞業務上有許多心得,但我至今沒有出一本書。我覺得很多記者已經出過很多採訪寫作的書了,也不差我這一本。況且,如今許多人出書是為了評職稱、圖虛名,我不需要這個。但我覺得培養孩子的書值得寫,寫出來對社會有好處,對別的家長有幫助,對其他孩子的成長有益處。我這本書就是要讓家長們知道,教育孩子並不是什麼大難事,只要稍微用心,孩子們就會既學好,又玩好。總之一句話,快樂成長。” 該書於去年6月出版時,彭嘉陵曾受邀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簽名售書。當時,人民網、新浪網都在第一時間上載了該書的部分內容,至今還能在網上找得到。爾後,眾多報紙刊登了書摘、專訪或介紹文章,稱“快樂教育的好書《快樂女孩成長筆記》出版”、“成功媽媽透露育女心得”、“快樂教育的鮮活案例”…… 據記者了解,彭嘉陵的女兒南南14歲時考進北京理工大學,但沒有去上;15歲時,南南考進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了5年,於今年7月畢業,8月赴美國賓夕法尼業大學讀研。 在鑽研業務、快樂育女之外,彭嘉陵一直對家鄉“關愛有加”。20多年來,她不僅自己寫了一些宣傳瀘州的報導,也幫助瀘州日報、瀘州晚報、瀘縣縣委宣傳部在人民日報和海外版上刊發了不少稿件,為家鄉的宣傳“爭光添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