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俐侎人

彝族俐侎人

彝族俐侎人,居住於大山深處的一支神秘的民族。整個族群只有260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臨滄市永德縣境內,分布在烏木龍彝族鄉、亞練鄉、大雪山鄉等地,是雲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長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溫婉含蓄,造就了其獨具魅力的特色,他們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傳承著保存完整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裝、飲食等傳統民風、民俗。

民族歷史

相傳,最初的俐侎人由景谷、景東一帶遷徙而來,由於居住地面潮濕,建蓋房屋時,一般要離地3尺5寸,曾稱為"離地人",後改名為"俐侎族"。新中國成立後,把俐侎人劃歸為彝族,作為彝族的一個特殊支系,現主要分布在永德縣烏木龍,此外鳳慶縣郭大寨團山村,營盤鎮,雲縣幸福鄉老街、野豬塘、安太等地也有分布。

民族信仰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存在著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類活動,主宰著人們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樣的祭祀儀式表達了俐侎人對幸福生活的虔誠與嚮往。

風俗文化

俐侎人有祖先崇拜的習俗,家中設有祖神台,凡家中老人去世,埋葬後的都要製作蠟人神偶,將死者亡魂轉變為祖神加以供奉。喪葬習俗里,喪事家人必須請朵希(祭司)誦經開悼、哭婆哭送、後人繞棺、捏制蠟偶進行供奉祭祀,設祖神台、祖神籮、蠟偶祖神等祭拜。祭司,當地成為"先生",也被稱為"朵希"。專門為人舉行喪葬儀式和誦經的經師的稱法,主要職責就是為死者舉行"開弔"誦經儀式,主持宗教活動的人物,誦經方式以念、哼、唱、樂、吆喝相配合。未婚男子去世要舉行結鬼親。

其宗教習俗,在俐侎人的傳統觀念中,具有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樹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龍、祭火鬼、安山、安水碗; 崇拜樹藤、蘆葦、杜鵑木、三葉草和密花樹等。其中祭田地屬於俐侎人的一種傳統風俗,其祭祀目的在於請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保佑農作物生長旺盛、子粒飽滿、收成良好,生活美滿,且把祭拜的"神靈"作為一種精神來寄託。

祭田地屬於俐侎人的一種傳統風俗,在俐侎人的傳統觀念中,凡是人們耕種的田地都由田公田母、地公地母主管,俐侎語稱"田公"作"達咪洗頗",稱"田母"作"達咪洗嫫",稱"地公"作"咪洗頗",稱"地母"作"咪洗嫫"。每年農曆六月火把節前一天進行祭祀,統稱祭祀為"氣買們精(祭田)"或"樹嫫們精(祭地)"。祭田祭地除祭祀地點不同外,其祭祀儀式時間、程式、方法基本相同。

祭田公田母,祭祀儀式在秧田(稻穀田)邊舉行;祭地公地母,在包穀地邊舉行。祭祀儀式由家中男子當主祭,可攜帶家人(含女人)到自家祭田祭地邊,由男主人選定火塘,並生火、燒水。其材料是密花樹、蘆稿、栗樹、松明子、乾革把。搭掌作為祭台。公雞一隻、米、茶、酒各一碗,香三柱,豬肉和鹽放置於米碗之上。就緒後雙手抱雞於祭台前作揖,殺雞,將雞血滴於祭台前,再用雞毛蘸血粘在火把祭樹上,並把雞翅毛三根插於祭台前,表示生祭。盛米飯三碗,將煮熟的雞頭、雞腳、雞肝、雞肚、雞血、雞翅、雞翹共九塊分別放於三碗米飯頭上,每碗飯上再放一塊熟豬肉,而後再燒三柱香,點燃火把,用茶、灑一併祭之,表示熟祭。熟祭時,需全家人跪在祭台前叩頭請願。祭畢,撤下祭品,將祭肉回鍋後參祭者野餐。

祭色林,色林坐落於一片密林,女人、漢人和其他族人不得入內,不得在林中高聲喧譁、放牧、砍柴。林中有幾棵大樹作為神樹,樹前用石圍砌成平台用作祭壇,凡舉行祭祀活動都要在祭壇進行。

俐侎村寨普遍設有山神廟,一般都不蓋廟宇,在林中一坪場作祭壇,並以大樹或立石作山神象徵。每年農曆九月逢單日便舉行祭山神祭祀儀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