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寺[河北]

彌勒寺[河北]

據朝鮮禪教史載,武王及王妃,行幸師子寺,路經龍華山麓大池側,親見彌勒三尊顯現。

一、河北蔚縣彌勒寺

位於河北省蔚縣正北4公里的彌勒院村內,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間,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七千平方米。  寺院正面進去是山門,山門牆壁上有四大天王畫像,威武勇猛。院東側是鐘樓,西側是鼓樓。過山門是彌勒殿,殿內正中供奉彌勒,背面供奉觀音菩薩。兩邊是八大金剛、二十四諸天塑像,皆栩栩如生,妙相莊嚴。彌勒殿後是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華嚴三聖”:正中釋迦牟尼佛、左古為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兩壁上的壁畫現保存完整,用筆流暢。
據傳,建造彌勒殿時,有人想偷走堆放著的檁條,當偷兒好不容易拉起來時立刻就肚子疼,並且眼前四面都是高牆,不能走出。可是當偷兒放下木頭時,牆又不見,殊為異常。
據說浮士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從京朝拜五台山路經縣城,在寺中參學,讚揚住持的僧人。彼岸法師也曾在該寺居觀團住,大行善舉,弘揚正法,一時傳為佳話。
四十年代,彌勒寺負有盛名。住持是阿初法師,兼任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管理全省的佛教事務。寺內常住僧10多位,個個下地耕作,以作自養。當時縣城另一寺院靈嚴寺,俗稱前寺,因養膳不足,無法維持香火,也歸屬了彌勒寺。
斗轉星移,“文革”期間常住僧被驅散,所有佛經法物等被文管部門全部拿走。大殿內的塑像毀壞,拆掉房屋三十餘間,大院被夷為平地,寺內一片淒涼。彌勒殿也為村委會所占用。
1998年,憶滿法師、原德法師入住寺內,同時請進四尊大玉佛橡,擬待張家口市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後再舉行開光大典。寺內現珍藏有《大藏經》半部。
彌勒寺現任住持度山法師,58歲,河北省蔚縣人,師從生西法師。

三、 廣東番禺彌勒寺

據番禺志,清嘉慶五年僧齊悟創建。規模不大,至道光年間重修。
彌勒寺供彌勒佛像,又名“歡喜佛”,為安南(今越南)國王所獻(據稱系石蓮禪師游安南時,恰逢大旱,安南王廷石蓮作法求雨,立應,因石蓮奉彌勒,所以安南王以彌勒佛為酬,後供於此),寺面積不大,在玉虹澗水之下,沿溪水曲折迂迥(又名彌勒坑),彌勒寺就建於坑末岩麓間,與長腰嶺相對,有詩云:“雨後潺鳴遠近聽,一彎激濺一彎淳,古欄坑阻湍流急,寺院松林染澗青”。現遺址已不尋。

五、 韓國全羅北道彌勒寺

位於韓國全羅北道益山郡金馬面。七世紀初,百濟武王(600~640)所創建,又稱王興寺。一說始建於武王之父法王時,初名王興寺,於武王時完成,改稱彌勒寺。
據朝鮮禪教史載,武王及王妃,行幸師子寺,路經龍華山麓大池側,親見彌勒三尊顯現,遂欲於此地創建大伽藍。與知命法師會商填池之法,師遂顯神通力,一夜之間山崩落石,將池填為平地,即於此建大伽藍,創彌勒寺。
寺分三院(東塔院、中塔院、西塔院),為朝鮮半島首屈一指之大伽藍,今舊址尚存二石幢支柱、西塔及礎石等。其西塔一稱大塔,石造,有六層,高十三點五公尺,損毀甚鉅,為韓國現存石塔中最大、最古之遺構。

六、馬來西亞檳城彌勒寺

彌勒寺位於檳城市中心的雷波.彼特路,為檳城最古老的中國系佛教寺院。屋頂為紅色,內部有綠色的雕龍和獅子,紅綠搭配,色彩鮮艷。室內雖然因燒香而煙霧瀰漫,但來此參拜的人仍絡繹不絕,寺門口常聚集眾多的賣香和賣花的攤販。

七、山東省微山縣郗山彌勒寺

位於今山東省微山韓莊鎮郗山三村境內,唐朝建郗山彌勒寺,宋康定二年從修,金大定二年遷於山之陽,有承安三年碑,後被毀,清道光年間再次修復,立碑。現已拆除。 據明萬曆年間《滕縣誌》載:彌勒寺在城南一百里,金大定間建,元至元年間重修。《兗州府志》、道光《滕縣誌》載:彌勒寺舊在郗山巔,創始無考,宋康定二年重修,金大定二年遷於山之陽,有承安三年碑殷常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