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鍾瑞

張鍾瑞(1879—1911),字毓厚,河南省許昌縣長村人,中國同盟會員。1905豐,張鍾瑞以諸生資格考送日本,在東京中央大學攻讀法律。

基本信息

加入同盟會

1906年,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在東京成立,並創辦《豫報》,後改《河南》,張鍾瑞主辦。宗旨批判康梁的改良思想,宣傳革命民主主義。為後來的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輿論上的準備。

張鍾瑞(1879—1911),字毓厚,河南省許昌縣長村人,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領導人,河南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一。

中日甲午戰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紛紛出國留學。1905年,張鍾瑞以諸生資格考送日本,在東京中央大學攻讀法律,積極投入到中國留日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不久他加人中國同盟會,由一個正直、渴望求知的舊式知識分子轉變為一名追求進步、追求共和思想的革命青年。1906年,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在東京成立,並創辦機關報《豫報》,後改為《河南》,張鍾瑞任總經理。他把《河南》宗旨定為:“擺脫依賴性質,激發愛國天性,作酣夢之警鐘,為文明之導線,對本省履自治自立之責,對各省盡相支相助之義。”《河南》文筆犀利,圖文並茂,尖銳地揭露清王朝的腐敗統治,抨擊西方列強的侵略行徑,宣傳同盟會的綱領,闡發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愛國思想,在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論戰中,它和《民報》相呼應,批判康有為和梁啓超的改良思想,宣傳革命民主主義,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輿論上的準備。張鍾瑞不僅辛勤操持著《河南》總務,還針對時勢撰寫了許多政論文章,闡釋同盟會綱領,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河南》是當時報刊雜誌經營較為成功的一個。

血洒家鄉

武昌起義後,張鍾端認為,河南地處中原,如能光復,對全國必將產生重大影響。於是在武昌首義後,他自願請求回開封秘密組織起義。張從湖北回開封時,還持有黎元洪致陸軍二十九協協統應龍翔的秘密信件,因應龍翔已被巡撫寶芬軟禁而未交出。於是,張鍾端又聯絡陸軍二十九協司令部警察教練所第一大隊長徐仁甫(字廷麟)等人。經過分析,大家認為巡防營統領劉鴻順、柴得貴等所屬官兵太舊,而陸軍二十九協中新兵連、排長雖有新思想,但剛被提升的協統張錫元絕不會同情。因此,在軍隊內建立革命武裝還不可能。最後決定,除在軍隊內繼續開展活動外,必須抓緊同已經分赴各地的革命志士聯絡,以建立統一的革命武裝。

袁世凱是河南人,他當了內閣大臣後,對河南的控制特別嚴,因此激起了河南革命志士的極大憤懣。武昌起義後不久,全國除河南等少數幾個省份外,都已先後宣告獨立。當時河南的形勢,自初次醞釀獨立後,分赴各地聯絡的革命黨人,都已取得一些成果,如蘭考,朱仙鎮一帶,已聯絡民眾幾千人。而巡撫寶芬又於十月十三日(十二月三日)奏準因病離汴,新任巡撫齊耀琳到任不久。這些都是開封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義的有利條件。

張鍾端等人組織的革命機關,最初設於開封北土街和合堂,後又移至優級師範學堂(今前營門開封醫專)。南關法政學堂也是一個秘密活動點。經過聯絡,省城內外革命志士共推張鍾端為河南起義軍總司令,張照發為革命軍協統,劉風樓為革命軍督隊長,王天傑為敢死隊總隊長,徐振泉為敢死隊先鋒,張得成為暗殺團團長,單鵬彥為敢死隊隊長,李鴻緒為決死隊隊長,王夢蘭為民軍總指揮,崔得聚為民軍總招待等。並決議於十一月初三日(十二月二十二日)夜十二時,舉火為號,進行武裝起義。

是日,城外的紅槍會、仁義會等民眾組織已按計畫向開封進發。參加起義的城內外新軍也做好了準備。駐在南關禹王台的炮兵營正將四門管炮移至小高地,準備向巡撫衙門開炮。

革命風暴即將到來,古城開封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刻。

當時,開封清軍布防也十分嚴密。陸軍一標駐省城南關外,巡防馬步隊其中四營駐城內。巡防營統領柴得貴因與革命黨人張照發同過事,假裝同情革命,而暗中派巡防營稽查張光順和江玉山二人打入革命軍。張光順首先向革命軍協統張照發表白願意參加起義。開始,張鍾端等人均對他表示不信任。張光順又假惺惺地在夜間焚香發誓,歃雞血為盟,終於騙取了革命軍的信賴。

十一月初三日(陰曆)夜,張鍾端等革命志士正分頭在各起義地點,準備行動。夜十一時,清軍按照張光順,江玉山的密告,突然進行全城大搜捕。由於革命黨人毫無戒備,張鍾端等人均被逮捕。就連原定舉火為號的幾個地點也被清軍嚴密監視。結果,等候在城外的紅槍會、仁義會等千餘人,一直等到半夜,也不見信號。拂曉,不得已才都撤去。開封這次起義,因準備不足,隊伍不純,被人告密,隨告失敗。

十一月初五日(陰曆),河南巡撫齊耀琳致內閣請代奏電中稱:“豫省近因土匪(指各地民團)紛擾,派兵四處剿辦,兵力日單。早有內匪(指革命志士)勾結乘機起事之謠。初三日,據探匪首張鍾端、李乾公等業已約定於夜間起事。當經飭令巡警道鄒道沂、陸軍協統張錫元、後路統領劉鴻順,探明匪等約會地點,酌帶得力兵警,隨同眼線前往搜捕。其時,城內見有火光數處,因早巳探明系該匪等所為,立即救滅。張錫元在城外獲李乾公等六名,鄒道沂、柴得貴、劉鴻順在城內之萬壽寺等處拿獲張鍾端等三十六名。起獲槍械多件。訊據張鍾端等各供蓄意糾合外匪乘機起事,約定於初三夜半,城內外放火開槍為號。先攻鐵塔寺之子彈庫,燒勸業商場,一面搶劫蕃庫官錢局,再行焚搶衙署。考城、太廟及朱仙鎮等處均已約有一、二千人為援應。並拆毀鐵路,拉斷電線。再三究詰,矢口不移。當查此案張鍾端、李乾公等,糾結匪黨,意圖焚劫,伙至數千人之多,若非明正典刑,何以弭大亂而伸國法。即將該犯張鍾端等十一名,按照陣前辦法,立即處死。”

初五日晨,張鍾端、王天傑、張照發、劉風樓、單鵬彥、徐振泉、張得成七同志英勇就義於西關;李乾公、王夢蘭、李鴻緒、崔得聚四烈士犧牲於南關。

張鍾端等十一同志被捕後十分英勇,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清軍審問張鍾端道:“你們引匪聚眾,放火暴動,若不承認,以大刑處之。”張堅不承認自己是土匪。被毒打後,他憤然回答:“汝以為我為何等人,即何等人。日後自有公論。”審官又問:“汝是何職務?”答道:“河南軍政府參謀長。”繼問同黨共有有幾人?答曰:“除漢奸外,皆我同黨。”張鍾端等人在遇害時,毫無懼色,沿途高呼:“共和萬歲!”、“革命萬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