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政治部主任]

張蘭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政治部主任]
張蘭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政治部主任]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蘭生(1909-1940年07月),原名鮑巨魁。漢族,黑龍江呼蘭人。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政治部主任。1928年入哈爾濱電車廠當工人,曾加入秘密工會,參加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愛國運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與領導了哈爾濱電車工人的罷工鬥爭,後被中共滿洲省委派到珠河地區組織抗日武裝鬥爭。1940年7月赴德都縣五大連池北部朝陽山游擊隊根據地巡視工作,7月19日被敵人包圍激戰中壯烈犧牲。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蘭生,原名包巨魁,滿族,1909年舊曆四月二十三日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先後就讀於呼蘭縣模範國小、呼蘭縣第一中學。1928年中學畢業後,張蘭生考入哈爾濱電業局電車廠(當時叫電話科),先當售票員,後當電車司機。

當時,這家電車廠有300多工人,他們除了受經濟上的剝削外,還要受車監、地方官吏、軍警和形形色色社會黑暗勢力的欺壓,搜身、打罵是家常便飯。張蘭生到電車廠後,以他樸素的階級感情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很快團結了一批工人弟兄,開始和工頭、惡霸作鬥爭。

1932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哈爾濱後,電車廠改名為“哈爾濱交通株式會社”,對工友們又加重了殖民主義的統治和壓迫。張蘭生帶領一批愛國工友用怠工、出車不賣票等方式和日偽反動當局展開了明爭暗鬥。同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在哈爾濱導演一場慶祝偽滿洲國“建國”醜劇,讓電車廠工人們上街遊行。張蘭生和工友們在遊行隊伍中一面進行反日宣傳,一面沿途撕毀標語,砸爛彩門,迫使遊行草草收場。

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於1932年遷到哈爾濱之後,更加重視哈爾濱電車廠工人的抗日鬥爭。省委職工部長金伯陽、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楊靖宇等時常到這裡同張蘭生等進步工人秘密接觸,講解革命道理和黨的抗日主張。張蘭生如久旱逢甘雨,階級覺悟迅速提高,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中共電業局支部秘密成立,張蘭生被選為支部委員。從此,哈爾濱電車工人的鬥爭,匯入到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滾滾洪流之中。

1933年4月,在中共滿洲省委、哈爾濱市委領導下,電業局黨支部發動組織了一次電車廠工人大罷工。

4月2日,一名電車售票員因讓一個著便裝的日本憲兵買票,竟遭到毒打。訊息傳來,電車工人們震怒了。滿洲省委決定以此為契機,組織發動一次電業局工人反日大罷工。省委派趙一曼等人深入電業局黨團員中開展工作,電業局黨支部連夜召開黨團員、工會會員、積極分子大會,一致決議實行總罷工,並提出嚴懲打人兇手、撫恤賠償傷員、撤掉憲兵隊長、公開賠禮道歉、保證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等五項條件,不答覆上述要求決不復工。會上還決定並成立了罷工委員會,張蘭生負責宣傳工作。會後,張蘭生立即組織幾名黨團員,連夜畫漫畫,寫標語,刻印《告哈爾濱市民書》,在電車各線路站口張貼,向全市人民揭露日偽憲兵罪行,呼籲全市人民支持電車工人的正義鬥爭。全市電車停運,交通癱瘓。

日偽統治者對工人們這一正義勇敢的舉動十分震驚。他們一邊派出大批警察、武裝保全隊進駐電車廠,武力威脅工人復工;一邊在工人中遊說收買。但電車工人們齊心抗暴,沒有一個工人動搖。日偽當局懼於廣大市民的強烈反響,又怕事態擴大自己被追究責任,不得不撤退警察和保全隊,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條件。至此,堅持整整三天的罷工,以工人們的勝利而結束。電車工人的罷工鬥爭,也引起了日偽當局的警覺。他們經過半年多的特務活動和陰謀策劃,終於向電業局的黨團工會組織下了毒手。1934年,日偽武裝特務於2月26日3月10日,兩次對電業局工人大肆搜捕,電業局支部書記王知一等黨員、團員、工會會員30多人被捕,黨、團工會組織均被破壞。張蘭生雖在妻子幫助下,機智地躲過敵人的搜捕,但處境仍十分危險。於是,滿洲省委決定,派他到哈東抗日根據地去工作。張蘭生告別妻兒離開哈爾濱,從此走上了抗日武裝鬥爭的前線。

1934年4月,張蘭生來到珠河縣(今尚志市)三股流。這裡是珠河抗日游擊隊的根據地。濃厚的抗日氣氛深深地感染著張蘭生,他全身心地投入抗日工作。不久,他被增補為珠河中心縣委委員、縣委宣傳部長。

1935年2月,張蘭生當選為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書記。此前,滿洲省委已先後派原省委秘書長馮仲雲、滿洲總工會組織部長趙一曼到珠河工作。張蘭生擔起中心縣委書記重任後,他首先想到的是加強縣委集體領導力量。經請示省委批准,張蘭生率先在縣委設常委,組成有馮仲雲、趙一曼等九人參加的常委會。在張蘭生和常委們的集體領導下,哈東地區抗日鬥爭形勢蓬勃發展。這時,哈東遊擊支隊已奉命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擴編為一個師三個團。民眾性的農民自衛隊、青年義勇軍等抗日武裝也紛紛成立,形成了以珠河為中心,包括賓縣、阿城、葦河等縣老游擊區和五常、雙城、延壽、方正等縣部分新開闢游擊區在內的哈東遊擊根據地。為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根據地建設,張蘭生和常委們帶領黨團員深入各地開展工作。經過艱苦的努力,在雙東、延方新游擊區成立了農民委員會、反日區委會、農民自衛隊和青年義勇軍;並擴大了黨的組織,在原中共鐵南、鐵北區委基礎上新成立了中共雙東區委、葦河區委、亞布力區委、延方區委、基層支部發展到60餘個,黨員達到300餘人。

在此基礎上,張蘭生又著手根據地的政權建設。1935年5月中旬,珠河中心縣委召開根據地民眾組織代表會議,成立了珠河縣人民政府籌備會和哈東人民代表籌備會辦事處。決定延壽、珠河、雙城三縣近期召開縣人民代表大會,成立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了珠河縣人民革命政府,吳景才當選為珠河縣人民革命政府主席。這是東北地區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縣級人民政權機關。

哈東地區的抗日形勢使哈爾濱的敵酋寢食不安。1935年7月下旬,偽濱江省成立專門指揮機構,統一調動大批日偽軍集中對哈東各根據地“大討伐”。敵人逐塊包圍,實行“三光”政策,致使鐵路南遊擊區三分之二以上成為一片焦土。同年秋,偽濱江省又將哈東地區定為“治安肅整”重點區,派出重兵再次拉網“清巢”,哈東遊擊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

1935年9月10日,張蘭生在珠河縣道南柳樹河子召開縣委會議,提出了新的鬥爭策略和任務。會後,趙尚志帶第三軍主力衝破敵重圍安全東移,去開闢新的游擊區。張蘭生和縣委機關率第三軍二團、三團留在珠河、賓縣舊區堅持鬥爭。自1935年秋至1936年夏,張蘭生和戰友們歷盡饑寒傷病的折磨,堅持與敵周旋。而此時,由於共產國際下令撤銷滿洲省委(1936年1月正式撤銷),張蘭生又失去了與上級的聯繫。在重重困難面前,張蘭生仍滿懷信心,帶領同志們在敵人眼皮子底下頑強戰鬥。他們時而摧毀敵人的“大屯”解救被圍民眾;時而抓住機會吃掉小股“討伐隊”;時而出其不意襲擊某個村鎮據點,並奇蹟般地在五常、雙城一帶山區開闢了新游擊根據地。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撤銷滿洲省委的同時,指示在東北成立東滿、南滿、吉東、松江(北滿)四個中共省委和一個哈爾濱特委。1936年8月,張蘭生接到趙尚志信件,通知他和縣委成員一起到湯原縣參加會議,討論成立松江省事宜。張蘭生安排第三軍三團留守老區後,和馮仲雲等珠河縣委成員分別前往湯原縣三軍後方根據地。

1936年9月18日,張蘭生出席了在湯原縣湯旺河溝里召開的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湯原中心縣委與抗聯第三、六軍黨委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共北滿臨時省委來領導松花江沿岸和北滿地區的抗日鬥爭。會議選出15名執行委員,組成三人常委會。張蘭生當選為北滿臨時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1937年6月,北滿臨時省委在湯原縣帽兒山召開執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改組臨時省委,一致選舉張蘭生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國抗戰爆發。訊息傳來,使大家興奮不已。同年8月,張蘭生在樺川縣火龍溝召開軍政幹部會議,研究全國抗戰爆發後的東北戰場抗日形勢。會議決定在下江(松花江下游)一帶組織一次民眾性反滿抗日大暴動,並將“九一八”國恥日定為暴動日。

經過秘密而緊張地準備之後,“九一八”那天,依蘭、富錦、樺川、湯原各縣民眾,紛紛舉行遊行示威,散傳單、呼口號,砸爛了日偽的保甲聯防機構,割電線、拆鐵軌,炸毀橋樑和公路,掀起了下江地區抗日鬥爭的新高潮。

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成立後,省委領導成員隨第三軍一起活動。第三軍主力自離開哈東後由於游擊戰爭的節節勝利,部隊迅速發展壯大,開始由一個師發展到六個師。後來又陸續發展到十個師和一個教導師。抗日隊伍的迅速發展,未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張蘭生十分重視新收編人員的政治工作。在幹部奇缺情況下,他仍抽調人員為第三軍的各師、團都配上了政治部主任。在耐心幫助、加強教育的同時,對那些打著抗日旗號暗中投敵叛變的人也決不手軟。張蘭生智擒於九江即是一例。於九江,真名于海雲,是活動於巴彥、木蘭、東興一帶的土匪,糾集有五六千人。1936年夏,他表示願接受第三軍改編。1937年初,第三軍以於部為主,建立抗聯三軍第七師,于海雲任師長。張蘭生派共產黨員張德到七師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秋,于海雲動搖叛變,向巴彥縣日軍秘密投降。張蘭生得到這一訊息後,決定堅決打擊于海雲。但於部在巴彥一帶活動,遠離第三軍軍部,且人多勢眾,又有日偽軍暗中做後盾,處置他有一定難度。張蘭生便利用於海雲貪財心理,誘敵上鉤。他先讓張德帶著一些錢回第七師,向於轉達上級的關心。隨後,張蘭生不顧個人安危,只帶著一個隨行人員來到第七師駐地“視察”,並向于海雲表示,第三軍作戰繳獲了一批金子,要分給各師以改善部隊裝備。于海雲一聽暗自得意,要親自隨張蘭生回軍部去領取。就這樣未動一兵一卒,于海雲便束手就擒。爾後北滿省委對七師部隊進行了整編。接著北滿臨時省委對其所領導的第三、六、九、十一各軍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育,為此後各部艱苦的西征奠定了基礎。

1937年冬至1938年春,敵人出動5萬餘兵力,對活動在松花江下游的我抗聯各部進行大規模“討伐”,形勢十分嚴峻。1938年5、6月,張蘭生在通河先後召開第七、第八次臨時省委常委會,決定北滿臨時省委所屬抗聯第三、六、九、十一各軍主力向敵人統治薄弱的小興安嶺西麓嫩海地區轉移,開闢新的游擊區。張蘭生、馮仲雲等在通河指揮整個西征行動。

1938年6月,各部西征開始,歷經千辛萬苦,衝破敵人圍追堵截,穿越“千里飛鳥稀”的小興安嶺,於1938年12月先後到達黑嫩平原的海倫縣,勝利完成西征任務。在此期間,留守於通河大、小古洞的張蘭生、馮仲雲等人在敵人的“討伐”和全面封鎖下,飢餓已是常事,草根樹葉都成為他們的糧食,為避開敵人搜捕歷盡艱險。一次,張蘭生和馮仲雲等六七人來到一條大河岸邊,後有追兵,又無船渡河,怎么辦?張蘭生說他先趟水過去,如水不深,到達對岸後敲樹幹為信號,大家再下水;如水深,犧牲他一個,大家另找通路。結果,張蘭生安全到達對岸,帶領大家轉危為安。

1939年1月28日,張蘭生主持召開了北滿臨時省委第九次常委會。會議總結了1938年5月以來的黨的工作和反“討伐”作戰及西征經驗,提出了開展黑嫩平原游擊戰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次會議,對開展黑嫩平原游擊戰爭起了重要作用。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通河召開第二次執委全會,決定將北滿臨時省委改建為中共北滿省委。會議選舉金策為書記,張蘭生當選為省委執行委員,任抗聯第三軍政治部主任。

張蘭生到三軍後,立即著手加強部隊政治工作,與三軍軍長許亨植主持召開了三軍軍政幹部會議。張蘭生指出鞏固部隊的中心環節“莫過於黨政工作”。會議作出了加強黨的領導、健全連隊支部、重新登記黨員,嚴格組織生活等決定。與此同時,張蘭生還十分重視新開闢的黑嫩平原游擊區內的民眾工作、統戰工作,先後派數名三軍幹部到游擊區去發動民眾、聯絡其他抗日武裝,建立地方黨群組織。張蘭生在行軍轉戰途中,還寫了《關於正確對待和做好山林隊、紅槍會、“滿”軍警工作及組織民眾等問題》、《對待民眾工作的幾點意見》等檔案、書信,提出了做好民眾工作和統戰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北滿省委第二次執委全會還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部,任命李兆麟為總指揮,統一指揮抗聯第三、六、九、十一等四個軍(1940年後,部隊縮編為第三、六、九、十二等四個支隊)。總指揮部設在德都縣朝陽山區。

1940年6月,張蘭生受北滿省委派遣到朝陽山三路軍總指揮部,為設在這裡的北滿省委軍事幹部訓練班講課。張蘭生為學員們講解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時,聯繫實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博得學員們好評。

1940年後,朝陽山區成為北滿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外人進入山區猶入迷魂陣一般,寸步難行。朝陽山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時刻威脅到日偽當局的所謂“第二國防線”的安全,更威脅到日本關東軍邊防重鎮孫吳縣。敵人千方百計試圖撲滅這裡的抗日火種,卻多次碰壁。1940年7月上旬,抗聯第三支隊在嫩江縣打了勝仗,繳獲一架油印機和一批紙張,決定讓前往訓練班學習的第三支隊政委趙敬夫帶進山供訓練班使用。不料趙敬夫等人進山行蹤被敵特發現。7月19日,沐河屯偽警察大隊長董連科帶領日偽騎兵150餘人分兩路向朝陽山頂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和山腰間的軍政幹部訓練班撲來。

這天清晨,張蘭生忽然聽到遠處有陣陣戰馬嘶鳴聲,知道情況異常,立即和趙敬夫商量對策,決定一面組織學員們就地隱蔽,準備迎擊敵人;一面派人上山通知總指揮部轉移。敵人闖進山後,遭到阻擊不敢冒然前進。張蘭生原想拖住敵人待總指揮部轉移後即撤走,不料,隨後山頂也響起了槍聲,知道總指揮部也遭敵人襲擊。張蘭生和趙敬夫帶領全體學員,迅速趕往山頂去支援總指揮部。當張蘭生趕到山頂時,發現總指揮李兆麟還沒撤離,立即命趙敬夫帶部分戰士保護李兆麟轉移,自己留在山頭上拖住敵人。此時,襲擊訓練班密營的敵人已尾追上來,張蘭生和30多名學員面對150名全副武裝的敵人毫不畏懼,利用有利地形死死纏住敵人,讓總指揮有更多的時間撤到安全地帶。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山腰、山頂大火熊熊。他們打死打傷數十名敵人,偽警察大隊長董連科也被擊斃。趙敬夫將總指揮護送到安全地帶後,再次返回總指揮部密營來接應。張蘭生等突圍時,敵人已封鎖了各條路口。張蘭生在突圍中不幸中彈犧牲。同時犧牲的還有趙敬夫等16名同志。

人物紀念

1940年12月底,抗聯第三路軍政委馮仲雲來到朝陽山,為張蘭生等17名烈士舉行了追悼會。馮仲雲敬獻輓聯是:

為民族爭生存,數載苦鬥,忠魂長繞向陽嶺。

求國家求獨立,千里轉戰,熱血灑遍嫩江畔。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