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廟手杖

手杖,俗稱“拐杖”,古稱“杖”,又稱“扶老”。 手杖,又稱“扶老”。 因此,手杖就有這個雅號“扶老”。

張良廟手杖
張良是西漢高祖的主要名臣謀士,輔佐劉邦滅秦亡楚,成就帝業。功成之後,不受封,不居功,急流勇退,晚年隱居於陝西留壩縣紫柏山中,為後世千古稱頌,萬代流芳。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明清時代,在此建立“漢張留侯祠”,又稱“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始建後,遠近遊人如雲,香火鼎盛。當地農民即有人在此廟附近利用當地材料做手杖,供朝山、拜謁遊人登山助步之用。張良廟手杖應運而生。數百年來,當地民間工匠藝人在製作技術上精益求精,選料獨特,因材施藝,花色品種不斷增加。遂逐步形成造型別致,精益求精,獨具地方特色,觀賞實用並優,在各名手杖工藝產品中獨樹一幟。
手杖,俗稱“拐杖”,古稱“杖”,又稱“扶老”。手杖製作和興起,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廣西平樂銀山嶺一座西漢墓中發現一根鳩杖。由此可見,手杖至晚在我國漢代就已出現。這種“鳩杖”是怎么回事?原來這是我國古代尊老敬老一項重要習俗。漢代曾發布《王杖詔書令》的法律,根據這項法律規定,凡年滿70歲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賜之以王杖”(也就是杖端刻有斑鳩形狀的手杖,稱為鳩杖)。凡持有這種“王杖”的老人,在社會上享有優待照顧。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可不納稅,誰若侮辱持王杖的老人,按蔑視皇上論罪。他們的社會地位相當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據《後漢書·禮儀志》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按案戶比民,年始七十,授之以王杖,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錫,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手杖原是一種禮遇,《禮記》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這是對服務於朝廷的官吏而言。關於鳩杖還有一個歷史典故,東漢學者應劭所撰《風俗通》一書載:“漢高祖與項籍戰京索間(按京在今滎陽東南10公里,索即滎陽縣城,古為大索)。遁於簿中,時有鳩鳥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也”。從這裡可以看出鳩杖是安全吉祥的象徵。總之,象徵不噎也好、吉祥也好,都體現了對老人的美好祝願。《禮記·王制》中還記載著:“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寶”。這裡所說的“杖”,指的既是實物,又借用尊老的代稱。老年人理應受到家庭、鄰里、社會和國家的尊敬,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手杖,又稱“扶老”。我國南方有一種枝幹兩面對生的竹,宜於做手權,稱做“扶竹”或“扶老竹”。因此,手杖就有這個雅號“扶老”。晉代陶淵明寫的《歸去來兮辭》中的“策扶老以流憩”,就是例證。
到唐宋時,手杖盛行民間。古詩文中常常提及。我國古籍中關於手杖的傳說趣聞很多。《列仙傳》中有王烈授赤誠老人九節蒼藤杖,行地如飛的記載。《類函引陶家瓶餘事》記有“徐風有一杖,每年生一節;二十年後,每年縮一節。三月間,杖之四周,青赤白黑各開一花”。古詩中也有不少寫到手杖的: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歸來倚杖自嘆息”。南宋范成大寫有《方竹杖》一詩。古人設手杖“優扶老人”。所以稱扶老,有“扶持而防傾跌”的意思。所謂“扶老在手,化險為夷”。可見,手杖自古就是老人的伴具,旅遊者的寵物。
在歷史上,手杖還曾是傳播中華民族文明,開拓對外貿易的商品。據《史記》載,張騫通西域,曾在東亞各國見到了川蜀生產的邛竹杖和蜀布。我國養蠶業又是如何傳往西方國家的呢?有一則軼聞說,應當歸功於手杖。按照東羅馬歷史學家們的傳說,查士丁尼皇帝曾於公元550年或551年,依靠一位修道士將蠶種藏在手杖的隱孔中,帶出中國國境,從此以後,養蠶業擴展到了東羅馬的領地。
張良廟手杖原料,系選用秦嶺山區紫柏山一帶海拔1000米以上盛產材質優良的特種多年生灌木,如雞骨頭、老鼠刺、刺李子、紅甸子、黑塔子、紅染子、佼佼藤等稀有樹木。產地處高寒地區,重巒疊嶂,秀峰林立,上述灌木采自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下,木質細膩,堅硬性韌,盤根錯節,剛柔相濟,是製作手杖的天然資源。張良廟手杖製作工藝考究。首先根椐原生枝根形狀,因勢造型,量材施工,相機而行,達到布局相宜,保持其天然風韻;定型後,經炮製、脫水,形成初具形狀的毛坯;經精磨、擦洗,使之光滑潤澤;然後進行雕刻,採用浮雕、明暗雕等技藝,或刻,或鑿,或鏤,或削,形式多變,刀法純熟,線條洗鍊,精巧生動;最後經拋光和特殊的色澤處理,就製成了一根根風格各異的精美手杖了。其著色多為淡青、杏黃、銀白、淺紅,近於木質的原色,力求趨於自然,不落俗套。雕刻題材多為山水、花卉、鳥獸、蟲魚、四屏、詩詞等,或瑰麗秀美,或古樸清雅。其佳妙者有單盤龍、雙盤龍、側雕龍、乎頭雙龍、二龍搶寶、長尾龍、普冬鴿、梅菊、幽蘭、松鶴、熊貓、紫竹、葡萄等。最為巧妙者則為利用原材料的結疤、瑕點,雕成展翅鳴叫的夏蟬、舞須欲斗的蟋蟀、含珠欲騰的雙龍等,極盡巧思,仿佛天成。使天然奇特的枝根形狀產生藝術的生命活力,呈現自然美觀、玲瓏別致。這種手杖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價值,是一種難得的工藝晶,扶在手中增力添神,給以美的玩味。
張良廟手杖分為花木杖、“少林牌”劍杖兩大類。花木手杖有傳統的龍頭杖、鳳尾杖、鴿杖、竹節杖、壽星杖等。所產“少林牌”劍杖,具有一杖多用的特點。宜拄宜舞,又是防身武器,為助步、健身、防衛的三用工具,倍受人們歡迎。遊人到此,都願買一根張良廟手杖作為留念。
張良廟手杖現已增加到40多個品種。它與桂林方竹手杖、墊江棕竹手杖、遵義棕竹手杖並列為全國四大著名手杖之一。此外,全國較著名的手杖,還有四川劍門“孔明杖”、湖北丹江萬壽藤手杖,武當山手杖等。
張良廟手杖多次被評為省和全國優秀旅遊產品。1984年被選送第十六屆全國旅遊工藝品展銷會展銷,除暢銷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西安、武漢等20多今大中城市外,還出口美國、德國、義大利、新加坡、巴拿馬、黎巴嫩、科威特、孟加拉、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和香港地區,已成為陝西一項著名的特產工藝品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