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墳

張良墳

張良墳位於蘭考火車站沿隴海鐵路西行6公里。墓區占地35000平方米,柏樹近二百棵,墳高10米,周長69米,明清時建有祠堂,後毀於水患和戰亂,現在附近村民捐資修廟3間,立碑4座,每月陰曆初一、十五有廟會,朝拜規模較大。

基本信息

張良墳地址

在原四等小站曹新莊車站的南邊,有一個碩大的土丘,墓區占地35000平方米,柏樹近二百棵,墳高10米,周長69米,四周環繞著數不清的翠柏,更有鬱鬱蔥蔥的白楊和果樹向外綿延數里,這就是蘭考縣有名的古蹟——張良墳。

蘭考張良墳的傳說

一、運籌帷幄建奇功
張良,字子房,相傳為開封陳留人。自幼聰慧異常,勤奮好學。有一奇人黃石道人為考驗其誠意,故意接連3次把自己的布鞋從橋上甩入水中,讓張良去拾。張良每次都毫無怨言地跳入水中,拾起鞋子,擦淨泥水, 再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那道士心感其誠,收其為徒,將自己那些經天緯地的奇術妙策悉數傳授,並把自己珍藏的兵書《太公兵法》也送給了他。張良得此奇書,大喜過望,日夜研讀,細心揣摩,不幾年,便成了名震四方的高士奇才。
想當年,秦皇暴政,民不聊生,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漢高祖劉邦在芒碭山斬蛇起義,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但因項羽勢大,所以勝少敗多,處於劣勢。後來訪得張良的賢名,便力邀其加盟,輔佐自己。張良感念劉邦知遇之恩,答應了漢王的邀請。
張良加入漢軍之後,劉邦對他言聽計從,禮遇有加。張良也盡心盡力,披肝瀝膽,為劉邦運籌帷幄。設巧計,用奇兵,打得項羽節節敗退,潰不成軍,最後只剩下八千子弟兵,敗走烏江。
漢朝建立以後,高祖劉邦論功行賞。張良被封為留侯。後因看不慣官場的傾軋,王室的薄情,於是便接連上表,懇求辭官。獲準之後,張良便跟著一個叫赤松子的世外高人,雲遊八方去了。
二、白雲山成仙留美名
張良雲游四海,足跡遍天下。這一天來到河南蘭陽縣(今蘭考縣)的白雲山下。這山雖不高,但玲瓏剔透,竹木蔥蘢,碧水環繞,頗有世外仙境之味。山上有一個天然岩洞,名喚黃昏洞。洞內冬暖夏涼,石床石桌,石凳石爐,應有盡有。更奇妙的是每日黃昏都有縷縷白霧從洞中溢出,真不亞於神仙洞府。張良到此,心中大喜,於是,便在此住了下來。
張良在白雲山與當地百姓關係極為融洽。百姓們知道了他的身份以後,對其也極為尊敬。然而,張良卻沒有絲毫架子,或與漁翁船頭垂釣,或與樵夫樹下聊天,或與老者煮酒對弈,或與村童嬉戲弄水,真是優哉游哉過著勝似神仙般的生活。附近的村莊,誰家有了不順心的事,都來找他調停排解。縣裡鄉里,縱有些貪官惡吏,誰也不敢來此橫徵暴斂。這裡的百姓托張良之福,過了幾年安逸的日子。
話說到了那一年,剛過元宵節,張良與幾位老漁翁聊天時,忽然說:“我的生日快到了!”大家連忙問是哪一天,他說:“正月二十五!到時候我請大家喝酒。”停了一會兒,他嘆了一口氣又說:“如果那天我死了,請大家幫忙把我埋在白雲山的南邊,記住,要儘快埋,越快越好。”大家都以為張良在開玩笑 ,誰都沒有太在意。
話說著說著就到了正月二十四。夜深了,幾個老漁翁還在商量第二天為張良做壽的事兒。半夜時分,忽然聽到一陣絲竹之音,幾個老頭從船艙里伸出頭來一看,只見白雲山下來了好多人,吹吹打打,簇擁著一輛裝飾得極為華麗的馬車,車上黃羅傘下,端坐著一位峨冠博帶的紅袍老人,正是張良。此時,那紅袍老人也看到他們,便沖他們擺擺手,騰空而起,越升越高,不一會兒工夫,就不見了。老漁翁們急忙到白雲山黃昏洞裡去看個究竟。哪裡還有什麼張良,只有他平日穿的衣服整整齊齊地放在石床之上,石桌上的石香爐里一炷香還在裊裊地冒著青煙。
幾位漁翁大哭了一場。一位漁翁獻出了自己的柏木壽材,大家把張良的衣物放了進去,決定遵照他的遺囑,儘快把他埋葬在白雲山的南邊。
正月二十五那一天,是張良的壽辰,也是他歸天下葬的日子。十里八鄉的人們感念張良平日的恩德,都趕來為他送葬。
靈柩轉了幾個村莊,正午時分,剛剛來到白雲山的南面不遠處,天突然變了臉,一剎那間,飛沙走石,颳得人們誰也睜不開眼睛。萬般無奈之下,只得跌跌撞撞地摸到北面的山腳下躲風。大風足足颳了有半個時辰,突然風停雲消,又是朗朗乾坤。避風的人們睜眼一瞧,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哪兒還有張良的靈柩!只見原來放靈柩的地方突起一個碩大的土丘——這就是張良為自己造的墳呀!
人們驚於這種天象,更懷念張良爺的恩德,於是便你拿幾塊磚,我獻幾片瓦,在張良爺墳前修蓋了祠堂,塑起了金身,四時祭祀,祈求他保佑鄉親們豐衣足食,消災去病。一時間,這裡的香火十分旺盛。

張良簡介

張良(?—前186)字子房,漢族,漢初三傑之一,是著名的軍事家、謀士。傳為漢初城父(《後漢書注》云:“張良出於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漢王請漢中地”;在楚漢戰爭中“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並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終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