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墓地

張良墓地

張良(?-前185年)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潁川)貴族。張良祖上出自姬姓,為韓國相。秦滅韓後,殺其家族三百餘人。張良曾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刺殺秦始皇報仇,未遂,後回響陳勝吳廣起事反秦,歸附劉邦,成為劉邦身邊重要的謀士。晚年隱沒於深山之中,熱衷道家修煉功夫。公元前185年,張良去世,諡號文成侯。

人物介紹

張良墓地 張良墓地

西漢初年的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張良的先人五世

相韓,秦滅韓後,他結交刺客,曾在博浪沙阻擊秦始皇。陳勝、吳廣起兵後,張良聚集起百餘名少年投奔沛公劉邦。他精通兵法,為劉邦出謀劃策,深得劉邦信賴。劉邦稱讚他能“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漢朝建立後,被封為留侯。然而,這位功名卓著的開國元勛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急流勇退,稱病不朝,過起閉門謝客的隱居生活,直至漢高后三年(前185)去世。因此,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迷。關於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曹辛莊車站南側,確有一座張良墓,高達十米,周圍古柏環繞,鬱鬱蔥蔥,似有一定來歷。有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託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可見這種看法是有所依據的。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徐州沛縣。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於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還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岩山。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時隱時現。”《陵墓誌》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蹟。”核以史實,張良確實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劉邦作了“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的表白。綜合上述記載,說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的青岩山,隱居學道,死後即葬於該地,並不是不可能的。

墓地

1、河南蘭考縣

河南省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處有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託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可見這種看法是有所依據的。[117]

2、山東濟水之北

據《漢書》記載,張良死後葬濟北(今山東濟水之北)谷城山下黃石。

3、江蘇徐州

徐州沛縣,有一座張良墓。據唐代《括地誌》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後葬於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117]

4、湖南張家界

湖南張家界的青岩山也有有一座張良墓。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時隱時現。”《陵墓誌》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岩各山,多存遺蹟。核以史實,張良確實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劉邦作了“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的表白。綜合上述記載,說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隱居學道,死後即葬於該地,並不是不可能的。[117]

5、山東微山縣

位於微山縣微山島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張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處。墓下方上圓,紅黃粘土加鵝卵石塊築成,夯土層次清晰,高15米,長寬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題“漢留侯張良墓”,高1.7米,寬0.9米,厚0.16米。墓東側原有張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