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琢

張紅琢

張紅琢,路北區張各莊居民。從2008年開始,這位普通市民決定自費為革命烈士尋親。截至目前,他已經先後為唐山、山西、湖南等籍貫的60多位烈士找到親人,一時傳為佳話。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人有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落葉歸根,不管漂泊多遠,都希望死後能夠魂歸故土。然而,在那些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卻有許許多多的英烈永遠長眠在了他鄉的土地上。他們的親人,甚至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還不知道該去哪裡祭拜。為了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一些有心人自覺行動起來,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尋找烈士的親人。張紅琢就是這樣一位有心人。

事跡

今年49歲的張紅琢是路北區張各莊居民。2008年3月的一天,他上網時無意間點開了“中國尋親網”,發現這家網站上公布了一份《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其中記載的866名解放軍陣亡將士中,有28名唐山籍烈士至今無親屬認領墓地。豐潤、樂亭、遷西……烈士籍貫一欄中那些熟悉的地名,狠狠地撞擊著張紅琢的心:“這些人,都是我的老鄉啊!”想到英雄們長眠在異地幾十年,卻始終沒有親人去看望,張紅琢坐不住了,頓時萌生了為烈士尋找親人的念頭。

他是個急性子,決定了的事就要馬上去乾,於是很快聯繫上了“尋親發起人”——山西的王艾甫老人。提到王艾甫這個名字,張紅琢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我看了網上的介紹才知道,老人的尋親行動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中間吃苦受累不說,還散盡了家財,真是太不容易了。這是件有功德的事,我也想出份力。”對於張紅琢的加入,王艾甫老人特別欣慰,在電話里說:“尋親行動就需要像你這樣的熱心人支持,假如沒有你們的幫助,僅憑我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就這樣,因為一個共同的心愿,兩個遠隔千里、素未謀面的人成了忘年交。

隨後,張紅琢把從網上下載的烈士資料按縣區分開,列印成冊,還專門跑到路北區民政局開了封挺正規的介紹信:“茲有我區居民張紅琢到貴處查詢你縣在太原犧牲的烈士親屬,請接洽為盼。”張紅琢的想法很簡單,找烈士的資料,肯定得跟政府部門打交道,他一個普普通通的市民又誰也不認識,不拿張“公家的證明”心裡總是沒底。好在,民政局挺支持,二話沒說就把介紹信開好了。萬事俱備,張紅琢滿懷信心地踏上了尋訪的歷程。

6年為270位烈士找到“家”

辦公桌上,各個城市的革命烈士名冊厚厚一堆;書櫥里,縣誌、市志,尋親書信、感謝信應有盡有;鞋櫃裡,幾雙穿過的膠鞋是每次出發的必備品;牆上的兩面錦旗也在訴說著烈士家屬的心聲。11月20日,記者來到唐山市路北區張各莊社區管理中心張紅琢的辦公室,頓時被迎面而來的溫暖包圍,辦公室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張紅琢為烈士尋親的氣息。

“我已經把這件事當成了我的第二職業,從沒求過回報,烈士墓前的團聚就是我的願望。”眼前的張紅琢,頭髮已經泛白,已經52歲的他在6年的時間裡,跑遍了全國的大江南北,走訪百餘個烈士陵園、拍攝五六千個墓碑,查閱不計其數的烈士名冊,篩選核對、尋找幾十個省市的烈士家屬,每年發出數百封尋親信。由於經常要去鄉村尋找,為了方便,即使是寧夏、甘肅這樣偏遠的地方,他也都親自駕車去尋找。凌晨三四點,披星戴月就出發了,晚上天黑了才能找到住處。一晃6年過去了,張紅琢每年奔走在尋親路上的時間都要幾個月,而提及6年來為尋親自己花費了多少錢時,老張淡淡一笑,“從沒想過,也不用想那些,因為我自己願意做這件事,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問題。”

“如果不是看到山西老人王艾甫為烈士尋親的事,今天的我也不會這么執著於這件事,更不會有那么多人苦苦等待半生後才與為國捐軀的忠烈英魂相聚。”回想起當年,張紅琢依然難忘激發他走上尋親路的王艾甫老人。

2007年的一天,剛剛接觸電腦的張紅琢偶然發現一個名為“中國尋親網”的主頁,當他看到《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中記載的866名解放軍陣亡將士中,有近20名唐山籍的烈士時,當他了解到這近20名烈士的親屬們直到那時還不知道這些烈士的忠骨埋藏地時,他的心頓時被點燃,“怎么能讓這些為國捐軀的陣亡將士孤獨他鄉,又怎能讓他們的親屬幾十年痴痴想念?”

很快,張紅琢聯繫上了“尋親發起人”山西老人王艾甫,從那時起,他便踏上了為烈士找家的“尋親路”。

時至今日,張紅琢從為唐山籍烈士尋親,到為全國各地的烈士尋親,他已經成了為“烈士尋親”的使者,270位忠烈在張紅琢的奔走和找尋下,終於在幾十年的長眠地等來他們的親人,一抔黃土,一杯烈酒,無盡的淚水和呢喃,告慰著那些為現在的幸福生活而犧牲生命的英雄們。

無悔付出,只為墓碑前的團聚

每一段有意義的生命旅程,都需要無悔的付出。“可能別人體會不到,我每天都能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有說著感謝的,有來求助我的,尤其聽到年歲很高的老人的聲音時,我都覺得如果沒能幫他們找到親人的安葬地,是我一生的遺憾。”不善表達的張紅琢坦言,不是每位烈士都能找到親屬,可他一直在努力著。“張紅琢為太原戰役犧牲的唐山籍烈士尋親”、“張紅琢為11名石家莊籍烈士尋親”、“張紅琢為衡水籍烈士尋親”、“5名湖南籍烈士墓在唐山”,等等,打開搜尋引擎,有關張紅琢為烈士尋親的新聞從未間斷過,然而,在這看似平常的尋親路上,是數不清的艱難和阻隔。“我剛剛興致勃勃地開始為太原戰役犧牲的唐山籍烈士尋親的時候,就被一個民政局的工作人員狠狠地拒絕了,那真是含著眼淚走的。”張紅琢說,他不怕長途跋涉,不怕吃苦受累,就怕被拒絕。在王艾甫老人的網站上看到有近20名唐山籍烈士後,他便開始在唐山各縣區尋找烈士親屬。“我愛人那時候極力反對我做這件事,在尋找成功幾次後,我漸漸地說服了她,她最終也願意和我一起去尋找。”張紅琢說,那是妻子第一次和他一起去查閱烈士英名錄,當時就被民政局工作人員以各種理由轟出了門。“心裡委屈,又不敢和愛人說,當時的滋味難以形容。”

在張紅琢的電腦里,記者看到一個個類別分明的資料夾,走訪過的每一個烈士陵園作為一個資料夾,裡面裝滿陵園的所有墓碑的照片;根據烈士墓上的碑文所寫的部隊番號或籍貫,到籍貫地尋找烈士英名錄,進行核對。對於沒有具體部隊番號,或沒有登記詳細籍貫,或因筆誤登記與現今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異的,張紅琢還要反覆地對比分析,確定烈士家鄉。這么多年,只要閒暇的時候,張紅琢就要把記錄的碑文資料與烈士英名錄對比,為此還落下了眼疾。“查史料、分析核對是非常費工費神的事。”張紅琢說,有時一個地方要跑好幾次,才能最終確定,確實是一個繁雜的工程。

而相對於電腦前的細緻工作,長途跋涉對一位52歲的中老年人來說,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尤其是遇上惡劣天氣或路況不好,更是要冒生命危險。今年的3月20日,張紅琢日夜兼程,趕到鴨綠江邊的寬甸縣革命烈士陵園。剛剛下過雪的遼東地區最低氣溫零下18攝氏度,為了拍下烈士墓碑的資料,張紅琢不顧陵園大門緊鎖,一下從旁邊的欄桿跳進了陵園,一口氣拍完幾百個墓碑。拍完後,手指頭已經凍僵了,連打彎都打不了了。

其實,最讓家人擔心的是張紅琢的身體。“我心臟不好,胃也不好,有時開著車,心臟就疼,我隨時都要帶著藥。”為了能讓張紅琢更踏實地為烈士尋親,妻子李令軍大多數都要一路陪同,“她是擔心我路上身體吃不消,她在身邊也好照顧我。”說起妻子,張紅琢一臉的感激和愧疚。“沒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也不會這么執著。”

6年來,張紅琢走過多少地方,進過多少烈士陵園,吃過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但他卻記著每一位烈士的親屬在得知親人安葬地後的百感交集和對他的千恩萬謝

為烈士尋親,這輩子放不下

在為烈士尋親的路上,轉眼間,張紅琢已從不惑走到知天命。“只要身體允許,我想這輩子我都放不下了。”

如今,能讓烈士魂歸故里,已經不是張紅琢當年的一個小小的願望,而早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即使沒有人求助我尋找,我也會去主動走訪烈士陵園,為他們找到親人。”

每到一個地方,張紅琢都要和看墓的老人聊上一會。“陵園裡長眠的都是英烈們,他們為國捐軀,戰死疆場,可是卻幾十年孤寂,沒有親人的拜祭。”聽著老人講起英烈們的故事,再親眼看著那孤零零的墓碑,張紅琢的心隱隱作痛。“我能為唐山籍的烈士找到家,也要為各個地方的烈士找到家。”為了這個目標,張紅琢不斷地走訪烈士陵園,東三省的烈士陵園,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張紅琢打開電腦,讓記者看雞西的一個烈士陵園。那裡沒有圍牆,沒有看守,只有一個個墓碑孤獨地站在山間,雜草環抱,幾十年來任憑風吹雨淋。“我走到哪都要問問附近有沒有烈士陵園,雞西的這個陵園就是這樣發現的。”張紅琢說,當他爬上山,站在140多座烈士墓間,他就有一種想陪烈士們說說話的衝動。“真的,那種荒涼和蕭瑟,讓我心裡很悲涼。”

張紅琢如獲至寶般地拍下了140多個墓碑,而在這些烈士中,有一大部分來自四川。“我很快就會去四川,要先幫這些英烈找到家,不能再讓長眠異鄉的英魂看不到家的方向。”

參加節目

2015年4月1日參加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