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明

(12)張祥明等, (20)張祥明等, (21)張祥明等,

張祥明,男,1964年12月出生,安徽歙縣人,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副研究員。
一 、科研情況
1.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和農業經濟等方面研究與推廣工作。
在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和農業經濟等研究方面的獲得多項成果,到2009年4月止有3項成果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安徽省科技成果6項;發表科研論文70多篇,參編著作1本。
2.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安徽麥稻高效生產條件下養分資源運籌研究,契約期:2006-2010年,第二參加人;
(2)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沿巢湖地區農田養分流失減控與面源污染防控技術集成與示範,契約期: 2008-2010年, 第七參加人;
(3)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長江中下游地區水旱輪作高效施肥關鍵技術研究,契約期:2008-2010年,第四參加人;
(4)十一五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安徽省冬閒稻田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體系集成研究及示範(編號:200803029),契約期:2008-2010年,第三參加人;
(5)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綠肥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契約期:2006-2008年,第三參加人;
(6)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技專項:最佳養分管理技術研究與套用,契約期:2008-2010年,第三參加人;
(7)國家農業部,省科技廳:沿江江南雙季稻豐產優質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契約期:2004-2006年,第六參加人;
(8)安徽省科技重大項目:安徽麥稻高效生產條件下養分資源運籌研究,契約期: 2006-2010年, 第二參加人;
(9)省種子工程:紫雲英品種選育及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契約期:2006-2008年,第二參加人;
(10)農業部化肥中心:新型肥料田間效果驗證,契約期:2006-,第二參加人。
二. 獲獎成果
(1)紫雲英綜合開發利用與高效農業持續發展技術研究,2005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2)紫雲英富硒茶和富硒乾菜開發研究,2003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完成人);
(3)淮北砂姜黑土改良和農業持續發展研究,2003年度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五完成人)。
三. 科技成果
(1)紫雲英富硒茶及富硒乾菜開發研究,2002年度安徽省科技成果(第三完成人);
(2)紫雲英綜合開發利用與高效農業持續發展技術研究,2004年度安徽省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
(3)江淮中稻減災高效生產技術體系研究,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成果(第八完成人);
(4)雙季稻北緣地區水稻輕型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套用,2007年度安徽省科技成果(第九完成人)。
四.論文著作
1. 著作
(1)砂姜黑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ISBN7-80167-022-1),2000年9月,參編(閻曉明 主編)
2. 學術論文
(1)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方式對晚稻產量、品質和氮素利用率的影響研究, 土壤通報, 2008.5;
(2)張祥明等, 不同雙季晚稻豐產栽培模式下的氮肥運籌技術研究, 土壤通報, 2008.5;
(3)張祥明等, 紫雲英對水稻硒累積特徵和糙米硒含量的影響, 土壤通報, 2008.5;
(4)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技術對直播早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中國稻米, 2008.5;
(5)張祥明等, 沿淮晚稻區最佳化施肥對粳糯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中國稻米, 2007.5;
(6)張祥明等, 富硒紫雲英生產富硒牛奶的研究, 中國奶牛, 2007.7;
(7)張祥明等, 合理施肥對雜交粳稻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北方水稻, 2007.3;
(8)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對晚稻武運粳7號物質積累和產量的效應, 中國稻米, 2007.2;
(9)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技術對拋秧早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作物研究, 2007.4;
(10)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對拋秧栽培晚稻物質積累及產量的影響, 中國農學通報, 2006.11;
(11)張祥明等, 氮素水平對早秈15物質積累和分配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6.2;
(12)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方式對早秈15物質積累和分配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6 .3;
(13)張祥明等, 不同氮肥用量對晚稻生長的影響與產量效應, 安徽農業科學, 2006 .9;
(14)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方式對拋秧栽培晚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6.10;
(15)張祥明等, 輝隆公司水稻推薦施肥在早稻上的套用效果, 現代農業科技, 2006.10;
(16)張祥明等, 紫雲英葉面噴硒效應和硒素積累特性研究, 土壤通報, 2005.12;
(17)張祥明等, 美國嘉吉二銨對水稻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5.6;
(18)張祥明等, 氮肥運籌方式對早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5.11;
(19)張祥明等, 不同磷酸二銨在水稻上的套用效果, 安徽農業科學, 2005.7;
(20)張祥明等, 不同氮肥用量對早秈15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安徽農業科學, 2005.10;
(21)張祥明等, 砂姜黑土上氮鉀配施對糧菜輪作中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土壤通報, 2004.10;
(22)張祥明等, 菜套玉米-菜種植模式的效益及栽培技術, 安徽農學通報,2001年第4卷,第4期,44-45;
(23)張祥明等, 大力發展和綜合利用我省紫雲英等綠肥, 安徽農業科學,2001年第27卷,第6期,771-773; 
(24)張祥明, 淮北砂姜黑土地區耕作制度的改革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安徽農學通報2001年第7卷,第1期,50-51;
(25)張祥明等, 淮北砂姜黑土區不同種養結合模式綜合效益評價, 農業環境保護,2000年第19卷,第6期,352-355;
(26)張祥明等, 淮北砂姜黑土區農業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與措施,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年第21卷,增刊,352-355;
(27)張祥明等, 農田防護林體系對蒙城試區農業持續發展的作用, 農業環境保護2000年第19卷,第3期,192-193;
(28)張祥明等, 皖北砂姜黑土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服務模式及運行機制, 《砂姜黑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研究》77-84;
(29)張祥明等, 試論皖北砂姜黑土區農機發展及農機組織, 《砂姜黑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研究》;
(30)張祥明, 淮北砂姜黑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中水資源問題,安徽農業科學2000年第28卷,第3期,396-397; 
(31)張祥明等, 淮北砂姜黑土區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研究, 安徽農學通報,2000(29)年第6卷,第1期,44-45;
(32)張祥明等, 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功能的措施與效果,安徽農業科學,2000年第28卷,第2期,254-255;
(33)張祥明等, 蒙城砂姜黑土試驗區農田防護林體系綜合效益分析, 安徽農業科學,2000年第28卷,第1期,107-108;
(34)張祥明等, 蒙城砂姜黑土試驗區小麥-菜-菜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00年第28卷,第6期,818-819;
(35)張祥明, 蒙城砂姜黑土試驗區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研究, 耕作與栽培,2000年總第113卷,第3期,5-6;
(36)張祥明等, 耐受草甘膦大豆突變體的篩選初報, 安徽農業科學,1995年第23卷,第1期, 54-55; 
(37)張祥明等, 淮北砂姜黑土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安徽農業科學,1997年第25卷,增刊,81-82;
(38)張祥明等, 有機液肥在小麥上套用效果, 安徽農業科學,1998年第26卷,第2期,163(171);
(39)張祥明等, 灰色關聯分析在飼料大麥品種選育上的套用, 安徽農業科學,1999年第27卷,第6期,600-601;
(40)張祥明等,淮北砂姜黑土區水稻節水措施與配套栽培技術, 安徽農業科學,1996年第24卷,第2期,179-180(18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