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祖祠

張璁祖祠,坐落在龍灣區永中鎮太師路53號。

古建築文化

張璁祖祠,民間俗稱張閣老祖祠。據清道光年間張銘作《普門張氏聞知錄》稱,張璁祖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門堂東。祀張璁的始遷祖及高、曾、祖、父,後張璁享配其中。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祖祠毀於倭患。至明萬曆年間,改遷於滄湖之東岸即今址重建。清代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下遷界令,族人為了防止宗祠被外人所毀,就將宗祠拆除。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舊址上進行了修復。此後至今,也有過數次維修。300年來,維修數次。1995年曾局部遭火災,市、區、永中鎮人民政府、村委會相繼撥款,民眾踴躍集資,進行了全面維修。

張璁祖祠張璁祖祠

張璁祖祠坐北朝南,五開間兩進,左右廂房各七間,系土木結構,天井中月台、甬道均用長條石橫鋪,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665平方米。大門前有照望、石牌坊和石碑,石牌坊上書“對揚休命”、“三朝寵錫”前後八個大字,石碑的前有張璁像、後為文忠公像贊。文忠公像贊錄自普門家乘,全文為“天性孝友,氣度朗豁;博極群書,奇偉迥特;建明大禮,成全聖孝;剛倔不回,慷慨任事;對揚休命,三朝寵錫;中興賢相,一品四葉;正直無私,衣囊一篋;徇國純臣,振古人傑。”中堂上匾額有“大學士”、“中興賢相”、“父子及第”、“龍光世美”、“黃閣元輔”、“青宮太師”、“四世一品”、“十一世大夫”等。

張璁祖祠張璁祖祠

張璁祖祠歷史名人文化

張璁(1475-1539),字秉用,後嘉靖賜名孚敬,字茂恭。龍灣區永中鎮普門村人。張璁少懷大志,24歲中舉人,47歲中進士。當過南京刑部主事,直至入內閣任首輔。張璁撐權期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掃除了百餘年來的明代積弊。嘉靖十四年,因病還鄉。嘉靖十八年,病故在家,時年65歲。
《明史》評價:張璁”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時進讜言。”“他若清勛戚莊田,罷天下鎮守內臣,先後殆盡,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一時苞苴路絕”,“性狠愎、報復相尋、不護善類。”
《明實錄》卷221,記載:張璁“剛明峻潔,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終歲而一時風紀肅清,積弊頓改。在內閣,自以受上特知,知無不言。密謀廟議,既同事諸臣,多不與聞者。至於清勛戚莊田,罷鎮守內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至其持議守正,雖嚴諭屢下,陳辭益剴切不撓。上察其誠,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輔羅山呼之而不名。”
《中國通史》第八冊第261頁,評價張璁:“始終清廉自守,博學明辨,而又勇於革新,可謂嘉靖朝難得的賢相,也是有明一代少見的閣臣。”
《群談采余》卷6,記載:“公(張璁)釐革夙弊,力除鎮守各局,並裁酌一切軍民利病,我朝之治,聿然中興。世稱相業風節。”
《耳談類增》卷1,記載:孚敬(張璁)殫精悉慮,體國不私。在吏、兵二部,時人所指為美莊肥庫,絕不私黨。革鎮守,裁閹寺,清政本。日與天子爭可否,一言不允,即乞休,立乘車出張家灣,行李瀟然無長物,必中旨懇留,遣使數回,乃返。屢屢如此,曾不以遇合固寵順旨,植黨營私。其廉潔忠耿,匡弼輔翊,亦可謂社稷之臣。

交通

地址: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普門村太師路53號
公交:
49路,鹿城區新城站到永強中學站下車,太師路步行三百多米左右即到張璁祖祠(張閣老祖祠)。
自駕:
1)沿甌海大道,龍江路出口下,行駛1.5公里,左前轉彎進入永定路,直行1.6公里,右轉彎進入建中南街,行駛440米,左轉彎進入前房路,直行530米,左轉入太師路,到達終點。
2)沿甌海大道,建中街出口下,行駛2公里,左前轉彎進入前房路,直行530米,左轉入太師路,到達終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