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芬[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張玉芬,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江蘇吳江人,1957年生。

人物經歷

1978年考入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1982年畢業獲“地震地質”專業學士學位,畢業後留在該校原地質力學系地震地質教研室任教。1985年調入地球物理系地震勘探教研室任教至今,主要從事石油地震勘探、環境物探和環境地質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2年獲”套用地球物理”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獲”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博士學位,.

主講課程

1.先後主講過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共9門

(1) 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部分)(為本科生和留學生);

(2) 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地震勘探部分)(為本科生);

(3) 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綜合解釋(地震勘探部分)(為本科生);

(4) 水工環地震勘探(為本科生);

(5) 淺層地震勘探原理與套用(為工程物探班);;

(6) 數據結構(為本科生和成教班);

(7) 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質中的套用(為研究生);

(8) 環境地質學中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為研究生);

(9) 地震各向異性研究現狀及進展(研究生);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地震勘探、環境磁學和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貢獻

主持和作為骨幹參加的主要科研項目

1)“用磁組構分析建立洪災(水)事件沉積辯識標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2-2004年(24萬)(項目負責)。

2)”土壤環境磁學”,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003-2005年(60萬)(項目負責)。

3)”岩性特徵與土壤類型關係綜合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2003-2004 (10萬)(項目負責)。

4)“江漢平原近5000a的古洪水事件與環境變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5-2007年(35萬)(項目負責)。

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我國大陸季風-乾旱環境系統發展過程的研究”項目,第四課題(“東亞季風變遷與長江古水文變化”編號:2004CB720204)中一專題負責人(經費30萬元)。

6) “薄互層地震反射特徵研究.”.,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996-1998, (項目負責)。

7)“江漢平原自然環境變化與環境地質問題”, 國家科委項目, 1996-1998年(主要骨幹),該項目研究成果獲得2000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

8)“海洋多波地震資料處理技術研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九五重點攻關項目.1998-1999. (主要骨幹和報告編寫人之一),該項目獲2000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

9)“長江中游主要水患區第四紀地質及新構造運動對水患形成的影響專項調查“,國土資源部重點項目.2000-2002年 (150萬) (主要骨幹和報告編寫人之一)。

10)“青藏高原東北緣隆升與黃土高原形成演化的耦合關係及與黃河演化、變遷的耦合關係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2000-2002,(主要骨幹)。

11)“開發地震技術研究”後改名為”儲層預測方法技術研究” 1993-1996年,(20萬)(主要骨幹和報告編寫人之一).。

12)“大別山新構造隆升與環境效應”,校基金項目,1996-1998年(主要骨幹)。

公開出版專著:

獨立撰寫並公開出版“薄互層地震反射特徵研究”專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反射波地震勘探原理和資料解釋》 地質出版社 2007年7月。

教材建設和教學研究

(1)主編校內教材《反射地震勘探的原理與解釋》和《《地震地質學教程》;

(2).參加地球物理勘探專業主幹課程《套用地球物理的數據採集與處理》公開出版教材的編寫(約18萬字);

(3)作為骨幹先後參加教學研究項目3項

A.“21世紀可持續發展和地學教育”;

B.“面向21世紀物探專業課程設定和人才培養的探索”;

C.“最佳化教學內容、擴展教學空間、把普通物探課建成省級優質課”。

(4) 完成教學軟體和CAI課件的研製

A.自行研製完成“石油地震”網路版CAI教學軟體一套(獨立完成)。

B.自行研製完成“石油測井”網路版CAI教學軟體(獨立完成)。

C.完成了”地震勘探資料解釋認識實習”的多媒體製作(其中標題及關鍵字均為中英文對照)(獨立完成)。

D.完成了“地球物理勘探原理” 多媒體製作(獨立完成)。

E.完成了“地球物理勘探資料的綜合解釋” 多媒體(獨立完成)。

(5) 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篇

A. `面向21世紀的高校素質教育淺談,高教研究,2000年2期(第一作者)。

B. 發展該校地理學教育的思考現代高教研究,1998,1(1)(第二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