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老成謀國”的“川北聖人”

張瀾:“老成謀國”的“川北聖人”

作為民盟主席,張瀾很反感國民黨的訓政,主張實行憲政。 眾望所歸,張瀾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 在1942年的國民參政會上,張瀾等人根據民盟綱領提交了一份議案,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行憲政。

張瀾張瀾

主政8年,家中卻一貧如洗
四川主政8年,家中卻一貧如洗。連政敵亦嘆其清廉。
張瀾1872年生於四川南充,12歲考中秀才。1899年,28歲的張瀾受聘來到廣安,執教於維新派人士創辦的新學“紫金精舍”,在這裡他結識了四川維新派的代表人物羅綸和蒲殿俊,並很快成了維新思想的擁戴者。1903年,張瀾作為四川官派留學生赴日本東京宏文書院學習物理化學。在留日學生舉辦的慈禧太后70大壽慶祝會上,張瀾迫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皇太后結束垂簾聽政,還政於光緒,結果被清政府駐日公使扣押。後由於學院出面,張瀾才得以獲釋。
舉世震驚的“保路運動”期間,作為南充縣股東代表的張瀾會同保路同志會的其他領導人,一起衝進了總督府。他挺胸對著清兵的槍口,臨危不懼據理力爭,被捕入獄。被營救出獄後,張瀾開始踏上政治舞台,他的政治理想也從立憲走向了革命。
辛亥革命後,張瀾擔任了川北宣慰史。上任之後他就去各地視察,多次為老百姓申冤。有個農民狀告惡霸晏弘把他女兒霸占了,張瀾聽取情況後就去查,發現這個惡霸無惡不作,就把他抓起來審問,經過審判把他殺掉了,大快人心。張瀾在川北的治理政績斐然,蔡鍔送他一個匾“今日之管仲”,此匾如今尚在。
從1911年至1918年,張瀾在四川前後當了8年地方官,從川北宣慰史、嘉陵道道尹到四川省長。當政期間,張瀾運用民主的理念,改革舊官場陋習,革除腐敗,力倡清廉;大力興辦教育,人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贏得了“川北聖人”的美譽。張瀾為官清廉,對外應酬總是自掏腰包,因此負債累累,不得已將祖輩留下來的幾畝薄田變賣,家中一貧如洗。
張瀾在四川主政8年間,其夫人、老母仍在家鄉過著養豬種地的農家生活。其四弟曾請求在他的政府機關中謀一低職,他拒之並勸道:“我不能任用親人,你在家中務農並奉養老母親最好。”當時南充軍閥石青陽欲倒張瀾,曾派人喬裝暗訪其家,但見 “環堵蕭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無可竊物”。暗訪者以實相告,石嘆曰:“川北聖人之譽,名不虛傳也。”其高潔情操,連政敵也欽然不已。
還有一則趣事:張瀾擔任四川省長職位,一次奉命前往北京的時候,身邊只有兩個隨從。走到兵荒馬亂的秦嶺,前面來了當地有名的土匪王三村。他見了張瀾就下馬說,張省長,我們護送你過去。張瀾問,你為什麼要這么做?王三村說,因為你是為老百姓的省長啊。
主張實行憲政 並拒絕出席參政會
作為民盟主席,張瀾很反感國民黨的訓政,主張實行憲政。並拒絕出席參政會。
1926年,張瀾出任成都大學校長一職,把成都大學辦成了聲名遠播的高等學府,創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蹟。當時人們把張瀾和北大校長蔡元培相提並論,成都大學也被譽為西南地區“民主與科學的堡壘”。
“九一八”事變後,張瀾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極為不滿,因而傾向於中共的抗日政策。1939年1月,國民黨的五屆五中全會確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四項方針,並設定了專門的防共委員會,由蔣介石親自提案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也在這次會議上獲得通過。為此張瀾當面質問蔣介石,共產黨抗日是大好事,為啥子要反它、限它?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後,張瀾對國民黨予以強烈譴責,同時與中共緊密聯繫,相互配合,揭露國民黨的惡劣行徑。他還冒著生命危險,把周恩來送來的皖南事變真相材料秘密全部散發出去。
1941年3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秘密成立。民盟由三黨三派所組成,其成員都是社會上的知名人士。眾望所歸,張瀾被推上了民盟主席的位置。在1942年的國民參政會上,張瀾等人根據民盟綱領提交了一份議案,要求國民黨結束訓政,實行憲政。議案激怒了蔣介石,他在會上就大罵:“把我當宣統了。”
那時候,國統區正流行一本言辭激烈的小冊子,這就是張瀾所作的《中國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文章揭露了蔣介石憲政的謊言,把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比作君主政治、貴族政治和黨霸政治。就是在這一次的參政會上,憤怒的張瀾當著蔣介石的面向會場散發了這本匕首投槍般的小冊子,一時間,他被輿論界稱作為真理而強橫到底的硬漢。
會後,蔣介石隨即派特務對張瀾進行嚴密監視。對蔣介石的如此做法,張瀾深惡痛絕,並在此後兩年中拒絕出席參政會。
1944年,張瀾親自出馬,發動四川和雲南的國民黨要員龍雲、劉文輝、潘文化等成為民盟秘密會員,5年後,當解放戰爭進行到最後關頭,他們的起義減少了各方面的損失。
張瀾和在場所有人說:得天下者毛澤東

張瀾與毛澤東張瀾與毛澤東

張瀾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在天安門城樓上。
在重慶與毛澤東3次會面。一向謹言慎行的張瀾和在場所有人說:“得天下者毛澤東。”
因為張瀾德高望重,當時流傳有“得四川必先得張瀾”的說法。當年蔣介石入川,陳立夫屢次動員張瀾前去迎接,張瀾堅持不去。1945年8月28日,肩負重慶談判使命的毛澤東和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時,張瀾親自到達機場迎接,毛澤東大為感動。
在重慶,張瀾借住在朋友鮮英的府邸——有“民主之家”之稱的特園。8月30日,上午和蔣介石會晤後,毛澤東下午來到特園,登門拜訪張瀾。
毛澤東到了特園以後,從樓梯底下開始和僱工一一握手問好,那些工人裡面還有剛剛燒完火的,手髒得很。張瀾當時就愣了。他後來感慨說:‘我也是貧寒出身,高高在上幾十年,染了一身士大夫氣。我沒有毛主席這樣對下人這么平等。”
張瀾的孫女、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談起當時的情形時說,目送毛澤東離開特園後,一向謹言慎行的張瀾對在場的人感慨道:得天下者毛澤東。
毛澤東後來又兩次前往特園看望張瀾。第三次拜訪中,毛澤東向張瀾介紹了和談情況,並表示共產黨願意做出很大讓步,可是國民黨還在部署兵力,內戰隨時可能會爆發。他拜託張瀾發揮他的影響力,一旦內戰爆發,動員川內的實力派與共產黨合作,張瀾很鄭重地點了點頭。這次秘密談話後,張瀾立即加強了和劉文輝、鄧錫侯等川內實力派的聯繫。
張瀾建議把國共雙方關起門已經談攏的內容公之於眾,免得蔣介石事後不認賬。毛澤東一聽,稱讚他是名不虛傳的“川北聖人”,“表老真是老成謀國啊”。當日晚,張瀾就寫好了公開信,這就是9月18日重慶報刊上發表的《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
和毛澤東三次會面後,張瀾看到了多災多難的中國之希望,從此堅定了同共產黨合作的信念。
竟然廉潔到連吃飯的錢都沒有

籌集到巨額經費的張瀾在病中,竟然廉潔到“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更談不上就醫。”解放前夕,經組織營救,他奇蹟般地虎口脫險。
根據《雙十協定》的決議,1946年1月,由全國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在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下,政協會議取得了五項民主議案的勝利。它在實質上否定了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和一黨專制的獨裁統治。
然而,1946年3月,國民黨的六屆二中全會卻徹底推翻了政協會議的各項決議。6 月,國民黨軍隊圍攻中共中原解放區悍然發動內戰,同時血腥鎮壓國統區的民主運動和反內戰呼聲。7月在昆明民盟重要成員李公朴和聞一多先後遭到了國民黨特務的殘忍殺害。在成都召開的追悼大會上,張瀾的悲憤達到了極點。他說:李先生和聞先生之死是政治暗殺,本人決定步兩同志之後塵,為中國的和平民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46年10月11日,蔣介石宣布將於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當天,周恩來宣布中共拒絕參加國民黨違反政協決議召開的偽國大。作為國共之間的第三種力量,民盟是否承認和參加國大便顯得至關重要。
在國民黨無孔不入的欺騙拉攏和分化瓦解下,南京的民盟中央一時人心浮動,關鍵時刻周恩來出現在民盟總部,他向黃炎培和羅隆基建議,對民盟是否參加國大這樣的重大問題,應向主席張瀾請示。結果張瀾從成都打電話來,明確說:民盟絕對不參加國大。
在中共和民盟的共同抵制下,1946年的所謂國民大會成了國民黨尷尬的獨角戲,無人喝彩的表演落幕後,蔣介石終於惱羞成怒。
1947年10月28日,國民黨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以逮捕和生命危險相威脅,強制民盟總部宣布解散。張瀾派沈鈞儒秘密潛往香港,召開民盟的一屆三中全會,成立民盟的臨時總部。而身在上海的張瀾,在住所被特務嚴密包圍的情況下籌措經費,所籌集的巨額款項一分不留,全部用做民盟的經費。當時他已經身患重病,從四川趕到上海的女兒張茂延發現,父親在上海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更談不上就醫。他從年輕時代開始就以不為自己積財而著稱,“到了此時,更是一貧如洗。” 當時上海虹橋療養院的丁惠康因為仰慕張瀾,主動請張瀾和羅隆基住進了虹橋療養院療養。
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敗局已定。蔣介石的親信張群來求他在國共雙方之間做調解,張梅穎說:“可是張瀾明確表態:‘現在是革命與反革命之爭,我站在共產黨這一邊,不再做調解人了。’”正是這次拒絕,使蔣介石對張瀾徹底絕望了。
1949年3月5日,民主同盟總部遷至北平,3月6日致函張瀾:“本盟總部臨時工作委員會已於5日在北平宣告成立,盼早日命駕來平,參加領導。”接著,進駐北平的毛澤東又邀張瀾等赴京參會。
前往療養院抓捕張瀾和羅隆基的是上海警備司令部第三大隊副隊長閻錦文,其實他是受楊虎委託來救他們的。時為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的楊虎,有意投向新政權,希望戴罪立功。上海解放前夕,周恩來通過地下黨轉告楊虎,要他設法營救張瀾等人,而負責看守的閻錦文又正好是他楊虎,於是營救成功,張瀾和羅隆基奇蹟般地脫離了險地。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家的菜園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家的菜園子,種的不是什麼奇珍異卉,而是最常見的蔬菜。種菜的人也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保姆或者警衛員,而是張瀾的夫人劉慧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瀾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周恩來特意撥了一筆服裝費,希望張瀾能一身簇新地出現在天安門城樓。張瀾婉言謝絕說:“國家的錢,即人民的錢,我怎么可以用來做了長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出錢,趕製了一件布長衫。這就是我們在熟悉的《開國大典》那幅油畫上看到的張瀾身穿長衫、銀髯飄拂的形象。
當時國家給他分配了一套規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可是張瀾拒絕了,只住在馬匹廠胡同一所很小的房子裡。他的小腳夫人劉慧征親自勞作,種了一些家常蔬菜。
張瀾積極參加到新中國建設中去,不過有些事情他是有意見的,比如說抗美援朝,他認為這么多年戰亂後,應該休養生息,不要介入外戰。可是當時在蘇聯的壓力下,中國只能出兵,後來朱德來給他做工作。張瀾就說,要是中央定了,那我就帶領民盟堅決抗美援朝。”張瀾的孫女張梅穎回憶說:“表老從那時起就不吃肉了,所有攢下來的錢都捐飛機大炮。而且也不許我們吃肉了,我爸給我買了件新衣服,表老當面訓斥我和我爸,讓馬上脫下來,給退了。”
1955年,張瀾病逝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