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海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副主任,編著有《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探索》、《中國近代史研究》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海鵬,男,1939年5月生於湖北省漢川縣。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系,同年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1994年1月起任所長,2004年7月離任。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義和團研究會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中國近代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兼職特聘教授,河南大學研究生院名譽院長,首都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編著有《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探索》、《中國近代史研究》、《東廠論史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評論與思考》、《張海鵬集》,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葡關係史資料集》、《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1979-2000》、《中國近代通史》(十卷本)、《中國歷史學30年》等論著和資料集多種,發表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理論方法、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門、台灣和中日關係問題的文章百數十篇。

清代藏書家

張海鵬,清藏書家。字若雲,一字子瑜。江蘇常熟人。21歲補博士第子員,絕意名碌。篤志於墳典。蒐集金元兩代遺集,較為全面,儲於“愛日精廬”中,江南名藏書家錢曾、毛晉的藏書散出後,多為他所收藏。所藏書樂於借閱,有求必應。和陳揆二人角逐於常熟一帶。學者黃廷鑒曾作有《藏書二友記》,記其二人藏書軼事。喜刻書,他說:“藏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刻書。讀書益己,刻書益人。”遂刻有《學津討源》20集,收書173種,是增刪毛晉《津逮秘書》重新編定而成。所輯有經史百家、朝掌典故,也有部分書畫譜錄。《墨海金壺》叢書,收書117種,多選宋代以後著作,以說經、雜史、筆記為最有價值。《值月山房匯抄》叢書共16集,收書137種,專選明、清兩代人著作,包括經說、雜史、傳記、諸子、藝術、小說、詩文評等,範圍較為廣泛。所刊叢書,對保存和傳播古籍有一定貢獻。晚年家境中落,所藏之書,多為債主捆載而去。另編有《金帚編》。卒年62歲。

春秋時期縱橫家

張海鵬(生卒年不詳),字鴻鵠,號雁如,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春秋時期傑出的縱橫家,曾與孔子論道。

農學碩士

張海鵬,男,1979年生,中共黨員,農學碩士。2005年於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任教,主要從事棉花栽培生理生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安徽農業大學校長青年基金項目1項,參加省級以上科研課題5項,獲校科技成果三等獎1項,發表科研論文6篇。主要承擔《作物栽培學》、《特用經濟作物栽培》等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驗、實習工作

歷史學家

張海鵬,男,助理工程師,1984年12月生,山東濰坊人,中共黨員,筆名巴牛、蜀牛。本科就讀於西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2006年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跨專業考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地理專業,師從宋史專家李勇先教授。現為《國家歷史》雜誌撰稿人,至今已發表近二十篇文史類文章;2008年9月,個人專著《巴蜀地名趣談》由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讀研期間還參與多個科研項目,包括成都市政府大型項目《成都舊志》(參與校對等工作),《宋元地理史料彙編》(參與資料收集、校對等工作,任編委),《西南地理史料叢刊》(即將出版,參與主要工作,任副主編)。

長春古琴協會秘書長

張海鵬,長春市古琴協會秘書長、長春新東方中學部教師。東北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畢業。他“性格極開朗,風趣極幽默”。他的“名言”:曾經以為英語是天上最美的那顆星星,在我們中間,隔著幾百萬光年,今生今世注定無法越過……,但是轉瞬的回眸間,發現原來英語與我只有咫尺的距離。從此堅信只要不放棄心中的夢想,終有一天夢想會實現!

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張海鵬,男,1939年5月生於湖北省漢川縣。1964年7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學系,同年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198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1994年1月起任所長,2004年7月離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兼主任、中國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義和團研究會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中國近代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兼職特聘教授,河南大學研究生院名譽院長,首都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編著有《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探索》、《中國近代史研究》、《東廠論史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評論與思考》、《張海鵬集》,主編《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葡關係史資料集》、《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1979-2000》、《中國近代通史》(十卷本)、《中國歷史學30年》等論著和資料集多種,發表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理論方法、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門、台灣和中日關係問題的文章百數十篇。內蒙古扎蘭屯市五好青年張海鵬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是個好人90年1月22日出生

歷史人物

張海鵬(1868年—?),又名仙濤,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下,張作霖死後在張學良手下任洮遼鎮守使,駐洮南。1931年所部參與鎮壓嘎達梅林起義。同年九一八事變後,張海鵬在日軍委任黑龍江省長的唆使下,10月1日在洮南宣布獨立,就任“邊境保全司令”,並在關東軍的支持下派兵向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開進。張學良臨時任命馬占山出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關東軍要求中國軍隊撤離江橋(嫩江鐵橋)被拒絕。10月16日張海鵬被被馬占山手下徐寶珍部阻擊,張手下徐景隆觸地雷斃命,張海鵬部潰退,是為“江橋抗戰”。張海鵬擁戴溥儀出山,溥儀在日軍的支持下成立滿洲國。1933年2月,日軍進攻熱河,發動熱河戰役。滿洲國政府也發表《討熱聲明》,任命張海鵬為前敵總司令,張海鵬和於芷山的偽軍,由通遼攻開魯。熱河淪陷後,日軍任命張海鵬為滿洲國熱河省省長兼警備司令官,後又兼任第五軍管區司令官。1936年張海鵬從滿洲國獲得將軍軍銜,歷任侍從武官長、總理大臣等職。1941年告老退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