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張梅 職稱與學歷:副教授、哲學博士、博士後 研究方向:現代外國哲學

基本信息

姓名:張梅
職稱與學歷:副教授、哲學博士、博士後

研究方向:現代外國哲學

科研項目

1.2005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青年項目:《不可通約——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研究》(第三位)。
2.2008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青年項目:《塑造論哲學研究——從美國哲學的視角看》(主持人)。
3.2010年濟南大學博士基金項目:《杜威哲學中的經驗概念研究》(主持人)。
4.201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個人與共同體關係思想研究》(主持人)。
5.2012年濟南大學教學研究項目:《大學精神研究》(主持人)。
6.2014年濟南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心課題:習近平關於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關係重要論述研究(主持人)。
另外,指導學生研究項目:
1.2014.12濟南大學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項目:《國有企業青年員工政治認同問題分析》)(指導教師)。
2.2015.4濟南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畫項目:《我國當前垃圾分類面臨的障礙及對策研究——以濟南市為例》(指導教師)。

主要著述

1.論文:

(1)讀<中外德育思想研究文集>(第2位),《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7.5
(2)尋求科技發展與生態平衡的統一(獨立),《發展論壇》1999.2
(3)論宗教、科學、藝術的特徵及其內在關係——卡西爾文化觀新探(獨立),《濟南大學學報》1999.4
(4)實用主義復興概觀(第1位),《國外社會科學》CSSCI,1999.4
(5)洛克實體學說探析(第2位),《山東社會科學》CSSCI,2001.5
(6)基督教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嬗變——對全球化背景下基督教發展趨勢的考察(獨立),《蘭州學刊》CSSCI,2006年第1期。
(7)民主共同體是人類共同體的理想形式(第1位),《學術界》CSSCI,2006年第2期。
(8)從杜威的政治哲學看個人、社會、共同體的關係(第2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9)從哲學的視角看科學主義與反科學主義的爭論(獨立),《濟南大學學報》CSSCI擴展版,2009年第3期。
(10)簡析現代西方技術批判理論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第2位),《中外企業家》,2010年6月。
(11)教育是經驗的改造——杜威教育哲學淺析(獨立),《出國與就業》2010年2月。
(12)論“經驗”在個體自我塑造中的作用(第1位),《創新論從》(第5輯),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13)簡析卡西爾的符號理論及其對科學的文化闡釋(第2位),《出國與就業》2010年10月。
(14)笛卡爾二元論哲學的宗教背景探析(第2位),《濟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5)從實在生活中探究真理——以經驗的視角重新理解詹姆士的真理理論(第1位),《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16)在這裡,走進查爾斯·泰勒的精神世界(獨立),《濟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17)論杜威的民主共同體理念及其當代價值(第1位),《濟南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
(18)簡析卡西爾的符號理論及其對人的本質的哲學闡釋(第1位),《理論界》2011年第11期。
(19)當前我國農民政治參與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第1位),《大眾政治參與和社會管理創新》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0)擴大公民政治參與需要借鑑西方價值理念(第1位),《大眾政治參與和社會管理創新》論文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21)簡析杜威的道德整體觀及其對環境倫理學發展的啟示(第2位),《理論界》2012年第3期。
(22)政治的價值性與政治倫理關係探析(第1位),《濟南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23)卡西爾符號理論視閾下的人類文化簡析(第2位),《東嶽論叢》CSSCI,2012年第7期。
(24)個體的自我塑造與意識的關係探析,《塑造論哲學研究》2011年12月。
(25)大學精神之我見(上),《濟南大學報》2012.10.19,總第419期。
(26)大學精神之我見(下),《濟南大學報》2012.10.26,總第420期。
(27)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解讀,《濟南大學報》2013.3.20,總第434期。
(28)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倡導”所體現的核心價值體系淺析,《濟南大學報》2014.3.19,總第469期。
(29)大學精神之我見,《高等教育論壇》2014年第2期。
(30)努力做一個好老師,《濟南大學報》2014.11.12,總第493期。
(31)努力做一個好老師,《高等教育論壇》2014年第4期。

2.著作:

《塑造論哲學研究——從美國哲學的視角看》(第1位),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3.譯作:

(1)《美國學者解讀中國安全》一書《前言》與《序言》(3萬字)翻譯,新華出版社2001。
(2)《當代英美哲學概論》一書現代歐洲哲學一章校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1999年8月在北京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中英澳暑期哲學學院高級讀書班,提交英文論文LivingintheMinimalStateIsInspiring,獲得優秀論文證書。
(4)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2004年7月—2004年12月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期間,提交4篇英文論文,修滿規定的學分;為導師Dr.EdwinHui翻譯了其著作中的第四章“人類對痛苦的回應”1萬餘字。
(5)《小說理論》的部分章節,盧卡奇著,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4.學術會議:

(1)1999年7月在山東威海參加“全國西方宗教哲學會議”,提交論文“現代西方宗教哲學及其發展趨勢”。
(2)1999年11月在杭州參加“全國現代外國哲學會議”。
(3)2003年12月在北京參加“全球地域化與中國基督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試論基督教在中國的處境化、世俗化與共生化”。
(4)2005年5月在上海復旦大學參加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ntemporarySignificanceofDewey’sThought,並就博士畢業論文“杜威的經驗概念”有關問題和與會學者進行探討。

5.文學隨筆:

散文《遠方·橄欖樹·流浪》、《關於散步》、《平衡》(小小說)、《生命》、《永恆》、《永遠的跋涉》、《呼喚和平》、《讓愛情照亮科學的航程——觀影片<居里夫人>有感》、《愛情中的卑微之心》等。2002年3月-6月,在濟南人民廣播電台晚間直播節目精神家園欄目擔任嘉賓主持人。

教授課程

1.《哲學概論》
2.《西方哲學史》
3.《哲學與人生》
4.《現代外國哲學》
5.《西方政治思想史》
6.《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7.《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

學術講座

2010—2014年間為學生做以下學術講座:
1.哲學與人生(濟大論壇)
2.哲學是什麼?(濟大論壇)
3.如何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青馬工程)
4.《共產黨宣言》解讀(青馬工程)

榮譽獲獎

1.2001年濟南大學優秀班主任
2.2011年濟南大學優秀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3.2012年第4期《濟南大學學報·濟大新秀》人物
4.2014年濟南大學優秀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5.2014年濟南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6.2014年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三等獎
7.2015年濟南市第29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教書感言

努力踐行“傳道授業解惑”之為師之道,追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求學境界,崇尚“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研讀經典,體悟生活,獨立思考。

學業自述

我出生於山東諸城一個鄉村教師家庭,自幼蒙受父親“學無止境、認真做事”的深切教誨,立志讀書。中學時代崇拜盧梭,內心朦朧地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啟蒙眾生的思想者。國中、高中讀的都是重點中學,大學卻進了專科院校。年少輕狂的心真正體會到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的無奈與蒼涼。在理想似乎失落、心意消沉困頓之時,無處可求幫助和解脫,為了尋找精神的慰藉和出路,目光自然指向了書籍,開始了廣泛而自由的閱讀。值得慶幸的是,我所就讀的昌濰師專雖遠非名校,但當時在中文系任教的老先生們卻個個學養深厚,毫不遜色於我後來了解的一些本科院校的教授。美學、外國文學與中國古典文學是我當時最愛的課程。我如饑似渴地閱讀文學名著並開始接觸哲學。
人類歷史那神秘而浩瀚的夜空可謂群星燦爛,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巴爾扎克、司湯達、歌德、泰戈爾、曹雪芹、莊子、尼采,是我當時最為偏愛並為之著迷的明星。這些肉身早已逝去、精神卻恆久留存的大師們一一向我敞開了崇高而曠遠的靈魂。他們各自獨特的生活道路、高尚的人格境界、深邃的思想運思以及對真理的激動人心的探求、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深深地感染著我。傾聽聖人先哲的智慧言說,對於身處人生困境卻渴求智慧、純粹而稚嫩的心田,恰如經歷一個冬季的嚴寒與乾旱之後的土地,適逢初春珍貴的細雨,那是潤物無聲的溫婉而深厚的滋養和培育。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心靈的境界。如今想來,我所有的文學積累,幾乎全得益於那段青春歲月的閱讀。但哲學的智慧,卻遠非一個20歲的青年人能夠領悟。但似懂非懂之際,已感受到哲學非同尋常的魅力:那是真正偉大而深刻的學問。因此,雖身在中文系,卻立下這樣的閱讀順序:今生閒暇時間讀書,當先讀哲學,再讀美學,然後讀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最後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至於武俠小說和人物傳記當在年長倦怠時候信手翻翻。這想法雖然不免偏激,但卻在冥冥之中為後來的求學之路埋下了伏筆。
師專兩年匆匆而過,我被分配到一所職業高中,擔任高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學生時代暫時結束,我也暫時走出書齋,開始接觸現實的社會生活。學校座落在人煙稀少、環境幽美的鄉間。職業高中沒有升學壓力,也就減少了應試教育對師生的消極影響,我的日子過得悠閒而安然。鄉村的那些孩子,原來有著那么樸素、純真而渴望理解的心靈。我驚奇地發現,教書真是適合我的天性和興趣的事情;因為,即使是面對最調皮的學生我都有足夠的耐心和自信。我的經驗告訴我,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熱愛與教育智慧,可以溫柔開啟每一個孩子的心扉。兩年之間,純淨真摯的師生情誼、親切素樸的同事關係、寧靜悠遠的田園風光、充足新鮮的清新空氣,還有那越過田野而來的徐徐晚風,漸漸滋潤並健壯了我的身心。不知不覺中,這些美好的人、事、物和寧靜的時光碟機走了我心中殘留的人生困惑,也逐漸喚醒了蟄伏於我靈魂深處那走向遠方的夢想。
其實,學會寫一篇學術論文,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竟是我繼續求學的最簡單理由。中學教書兩年之後,我考入了山東教育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繼續學習。畢業之後,進入山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進修,系統學習了文藝學(美學)專業的全部碩士研究生課程。饒有趣味的是,經過了先後整整五年中文系的專業學習,最後卻陰差陽錯地進入了西方哲學專業深造:1997年—2000年于山東師範大學政法系西方哲學專業學習,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03年—2008年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學習,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10-2013年在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0年8月至今,一直在濟南大學講授西方哲學。現在想來,由文學而轉哲學,看似偶然,實則早有緣起、順理成章,恰是自然而然、如我所願。
可以說,求學之路時斷時續,幾乎貫穿了我人生的大半歲月。雖然辛苦,但辛苦中卻深藏著巨大的快樂。因為於我而言,讀書、求知、思考本身就是生活。蘇格拉底有言: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我也曾經嚮往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看來似乎一個都未曾實現。所幸在復旦大學求學期間,作為聯合培養博士生,有機會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宗教哲學。這一經歷,又開啟了我和宗教的緣分。我覺得:宗教和哲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只是法門和路徑不同,至少,它們有著同樣的終極關懷;沒有深切的宗教情懷和生命感悟,不易深入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的殿堂。且不說西方哲學中的基督教哲學有個人格化的上帝,即使柏拉圖和黑格爾所代表的強大的理智主義哲學背後深藏的也是濃厚的理性神的觀念,因此,我認為,西方哲學的理神論傳統表達的恰恰是一種更加思辨深邃、更為浩瀚寥廓的宗教情懷和哲學觀念。
作為一名教師,應遵循並踐行“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之道。我認為,“授業”是最實用的也是最表面的,最易做到;“解惑”居中;“傳道”乃是根本,也最難實現。“傳道”必先“學道”。如何學道?朱子云:“讀書將以求道,不然讀它何用?”所幸道不遠人,相信精誠所至,虛心以求,可以得道。
總之,無論身處何境,人都要有理想,對於青年學子而言尤甚。我無端地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曾經有過或深或淺的純真的夢。雖然我們在經歷了人生的陰晴圓缺、雲捲雲舒之後或許會感嘆:世間沒有出路,只有進路,那就是歸於世俗。但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最終可能並未完全實現自己少年時的夢想,然而,和一個從未有過高遠理想並為之付出過辛勤汗水的人相比,仍然有著境界的不同,而這,已是雲泥之別。正所謂,孤獨不等於寂寞,平淡不等於平庸。
轉眼已屆不惑。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值得欣慰的是,在漫長的求學道路上一直得到父母、老師、前輩的厚愛與提攜。二十年一瞬,師恩淳厚,親情綿長。區區寸草之心,如何報得三春之暉?唯有效仿師長,將智慧與愛奉獻給自己的學生和孩子,讓愛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如今的我,深懷感恩之心,俯仰天地之間,更加敬畏上蒼、珍惜人間真情,依然熱愛生活、熱愛這充滿艱辛卻魅力無窮的人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