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鎖

張明鎖

張明鎖,男,漢族,生於1951年9月。現任鄭州大學教授,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和社會保障學碩士生導師,社會學與社會保障學科第一帶頭人。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鄭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張明鎖老師張明鎖老師
張明鎖,男,漢族,生於1951年9月。1976年7月大學畢業,分配在鄭州大學哲學教研室任教。1995年任哲學與社會工作管理系主任。2000年負責申報社會學碩士學位點,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2005年又負責申報社會保障學碩士學位點,再次獲得成功。現任鄭州大學教授,套用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和社會保障學碩士生導師,社會學與社會保障學科第一帶頭人。2005年被聘為教育部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鄭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
張明鎖教授長期從事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研究,自2000年以來曾主持並完成下列科研項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流浪兒童流出地家訪調查》、《專家參與下的流浪兒童康復回歸機制研究》、《流浪兒童的預防與流出地行政司法干預》;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貧困地區的村級組織建設與穩定協調發展》、《村民自治與村規民約建設研究》;河南省民政廳委託項目《河南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研究》;美國世界兒童父母協會(WACAP)項目《河南省腦癱兒童康復狀況調查》。科研成果曾獲得民政部“全國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成果獎”2項,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3項,中國社會學會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鄭州市“五個一工程”優秀理論文章獎2項。曾數次應邀訪問香港和台灣,與港台社會工作教師交流社會工作教育經驗與學術研究成果。
2005年8月,張明鎖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流浪少年兒童預防、救助與回歸”成果被民政部採納,作為“全國救助管理暨流浪兒童救助保護現場會”的交流材料加以研討,並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和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的批示。結項後,國家社科規劃辦給予了表揚,指出該成果“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並作出批示,部分對策建議被民政部在制定相關政策中吸收和採納。”同時,該課題組還與鄭州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合作,將科研成果積極運用到救助保護流浪兒童工作中,創辦了“類家庭”、“家庭寄養”、外展社會工作、技能培訓、救助國小等救助保護的新形式,被民政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命名為“鄭州模式”,並向全國推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編輯出版了畫冊《童年的第二次機會》(英文版)向全世界推廣“鄭州模式”。
課堂風采
他的課堂既輕鬆又充實,這源於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社區工作的課堂上,他讓學生們自行分組,以課堂小品的形式演繹各自對社區工作方法的理解,充分發掘了學生的表演潛能,也搞活了課堂氣氛;作為一名社會學的調查者和研究者,他做過許多實際調查,收集了大量案例,課堂教學中的枯燥理論被他以豐富的案例通俗易解地講透了。他鼓勵學生去做調查,認為這能使其學以致用,增強能力,增進對社會的認識。某一次的課堂上,他讓學生上台講自己的調查經歷及在調查中發現的問題,這位同學提出了一起發生在其所在社區的物業糾紛案,張老師讓大家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然後他再就其好與不好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開放式的、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很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也很好,他說,以後還要在課堂上引進辯論的形式。很難想像這種創新的積極性來自於一個耳順之年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