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義造像記

《北朝張文義造像記》,具體年代不詳,系朵雲軒所藏拓片。 具有明顯的“邙山體”特徵(由施安昌提出,指北魏“斜畫緊結”一類的作品。 這件造像記兼存隸意,像“陽”字的雙撇;“起”字走之捺;“真”字下部的撇、點等都是隸筆。

《北朝張文義造像記》,具體年代不詳,系朵雲軒所藏拓片。具有明顯的“邙山體”特徵(由施安昌提出,指北魏“斜畫緊結”一類的作品。特點是橫畫起筆處上翹,收筆處下頓回收,折處方峻,鉤趯提筆下按後勾出,不再呈現外方內圓的特徵。此類作品多分布在洛陽邙山一帶,也有人將其稱為“洛陽體”。北朝不少造像記由於直接刊刻於岩壁上,往往是雙刀平切或單刀直走,有些是先書後刻,有些則直接刻石,故點畫稜角分明,獷悍樸拙。這件造像記兼存隸意,像“陽”字的雙撇;“起”字走之捺;“真”字下部的撇、點等都是隸筆。同時這裡的點多呈三角形,如“宗”、尤、“定”等字,與《始平公造像》中的點畫幾無二致,但其結字形態卻接近漢代的《張遷碑》,故這件作品方圓兼具又不乏平正之姿,同時兼有欹側生動的自然之趣,不像《鄭長猷造像記》那般古拙生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