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桓

張應桓(1909——1949),又名亞發,出生於感恩縣南港村(今東方縣)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國小五年級因患病致使左眼失明而輟學。他自小厚實善良、愛打抱不平,青少年時代經常拿出家中的錢糧周濟村中貧苦農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革命。1939年春,擔任感恩縣民眾抗日自衛團中隊長,參加了打響感恩人民挺身抗日的第一槍――黃流阻擊戰。是年,受命到南港、嶺頭等地動員並組織20多名青年參加抗日自衛團,同時籌糧2400多斤和現款2000多元供應給部隊。1941年秋隨瓊崖縱隊第三支隊進行歷時半年的“小長征”,途經樂、崖、保、陵等縣,抵達萬寧縣六連嶺。1942年春,他被選送海南軍政學校學習。在軍政學校期間,他勤學苦練,以優異成績受到校領導的表彰。同年7月,他早在軍政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到儋縣馬白山領導的第四支隊並任隊長,後又被派返昌感地區任挺進隊隊長、第二支隊第三大隊長、先遣隊長、鎮南隊長。1947年秋,他被海南區黨委提任為感恩縣縣長。
在整整10年的戎馬生涯中,張應桓能與戰士同甘共苦,平易近人,更以多謀善斷、勇敢善戰而馳名縣內外。他能根據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敵強我弱,他就先打敵弱據點;敵弱我強,他就大打伏擊戰。他布置外合內應,攻打日軍辦的新街“三井洋行”取得勝利,消滅陀烈峒的國民黨頑敵;他採取誘敵出洞伏擊戰術,5次截擊國民黨的火車、汽車;他聲東擊西,誘敵進入埋伏圈而消滅敵人的1箇中隊。1946年1月,他帶隊配合瓊崖縱隊第二支隊埋伏襲擊國民黨四十六軍從北黎開往石碌的火車,擊斃1名副團長和1名專員,還差一點活捉軍長韓練成,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張應桓還曾拿出家中的糧食1000多斤、光洋500元及牛羊10多頭,傾家獻產支持革命。為了這,陰險毒辣的敵人拆毀了他2間瓦房和劫奪家中的財物,逼得他全家8口人改名換姓,到處逃難。在逃亡中,他父親張平庚和2個兒子不幸患瘴癘而病逝。接著胞弟應桂也在戰場上陣亡。儘管如此,張應桓還是以黨的利益為重,把苦憂深藏肚內,一心一意為革命事業而操勞。
張應桓不僅是一位較好的指揮員和戰鬥員,而且是一位好縣長。調任感恩縣縣長後,他遵照上級的部署,和縣委緊密配合,尊重地方習俗,執行民族政策。在解放區他迅速建立民主鄉和保甲管理制度,調整和加強鄉政的領導;發動民眾捐獻光洋3900多元和籌糧4萬斤支援前線部隊,動員200多名進步青年參加瓊崖縱隊和地方武裝,成立縣新民隊;開展減租減息和反霸分田的運動。他組織機關工作人員開荒生產,自力更生,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關心教育事業,辦感恩縣丹嶺鄉第一人民國小和感城新民國小,並組織學校師生深入各鄉宣傳革命道理。
張應桓是瓊崖西南地區較突出的軍事組織領導人之一,是挺進隊、先遣隊、鎮南隊的第一任隊長,是共產黨領導下感恩縣第一任縣長,是黨的好兒女。1949年2月,他因積勞成疾,不幸在黑眉嶺逝世,時僅不惑之年,人們無限悲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