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說重慶

藝術家 轎子 茶館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四川文藝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3月1日)
叢書名: 名家說名城系列
平裝: 382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41125157
條形碼: 9787541125157
商品尺寸: 19.6 x 14.4 x 2.2 cm
商品重量: 422 g

作者簡介

張恨水(1895-1967),名張心遠,安徽潛山嶺頭鄉黃嶺村人。生於江西廣信小官吏家庭,肄業於蒙藏邊疆墾殖學堂。後歷任《皖江報》總編輯,《世界日報》編輯,北平《世界日報》編輯,上海《立報》主筆,南京人報社社長,北平《新民報》主審兼經理,1949年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191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因其父曾在江西上饒廣信稅務當職員而在上饒出生。並在上饒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童年就讀於舊式書館,並沉溺於《西遊記》、《東周列國志》一類古典小說中,尤其喜愛《紅樓夢》的寫作手法,醉心於風花雪月式的詩詞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情節。
青年時期的張恨水成為一名報人,並開始創作。他自1914年開始使用“恨水”這一筆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到1919年為止,這時期創作的作品,如《青衫淚》、《南國相思譜》等,以描寫痴愛纏綿為內容,消遣意味濃重,均可列入鴛鴦蝴蝶派小說中。
1924年4月張恨水開始在《世界晚報·夜光》副刊上連載章回小說《春明外史》,這部長達九十萬言的作品在此後的五十七個月里,風靡北方城市,使張恨水一舉成名。1926年,張恨水又發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影響。但真正把張氏聲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將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啼笑因緣》,這部小說至今已有二三十個版本,在發表的當時就因各大電影公司爭先要將之拍攝為電影而幾成新聞,由它改編成的戲劇和曲藝也不在少數,而因《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說的人也知道這個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戲的人也知道梅蘭芳一樣。
1934年,張恨水到陝西和甘肅一行,目睹陝甘人非人類的艱苦生活,而大受震動,其後寫作風格發生重大變化,士大夫作風漸漸減少,開始描寫民間疾苦(如小說《燕歸來》)。抗戰爆發後,他將很大精力放在寫作抗戰小說中,其中最受後人重視的是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魍魎世界》(原名《牛馬走》)。抗戰勝利後,他的一些作品致力於揭露國統區的黑暗統治,創作了《五子登科》等小說,但均未產生重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政府對張恨水的生活有所安排,每月可以得到一定的生活費用,但他畢竟是在病中,無法寫作,沒有直接的經濟來源。而家裡人口又多,開支還是很大的。他便賣掉了原先的大院子,換了磚塔胡同43號的一處小四合院(也就是如今的95號)。這個院子不大,但還算規整。三間北房,中間是客廳兼飯廳,西屋是臥室,東屋是張恨水的書房兼臥室。院裡還有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是家裡其他人住的地方。張恨水的身體在慢慢恢復,他又恢復了寫作,陸續發表了十幾部中、長篇小說。
1966年,“文革”爆發,胡同里有很多人家被抄家,紅衛兵也曾闖進過這個院子。張恨水從書櫃裡拿出文史館的聘書,很認真地告訴紅衛兵,是周總理讓他到文史館去的,紅衛兵居然信了他的話,退了出去。然而他的書實在太多,難免有屬於“四舊”的東西,為了免得招災惹禍,本想挑些破書燒了,也算作個樣子。但是挑來揀去,哪一本也捨不得。孩子想藏在床底下,張恨水說怕潮;塞進米缸里,他又怕髒。搞得筋疲力盡,也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最後,終於決定,還是放回書櫃裡,在玻璃櫃門上糊上白紙,就算是藏好了。所幸後來並沒有人來抄家。
1967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七,早晨,張恨水正準備下床時,突然仰身倒下,告別了這個他曾無數次描繪過的冷暖人間,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無疑是最多產的作家之一,在他五十幾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完成作品不下三千萬言,中長篇小說達一百一十部以上,堪稱著作等身。而建國後所修現代文學史對他的評價,也因他後期參與抗戰文學的創作而遠在其他民國舊派小說家之上。
[編輯本段]著作:
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已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並拍攝發行)、《八十一夢》、《白蛇傳》(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播出)、《啼笑因緣》(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秋江》、《孔雀東南飛》(已改編為電視劇本並錄製發行)、《西北行》、《荷花三娘子》、《陳三五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太平花》、《燕歸來》、《夜深沉》、《北雁南飛》、《歡喜冤家》、《秦淮世家》、《水滸新傳》、《斯人記》、《落霞孤鶩》、《丹鳳街》、《傲霜花》、《偶像》、《紙醉金迷》(已改編為同名電視劇)、《美人恩》、《楊柳青青》、《大江東去》、《現代青年》(已改編成電視劇夢幻天堂)、《滿江紅》等。
1918年任蕪湖《皖江日報》編輯,開始寫作生涯。
1919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南國相思譜》。同年赴北京,任《益報》校對、上海《申報》駐京辦事處編輯、北京世界通訊社編輯。
1924年主編《世界晚報》副刊《夜光》,此後創作了大量社會言情小說。
1935年舉家遷至上海,編輯《立報》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被推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45年,創作小說>。該書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作品描寫代號“虎賁'的74軍57師在日軍六萬餘人的包圍中,同仇敵愾,背水一戰,“以一敵八”,苦戰十餘日,與日寇浴血巷戰,得以使援軍合圍,保衛住了常德。全師八千餘人,僅有83人生還,全書寫得可歌可泣,氣壯山河。
1946年任北平《新民報》總經理,編輯副刊《北海》。
1948年辭去《新民報》職務,結束了40年的新聞生涯。
1949年初發表他的回憶自己生活和創作的《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張恨水的小說取材廣闊,新聞性強,追求情節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動有味,注重語言的平易曉暢,注意讀者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運用章回體這一藝術形式表現現代生活,茅盾說:“在近三十年來,運用'章回體'而能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關於〈呂梁英雄傳〉》,《中華論叢》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
張恨水一生寫了約3000萬字的作品,中長篇小說達100餘部。他是由深受鴛鴦蝴蝶派影響的舊派小說向現代小說過渡的代表性作家。
20~30年代初所寫的言情小說《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緣》,通過戀愛悲劇反映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後者更是風靡一時,它將言情內容與傳奇成分讀為一體,在傳統章回體式中融入西洋小說技法,吸引了各個層次的廣大讀者。
“九·一八”事變後所寫的以抗戰為題材的“國難小說”,如收在《彎弓集》內的短篇小說,意在“鼓勵民氣”(《彎弓集·序》)。中篇小說《巷戰之夜》,則直接描寫天津愛國軍民反抗侵略、浴血奮戰,藝術視野趨於開闊,格調趨於豪放。
寫於抗戰時期和抗戰勝利後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國民黨腐敗統治的社會諷刺小說,巧於構思,富於想像,諷喻辛辣,現實主義成分明顯增強。此外,長篇小說《落霞孤鶩》、《銀漢雙星》、《滿江紅》、《夜深沉》、《蜀道難》、《水滸新傳》、《大江東去》、《石頭城外》、《熱血之花》、《紙醉金迷》、《魍魎世界》等都是有影響的作品。
《熱血之花》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抗日小說。
《大江東去》是第一部描寫南京大屠殺日軍暴行的中國作品。
《虎賁萬歲》是第一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中國軍隊“以一敵八”,浴血巷戰,乃至全軍犧牲,驚天地、泣鬼神!
《八十一夢》、《巴山夜雨》則是張恨水先生抗戰勝利後“痛定思痛”之作,享譽海內外……。
還著有古典文學論集水滸人物論贊》、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雜文和詩詞等。
張恨水的這"3多"-作品數量多,一生寫了3000萬多個字,字數多,作品發行多。在中國小說史上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蹟。但是我們知道,我們講小說家的作品,不應該看作品數量,而是應該看作品的質量。而張恨水的小說不僅能打動普通老百姓,而且能夠感動高層的讀者,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這在中國小說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內容簡介

《張恨水說重慶》中重慶的房子包括川東沿江的碼頭,那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建築。那種怪法,怪得川外人有些不相信。比如你由大街上去拜訪朋友,你一腳跨進他的大門,那可能不是他家最低的一層,而是他的屋頂。張恨水認為重慶“民風頗有異於江河南北”,因而他筆下的重慶,以一位下江人的眼光,以一位長期客居北平的“北人”的眼光,打量重慶的城與人,力圖展示別樣的人文地理環境,別樣的城市文化性格。

目錄

山城回憶錄
上下難分屋是樓
出門無處不爬坡
搖曳空籮下市人
不堪風雨吊樓居
夜半呼聲炒米糖
安步勝車
望龍門纜車
茶肆臥飲之趣
機器水供應站
擔擔麵
排班候車
山城回憶錄(補篇)
讓我回憶一下
飛機響著過去
五五早起書懷
洞誼
洋樓外之露屍
隔江商女對什麼
窮人有誰

路旁的刺激
螃蟹每隻四千元
街頭賣舊衣攔
街一索是關城
臨江門火災後
野菊瓶供
趕場的人
槐蔭囈語
憶重慶碧桃
海棠溪之路
晚香玉花下
三六九處處二五八家家
焦大流亞之言
稿乾字最低血本
陳獨秀之新夫人
別矣海棠溪
夜宿綦江
由東溪到松坎
去年今日別巴山
給重慶朋友
重慶旅感錄
山窗小品

短案
涸溪
竹與雞
泥里拔釘
野花插瓶斷橋
霧之美
蟲聲
秋螢
晚晴
雞鳴聲中
金銀花
賤鄰
天河影下
劣琴
蕻菜花
豬肝價
手杖余之馬褂
晝晦
苔前偶憶
路旁賣茶人
農家兩老弟兄
對照情境
憶車水人
療貧之銘
月下談秋
小月頌
另一山窗
果盤
杜鵑花
小說中的重慶
轟炸
紅球掛起
疲勞轟炸
人間慘境
轟炸以後
投機
重慶一角大梁子
買汽車
坐轎子的抬轎人
款爺
公職人員
小公務員的家庭戰火
挑米
藝術家
藝術與戰爭
婦女
太太的牌論
香港小姐在重慶
賭博
大場面
賭撲克牌的太太
日常生活
星期日
風土
重慶的房子
平民居
轎子
茶館
客店茶館
紙菸店
西餐館
鄉下戲館子
蚊煙
點戲
陰壽
附錄
父親在重慶的日子
《山窗小品》和我的童年
“三劍客”
吃“平米”
五十歲生辰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