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貴

張希貴

張希貴是山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自幼習武,隨名師郝學儒、布學寬、申子榮、沙國政、李三元、李桂昌、趙永昌、王鴻、楊吉生等學習武藝,精長拳、短拳、形意、太極、八卦等。曾數十次組織舉辦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形意拳及傳統武術比賽。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希貴 張希貴

張希貴 是山西省武術協會副主席,山西省形意拳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自幼習武,隨名師郝學儒、布學寬、申子榮、沙國政、李三元、李桂昌、趙永昌、王鴻、楊吉生等學習武藝,精長拳、短拳、形意、太極、八卦等。曾數十次組織舉辦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形意拳及傳統武術比賽。經他訓練的運動員有40多人次代表國家出訪亞、非、拉、美等地訪問表演。 著作有《渾元散手拳》、《迎手鞭桿技擊法》、《渾元形意拳》等。被國家體委和中國武協授予“國家武術裁判”、“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先進個人”、“新中國體育開拓者”和“當代中華武林百傑”等稱號。

張希貴自幼隨名師郝學儒老師學練少林拳、械,後隨名師申子榮先生學習“渾元功法”等。五、六十年代接受過布學寬、宋鐵麟等老拳師的指點,尤其受到雲南省武術協會主席沙國政的長時間的指導。因此,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自成風格,受邀參與創編並主筆國家形意拳規定競賽套路《中級拳》、《高級拳》。國家形意拳競賽套路共有七個。

人物經歷

他於1958年入選山西省武術集訓隊,備戰第一屆全運會。當時集訓隊有24人,其中有形意拳各門派代表人物,如山西省車派李三元、宋派的李桂昌、趙永昌,後來有專門請來形意名家王鴻、楊吉生專門指導形意拳訓練。從事專業武術訓練工作,歷任武術隊教練、總教練。經他訓練過的學員,大多成為國家優秀武術選手,如著名的運動員武元梅、賈惠卿、鞏鐵練、魏素英、魏補全、劉金根、李美榮、喬雲蓮、張西征、張傑、李庚、陳朽等均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冠軍;孫國棟、趙星全、孟耿成、李巧玲、周玉芳、范國昌、劉定一、陳國偉、張智祿等均在國內比賽中取得過較好成績,有的在大專院校擔任體育系主任、武術教授、副教授等職務。

張希貴從事武術工作五十餘年,其中搞專業訓練20多年、武術協會工作20餘年,曾遍訪國內武術名家,博採眾長,猶精長拳、短拳,形意、八卦、太極拳等,對武術散手、推手等競技項目亦頗有研究。他集百家之長,精心篩選,創立“渾元” 武術。廣為傳播,繼承傳統,承前啟後,為眾多愛好者所讚許。

1981年山西省成立了形意拳研究會,張希貴任首任會長,後連任會長至1994年。1995年研究會改為協會,一直任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連續22年,自籌資金,成功舉辦了21次山西省傳統武術錦標賽暨散打擂台賽,並且還策劃、組織了三次全國形意拳邀請賽和一次國際形意拳邀請賽。積極推動了傳統武術運動特別是形意拳、山西散手等一些拳術的發展。在省級、國家級乃至國際性賽事中多次擔任總裁判長、裁判長等工作;兩次被評為全國優秀裁判員,深受大家好評。

張希貴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曾三次出訪日本、新加坡參加國際武術比賽的裁判工作;曾隨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馬爾他、羅馬尼亞等國。他培養的學員有數十人次代表國家出訪亞、非、拉、歐、澳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表演,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為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了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在致力於傳統武術的推廣、提高的同時,又著手武術資料和書稿的整理編撰工作。已出版的有:《中國傳統武術-渾元散手拳》、《迎手鞭桿技擊法》、《四十八式形意拳》;參與創編並執筆中國形意拳規定套路《中級拳》、《高級拳》等書。主編《山西武術名人、名拳錄》,與友人合著《傅山拳法》等。

重要貢獻

8月20日至24日“槐鄉安全杯”2004年全國十五省市形意拳精英邀請賽暨武術推手擂台賽在陝西省洪洞縣體育場舉行。張希貴仍然是這次全國比賽的主要組織和策劃者。這次比賽,由於種種原因,在開賽1個月前才臨時決定將場地改在洪洞縣,這給組織籌備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經過多方努力,及縣政府、縣文體局、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縣武術協會以及幾十個企業單位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組織了這次比賽。這次比賽與省散打王擂台爭霸賽同時進行,有70多個參賽隊,1000多人參賽,是歷屆參賽人數和參賽隊最多的一次比賽。

這次比賽的最大亮點是在推手比賽中使用了省形意拳協會制定的武術推手競賽新規則,這一規則吸收了太極拳、形意拳、武當、南拳等手法。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對運動員推手手法的限制大大減少。運動員在比賽時遵循沾、粘、連、隨,走、化、發、放,不丟不頂的原則,並且包括了定步和活部推手兩種方式。運動員可運用掤挒擠按采列推靠挑托雲領裹挎搓帶等手法,和很多腿法,及剪下踹挑等摔法。還將太極推手的6米圈,改為4米圈或方形場地,力圖減少頂抗和纏抱,鼓勵多種武術技法的運用。這一規則是對傳統武術競技比賽的有義探討,有望對傳統武術的技擊和競技比賽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