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樓村

張家樓村

張家樓村屬地名,屬於多義詞。廣平鄉張家樓村位於廣平鄉北部,距廣平鄉政府駐地3公里,距茌平縣城10公里。2005年,全村有463戶,2360人,耕地265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張家樓村是著名的“英雄村”。抗日戰爭時期,張家樓村把民兵武裝起來,成立了鋼槍隊,與周圍村莊建立了民兵抗日聯防。

基本信息

山東省膠南市張家樓村

張家樓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張家樓鎮,是張家樓鎮駐地,北與小泥溝頭村相連,東與苑莊村相接,204國道從中穿過,是張家樓鎮的經濟、文化中心,處於張家樓鎮新規劃的龍馬經濟帶的中心位置,是張家樓鎮七個沿204國道的村莊之一。該村地處平原,地形平坦,現有耕地1706畝,經濟林600畝。
據傳,明初呂姓從雲南遷此立村,取名呂家莊。明天啟年間,張姓從平度遷來。崇禎年間張家建樓三棟,因此處設集,改稱張家樓集,後簡稱張家樓。現該村有550戶,1600口人,以張姓為主,此外還有劉姓、殷姓、王姓等。
該村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2004年農業收入達到480萬元,占當年農村經濟總收入中的42%。近幾年來,該村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現有建築材料、倉儲、百貨批發、農資、餐飲等經營業戶150多家,年創收達到380萬元。招商引資方面,截至2004年底,該村共引進10多家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300餘人,直接為農民增收200萬元左右。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達1132萬元,人均純收入5300元。

山東省茌平縣張家樓村

張家樓村位於山東省茌平縣廣平鄉北部,距廣平鄉政府駐地3公里,距茌平縣城10公里。2005年,全村有463戶,2360人,耕地265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
張家樓村是著名的“英雄村”。抗日戰爭時期,張家樓村把民兵武裝起來,成立了鋼槍隊,與周圍村莊建立了民兵抗日聯防。1945年1月19日黎明,茌平縣偽縣長李歧山帶領治安軍近3000人進攻張家樓村。全村男女齊上陣,藉助圍牆有利地形,利用土槍、土炮、鋼槍等武器英勇阻擊。黃昏時,茌平縣大隊副大隊長凌林率部增援,李歧山部敗退。
1945年3月31日凌晨,偽縣長李歧山糾集日、偽軍3700多人,又向張家樓村發動瘋狂進攻。全村男女老少奮力抗擊,多次打退敵人進攻,斃傷敵四五十人。4月2日拂曉,敵人用火炮將北寨門轟開,在機槍掩護下衝進村內。民兵聯防總指揮張承剛帶領民兵與敵人展開激烈搏鬥。在隨後趕來的縣大隊的接應下,民兵、民眾得以突圍。此次戰鬥歷時三天,張家樓村333名村民壯烈犧牲,271人負傷,264人被捕,7人被抓去日本當勞工。被燒毀民房2723間,搶走耕牛86頭,大車48輛,其他財物不計其數。
1971年7月,為紀念抗日烈士,在村南側建立了張家樓烈士陵園。陵園南北長150米,東西寬25米,北面有紅磚瓦房5間,門匾上書“張家樓革命紀念館”8個仿宋大字。館內陳列著當年抗擊日、偽軍用過的棍、刀、矛、土槍和烈士遺物、英雄人物事跡介紹。館前30米處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基為3級水泥方台,碑身呈方柱形,高5米,寬1米,上覆起脊飛檐碑冠,碑身南面鐫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蒼勁大字。1977年12月,張家樓烈士陵園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