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威

簡介

張安威 考德上教育首席研發與輔導專家。主講課程:申論、面試。從事中學和大學教學近20年,2006年涉足公考輔導。主攻申論和面試,對申論和面試有系統、深入和獨到的研究。授課簡明、實用、針對性強,學生能力提升快、過關率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學生譽之為:有學問、有品位,授課生動、做事認真,有著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精英。

張安威老師張安威老師

如何寫好從兩個方面闡述的申論文章

申論文章有些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的文章,比如2011年國考文化失根,從教育和文化角度,比如2010年國考海洋的保護和開發。標本兼治是兩面,疏堵結合是兩面,德法相成是兩面……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文章如何寫?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根據材料做出清晰的判定,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兩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也主要是兩個。
二是兩者之間不要有邏輯上的交叉或者包含。也不要硬把它分成三個部分,最終三個分論點邏輯出問題。
三是在闡述分論點之前或者之後,用一段話闡述兩者之間的關係,或者兩者融合的交點、槓桿等。
下邊給出一個案例,大家揣摩。

褪盡“俗裝”換“雅裝”

“迷信網站沒頭腦,網上暴力像魔爪,互聯賭博是強盜,不良網站不得了,上來之後停不了,生活工作被打擾……”這是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在“抵制網上低俗”主題班會上的一段陝板表演。目前,這樣的主題班會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中國小陸續開展,同學們以辯論會、小品、情景劇等形式,討論抵制網路低俗之風,呼喚網路褪盡“俗裝”換“雅裝”。
2OO9年1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總局、廣電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在全國展開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專項行動。截至4月上旬,共曝光了十批存在低俗內容的網站,並依法關閉了嚴重違法違規的網站。重拳一出,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歡迎,許多人或來信或在網上跟帖,紛紛對這一舉措表示支持。
網路,於無聲處,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維方式。
然而,網際網路讓我們看到的並不僅僅是笑臉,它更像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與舒適,同樣也隱藏著各種各樣的無奈甚至陷阱,低俗、色情、暴力的陰影也伴隨著虛擬社會的成長日漸瀰漫。網上低俗暴力和淫穢內容日益浸染我們的生活,不僅嚴重影響網際網路健康發展,而且嚴重侵蝕人們的心靈,敗壞社會風氣,成為一種社會公害。
網路低俗化和色情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更令人擔憂。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處於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育階段,他們的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受到色情、暴力內容的吸引,一旦沉迷於其中便難以自拔,從而影響身心健康,嚴重的還會誘發犯罪。
不能讓低俗之風毀了網際網路,更不能讓低俗之風毀了孩子們17個部門開展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專項行動,是一項順民意、得民心的行動。許多網民表示,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關係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應該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雖然這幾年保持了嚴打的態勢,各項具體措施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但是網路低俗之風卻難以除根,往往一陣嚴打之後又沉渣泛起。人們不禁要問:網路反低俗為什麼這么難?是什麼影響了網路整治的效果呢?
網路低俗之風難以根除的深層次原因,則在於其獨特的利益鏈。目前國區域網路站的基本營利模式還是以廣告收入為主,而廣告主要選擇具有一定瀏覽量和點擊率的網站進行投放。一些網站以此為標準,為了吸引眼球、提高流量、爭取廣告,不但對論壇、部落格、播客等互動環節的管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低俗內容的傳播,甚至主動迎合少部分人追逐低俗信息的要求,增加低俗內容的製作、傳播,用各種庸俗撩人的字眼來吸引網民。網路低俗內容推動了廣告市場,廣告投放的高額利潤又反過來助長了網路的不正之風。難以割捨的誘人利益使得不少網站消極待網路整治行動,有的能熬就熬、能拖就拖,和管理部門“捉迷藏”;有的乾脆暫避“牆角”,打起了“游擊戰”;有的改頭換面、巧立名目,玩起了“易容術”。這也增加了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的難度。
如何才能使網路天空更潔淨?沖刷網路塵埃,淨化網路環境,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一場文明與腐朽的鬥爭。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必須要有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必須把堵和疏的方法結合起來,做到依法打擊網路低俗不手軟,同時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切實把網際網路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
疏,就是要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建設。扶正才能祛邪,要圍繞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提供更多更好的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讓低俗內容失去“吸引力”;鼓勵網站文明辦網,打造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平台,使低俗內容無處存身;引導網民文明上網,自覺抵制網路低俗之風。特別是家庭處於抵禦網路低俗之風侵害青少年的第一線,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學習、了解網路世界,一起面對網路中的問題,引導孩子適當地使用網路,不能任由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隨意暢遊”。
堵,就是要運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網。一些網站有恃無恐地頂風販俗,關鍵是鑽了法律的空子。加快完善立法進程,構建法制化的網路文化管理機制,至關重要。既要從國情出發,依據我國的法律法規治理網際網路,又要學習借鑑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加強對網路管理和網路內容的立法,使網際網路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整治低俗之風的主要手段是“罰”,但很多網站罰完再犯的情況屢有發生,這就需要出台更為嚴厲的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減少模糊地帶,徹底清除低俗網站的“倖存”空間,使“擦邊球”現象無藏身之地,讓違反規定的網站知道“疼”、感到“怕”,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時,必須建立一整套長效機制,是專項行動和日常監管有效結合起來,認真落實註冊登記備案制度,年檢制度,例行巡查制度,加強對網站的監督和考核,並定期向社會公布。加大網際網路技術的研發,利用和推廣力度,進一步完善智慧型搜尋,內容監控等技術系統,推廣安裝使用綠色上網過濾軟體,切實增強對網上淫穢色情和低俗內容的辨別能力,處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術手段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和完善網民舉報制度,聘請一批社會責任心強,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網友為義務監督員,協助有關部門監管網站,把網民舉報與技術監控結合起來。
抵制網際網路低俗之風,還需要網路運營者和廣大網民樹立應有的網德。網德,是衡量上網文明程度的標誌,是網路世界沉澱下來的優秀文化產物。應該看到,我國大多數網站和網民已漸趨成熟,但是一些網站和網民的道德自律仍然比較欠缺。網路上的“相冊”,“部落格”,“貼圖”,“社區”,是網際網路最熱鬧,互動性最強的地方,也是低俗內容最容易藏身之地。作為網路文化的消費主體,廣大網民應自覺遵守網上公約,不查閱,不製作,不傳播淫穢色情等低俗內容。作為網路建設的主力軍,網路運營者有責任,有義務篩選網民的文章和信息,淨化網路環境和語言。
網際網路是我家,家園建設靠大家。淨化網路天空、建設網路文化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大力整治網路低俗之風,大興網路文明之風,網際網路就一定能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台、促進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