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塝鎮

張塝鎮

張塝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省蘄春縣、長江中下游北岸,乃明代醫聖李時珍之故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野生資源極為豐富。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等。主要景點有李時珍陵園,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基本信息

(圖)張塝鎮張塝鎮

張塝鎮位於大別山南麓湖北省蘄春縣長江中下游北岸,乃明代醫聖李時珍之故里。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野生資源極為豐富。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等。主要景點有李時珍陵園,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張塝鎮介紹

(圖)村民村民

張榜鎮地處大別山南麓,鄂皖兩省蘄(蘄春)太(太湖)宿(宿松)三縣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蘄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臨長江“黃金水道、京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交通便利。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對外開放縣,並被省定為改革開放試驗區,是鄂皖贛三省物流、信息交流的樞紐。 轄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張塝、韓榜、橫路、龍潭沖、方咀、大同司、下馬溝、歇肩嶺、船型、田六、馬踏石、下車門、黃梅山、馬鞍山、六溪沖、瓢鋪、文畈、陳廣、范垸、魏河、雷山、魯圍、彭山、余當、百葉、孫沖、七里沖、土庫、大竹沖、九潭沖、胡垸、塔林岩、宋當、舒垸、新路、塘抵坳、古木沖。

資源豐富

(圖)鉻礦石鉻礦石

礦產資源豐富,金屬礦產有:磁鐵、鈦磁鐵、釩鈦磁鐵、、鉻、、鉛、鉬、、銀、鋯等。非金屬礦產有煤、白雲石、蛇紋石、石英石、石灰石、鉀長石、花崗石、大理石、滑石、瓷土等23種。其中石英石儲量也比較多,含矽量達99.98%以上,品位居全國之冠;花崗石儲量也很多,花色品種獨特,已進入大量開採和加工階段。此外,還有大量的優質礦泉水資源。

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豌豆、綠豆、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蘄春珍米為全國七大名米之一。

水產品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鱖魚、黃顙、、蟹、龜、鱉、鱔,以及蓮、藕、菱、芡實、蒲草等;油姜、山藥、綠茶、螃蟹均品質獨具,久負盛名。

地理氣候

張塝鎮地形狹長,形如船帆,地勢北高南低,地貌複雜。北部為山區,層巒疊嶂,峽谷幽深,風光峻美;中部為丘陵地帶,崗巒起伏,綠樹成蔭,風景旖旎;南部為平畈圍區,湖泊棋布,港汊縱橫,漁稻飄香。張塝鎮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歷年平均無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時數2025.8小時,氣溫16.8度。

相關名人

(圖)李時珍李時珍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民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胡風(1902-1985)

本名張光人,筆名谷非、高荒、張果等。1921年考入武昌啟黃中學,開始受“五.四”新思朝的影響。1925年9月,胡風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入清華大學英文系。1929年,東渡日本,入慶應大學英文科學習。1931年,參加日本共產黨及反戰同盟,加入中國左冀作家聯盟東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驅逐”回上海,任“左聯”宣傳部長,不久繼茅盾任書記。抗日戰爭開始後,胡風歷任“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軍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員會專職委員等職。先後創辦大型文學刊物《七月》、《七月詩叢》、《七月文叢》、《希望》等,同時撰寫了大量文藝評論文章。《七月》和《希望》在當時後方影響很大,培養了一批新人,開創了新詩風。

鄉鎮發展

(圖)張塝鎮

百花園

該鎮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大別山礦業有限公司年出口花崗石製品2萬立方米,九龍泉礦泉水公司年生產460萬瓶(桶)優質礦泉水,內燃機水泵遠銷越南寮國高棉十幾個國家,還有草莓、馬鈴薯、蝸牛、香稻系列產品發展迅速。

張榜鎮的茶、桑、果、藥、乳豬、馬鈴薯、礦產等產業初具規模,天麻、杜仲、茯苓、菊花、桔梗等名貴中藥材名揚天下,年銷量逾100萬頭乳豬大市場享譽全國,汽車配件、麻紡、石材等產品躋身國際市場。

該鎮依託上海復旦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投資1200萬元,建設占地面積為2000畝的“大別山農業科技城”,規劃為工業、種植、養殖、交易五個園區,集試驗示範、培訓教育、輻射服務、市場交易、娛樂觀賞等七大功能於一體,已形成國家級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學校——“中央燎原廣播電視大學張榜分校”一所,科技賓館、科技報告廳、科技成果廳、交易大廳等設施也配套齊全。依託科技城,全鎮建有白玉蝸牛、銀狐、七彩山雞養殖,大棚草莓、果木良種苗圃、花卉苗木繁育、食用菌栽培、名貴中藥材種植、果品加工、乳豬加工、名酒開發項目等種、養、加基地40個,成為農民學習科技知識的“百花園”和“自選市場”。

旅遊景點

(圖)陵園景色李時珍塑像

主要景點有李時珍陵園和李時珍生前行醫處玄妙觀,年接待中外遊客十萬多次;毛嘴西周文化遺址木質建築,銅農具和彩繪型漆具是東楚文化的代表;桐梓溫泉和治療多種疾病,山清水秀的太平避暑山莊,盛夏如春,涼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李時珍陵園位於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李時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築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工程獲“魯班獎”,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 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鄧穎超方毅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題寫館名,分醫中之聖、科學之光、功業長存、偉人永生四個部分介紹李時珍光輝的一生,館內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餘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誌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李時珍陵園自1981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0餘萬人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