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敏

張培敏

張培敏(1954年 - ),上海人,書法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少校。從國小字,後師從楊天開。18歲參軍,現任四川省軍區參謀長。“通心”一詞,在張培敏書法作品集自序里多次出現,也概括了他自己特有的書法理念和方法。張培敏表示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項極重要的“心靈鍛鍊”。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培敏,男,書法家,1954年,出生於上海浦東,197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在四川崇州任團長,1999年底,調西昌契約戰術訓練基地任司令員,現任四川省軍區參謀長,少將軍銜。從國小寫大字,學習描紅,後拜楊天開先生為師。他的書法給人以“清心高雅之感、滌人心靈之悟”,許多作品均被中外書法愛好者收藏。2012年10月,在歲月藝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同時出版《戎馬書劍張培敏書法精品集》。

書法學習歷程

1961年,上國小寫大字,學習描紅。

1972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75年,開始學習儒家經典。

1978年,上步兵學校參謀系,再次學習毛筆字,這是參謀的必修課,主要學習宋體、魏碑、黑體字,其目的是為了彩色標繪作戰地圖。

1979年至1990年,在這十一年時間裡,曾三次參戰,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在西藏執行任務期間,參觀了布達拉宮、大昭寺、扎什倫布寺、雍布拉康等宮殿,深受其藝術的感染。在戎馬倥傯之中仍然不中斷書法練習。

1991年,在四川崇州任團長時,有幸結識國畫大家黃純堯先生,多年交往,受其藝術薰陶,多有教益。使我領悟了“書法之道,學養為先”的道理。

1994年,調樂山工作,受到樂山當地藝術環境的影響,得到嘉州李道熙、余龍等著名書畫藝術家的指點。並開始系統學習大學書法教程。

1995年,拜楊天開先生為師。並開始閱讀中國古代書法經典,如蔡邕《九勢》、張懷瑾《六體書論》、孫過庭《書譜》等。

1996年,結識了遍能法師,他的書法所體現的禪味,給人以清心高雅之感、滌人心靈之悟。在其啟發下,我開始學習懷素草書,閱讀《六祖法寶壇經》。創作了行書長卷《禪悟品》。

1997年,結識了傳智法師,他所講的由有相入無相和法無定法的思想,使我對書法精神的理解更有所增益,感悟到“書法自有法入,由無法出”的真諦。同時,自己開始更廣袤深遠地游弋於書法藝術的海洋。手書金剛經。

1998年,結識了劉正成先生。他編著的《書法論文集》、《中國書法全集》、《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等論著,對張培敏書法藝術思想的提升和成熟具有極大影響。並開始學習書法歷史、書法風格史、文字學等理論經典。

1998年,結識戴耀先生。他給了張培敏許多書法知識,並引導張培敏參加書法交流。

1999年底,調西昌契約戰術訓練基地任司令員,在西昌工作生活的8年時間裡,是張培敏書法長足進步的特殊階段。在邛海之濱居住生活的歲月里,面對高原湛藍的天空、高聳潔白的雪山、清澈透明的邛海、挺拔舒展的蒼松、疾速盤旋的雄鷹……常感大自然的薰陶、常沐藝術氣息的雨露,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浸潤,使張培敏書法的每一筆每一划都無不帶有大自然的情感。

個人書法的認知

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如今已經失去了過去那種書寫、傳遞信息的實用性,它也不像畫畫一樣,顏色豐富,形象直接,但對於修養靜心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張培敏說,書法太過抽象,只有黑與白兩種顏色,但它仍舊追求的是一種變化,在字形和墨色的變化中,追求一種創新。張培敏說,自己愛寫字,不純是書寫、模仿,而是遵循一種學習方式,在他抄寫諸如《易經》《論語》等國學經典作品時,從筆尖的活動中,更好地“讀書”,體會國學的精神,尋求一份安寧,“古人的道理,其實用在何時都管用”。

“繪畫的每一筆,可以覆蓋,而書法則是一氣呵成,不能修改,每一幅作品,反映的都是書寫者當下的環境和心情,看你的作品也是看你這個人,所以人們才會說‘書如其人’。”張培敏說,如今鋼筆取代了毛筆,打字取代了寫字,極少人會再用毛筆書寫,甚至連經營、炒作這個東西的人都少了。但他卻依然看好書法藝術,“下一步,我想到大學裡去開國學講座,給大學生們講謀略學,講兵法。書法不是寫幾句文言警句,而更多的是傳播那些傳統知識。”張培敏說,自己對傳統書法藝術保持孜孜不倦的態度,也並不妨礙他接受新生事物,自己對計算機相當熟悉,還計畫在以後開個微博,將書法和國學的結合傳播出去。

書法作品賞析

張培敏書法作品

張培敏書法作品 張培敏書法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