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達

張乃達老師(江蘇省揚州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是蘇教版高中數學教材編寫組主要成員之一,長期從事中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工作,在有關數學思維與數學教學文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主要著作有《數學思維教育學》、《觀念與文化》、《從數學思維到數學教育》等(其中《數學思維教育學》榮獲全國首屆光明杯優秀著作獎).

簡介

張乃達,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教於江蘇省揚州中學,是江蘇省思維與數學教學研究
張乃達專家張乃達專家
協作組負責人、揚州市數學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專著介紹

九五國家重點圖書,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主持主編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藝術與研究叢書》之一冊。 該叢

張乃達專家作專題報告張乃達專家作專題報告

書是為基礎教育中的一個優秀群體 “樹碑立傳”的一項千秋偉業;又是一塊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大廈的基石”。該書介紹的特級教師,數學教研碩果纍纍,則大家十分熟悉的揚州中學的張乃達先生。從該書目錄中可以了解到書中涉及的主題都是與新課程理念十分切合的,有關過程、理解、思維、觀念、文化、發現法、思維模式、思維監控等當代數學教育的熱門專題.。該書又有多個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高中教師可以現買現用,國中教師正可以仿製自己的新設計.。所以,它對青年教師的在職進修與骨幹教師的成長都是切實有用的。既是教研活動的合適素材,又是教育論文撰寫的手頭參考書.,它可以幫助讀者拓展視野與眼界。

成長經歷

張乃達 1942年生於江蘇揚州,1961年畢業於鹽城師專。1990年被評為江蘇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和江蘇省有突出貢獻
張乃達專家專著張乃達專家專著
的中青年專家。現任教於江蘇省揚州中學。
長期從事中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工作,自80年代初即開始思維與數學教學的研究,於1985年提出了數學教學要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的教學原則,1987年提出了數學觀念與思維監控的問題,1990年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思維與數學教學方面的專著《數學思維教育學》(該書榮獲了全國首屆光明杯優秀社科和哲學著作獎),1995年~2000年期間主編《數學思維方法叢書》(13冊,大象出版社),並執筆撰寫了其中的《抽象與模式》、《邏輯探索方法》、《觀念與文化》。對該叢書,王梓坤先生做出了“就規模之大,選題之廣,論述之精而言,這套叢書也許是盛況空前,蔚為大觀”的評價。
90年代,轉向數學觀念、文化和數學教育的研究。於1988~1994年期間主持了“早期發展學生數學觀念的教學實驗”。出版了作為實驗資料的《中學數學學習與思維叢書》(13冊,長春出版社),並於最近完成了《從思維到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的寫作。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崇尚自然、樸實的教學風格,強調問題在思維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反思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教育現狀

(1)弱化,即教師以自己的語言霸權來主宰課堂,操縱學生的思維與行為;(2)外化,即表面化、表演化,數學思
張乃達專家專著《大趨勢》張乃達專家專著《大趨勢》
維與內容游離於活動之外;(3)稚化(弱智化),以遊戲代替學生的思維,其後果是淡化以至取消了學生的思維。(4)操作化,即以操作代替思維,把學生淪為教師的工具。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師的價值觀念的偏差,二是教師對數學及其理解的偏差。他認為,探究、發現並不是教學活動的本質,探究與發現只是學習過程中幫助理解的重要手段,學習活動的目的是促進理解。不管用何種手段,只要能幫助學生理解,應該不拘手段,探究也罷,灌輸也罷,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教師在設定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即這樣的設計對後面的教學有什麼價值與意義。不可為創設問題情境而創設。

教育觀點

一、思維意義。多年來,我國受“應試教育”和前蘇聯數學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數學教育與當前素質教育不相適應
張乃達專家專著《金榜學案》張乃達專家專著《金榜學案》
的狀況日趨明顯:①課程體系單一。當前,我國的數學課程是單一的學科課程,課程內容的邏輯性、系統性、嚴謹性是學科課程設定的首要原則。為追求課程內容的系統嚴謹,數學課程形式化內容多,脫離生產生活實際。②數學教學等於數學形式化邏輯化內容的教學,套用數學知識與數學知識產生。形成過程及背景在教學中缺乏應有的地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諸方面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③各種教學模式都側重在“練”上,學生通過大量練習去模仿和記憶,練習的內容也僅限於計算和證明。大量的模仿性練習,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教學效率不高。④傳統的數學“教”與“學”的評價,僅圍繞“數學材料的形式邏輯化內容”展開,忽視“數學思維過程”、“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知識的實際套用”的內容評價。以上種種問題,使數學教學重形式,輕實質;重結果,輕過程;重模仿,輕創新;重理論,輕套用。尤其表現在“重結果,輕思維過程”。
過程教學的現實意義
1、過程教學論
突出數學的過程教學,起源於80年代末的我國的“思維與數學教學研究”。在全國影響較大的《數學通報》每期均刊有數學思維研究方面的文章,為我國數學思維教學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江蘇揚州中學張乃達先生在其《數學思維教育學》中提出了過程性教學原則,並指出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形式主義教學的傾向,掩蓋了數學思維過程。如忽視概念形式的過程。忽視結論的推導過程。忽視方法的思考過程。忽視問題被發現的過程。忽視規律被揭示的過程。暴露數學的思維過程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指導原則,是提高教學設計的依據,是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指導性原則。綜合當時思維教學的研究,我國數學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加強數學教學過程研究,數學的過程性教學從此也就有了雛形。
2、思維過程教學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學生可持續發展思維過程教學在價值觀上追求的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它表現在:①思維過程教學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產生髮展和發現的好奇和創新欲。課本上的數學知識大多隱去了發現的過程,略去了發生髮展的形成過程,數學知識、解題方法有如帽子戲法一樣突然、神秘,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高不可攀的想法。而通過思維過程教學,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發現、發生、發展過程,知識內在的發展規律與學生思維活動自然地形成了高度統一。在主動積極地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成功體驗是積極的。②思維過程教學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通過思維過程教學,獨立自主地思考。探索規律,從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了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受到的是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的訓練。③思維過程教學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思維過程教學中伴隨著民主平等,寬鬆的學習氣圍,展示的是學生勇於探索,求異創新的活動。合作交流,創新意識,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都得到了發展,正是由於這種思維活動,學生的自信心。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也隨之得到強化,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⑵提供了教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途徑從課堂教學的任務來看,素質教育關心的是人的發展。知識是中介,思維活動是依託,人的發展是核心。因此,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必須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離開這一條,數學的教學改革失去生命力。
二、思維過程教學的原則
思維過程教學原則是思維過程教學時間的準則,它反映了思維過程教學的規律,具有實踐的指導性。
1、過程性原則。是指數學教學必須以知識的發生髮展和形成過程為線索,充分暴露其中的思維活動,使人真正體驗到數學思維過程。數學課本上的數學知識一般來說將其發生髮展的過程略去而顯的抽象,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再現其發現的思維活動,使知識的展開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結合。
2、主動性原則。是指數學教學必須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自主的學習,主動地探索知識,發展其探索創新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設計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大探索的力度,發展學生主動探索的態度;採用開放式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合作交流,主動關心他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
3、整體性原則。是指數學教學應整體審視教學各方面的因素,實行綜合控制,以保證教學的整體效應的發揮。因此,一切教學行為應圍繞著學生怎樣得到發展來安排活動。在整體性原則要求下,無論是知識的展開,定理、公式、問題的解答,思維訓練,情感交流,均應以學生是否得到發展來進行調節控制。
三、數學思維過程教學策略
1、知識展開的設計策略 。(1)知識展開的問題化。有了問題才有了思維,有了問題就要解決。知識展開問題化就是將知識發生髮展過程變成問題解決式,利用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引起學生主動參與研究和探索。將知識內容問題化,用有限的知識點來構建問題鏈,是學生產生連續的認識活動和行為。整個“問題解決”過程滲透了類比、聯想與猜想等創造性思維的方式方法,並通過學生對相關策略與方法的體驗和操作,有利於思維的轉向機制的形成和廣泛遷移能力的培養,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2)、知識發展的序進化。知識組織成有序的積累,使教材的知識的邏輯展開與學生認識規律相結合。一般來說課本中的知識大多是以一般到特殊或一般到一般的展開過程,而學生認識規律恰恰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將兩者有機地整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思維活動的組織策略。面對班級集體授課制,如何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為開發人力資源擴大信息的接收和反饋的渠道,可採用小組討論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
(1)、小組研討。學習小組的確立一般是由前後四人組成(每個小組都是由學習程度為上、中下三類學生組成)。小組成員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既可以互相學習,又可以互相討論,共同研究。每個同學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學會的學生還要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學習中去,給予適當指導。這種學習方式的好處在於為每位同學創設了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學生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了各類學生的有效發展。(2)組間交流。組間交流是小組學習完成之後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組首先發表意見,向全班匯報本組研討的情況。匯報會的形式可登台演示、畫圖講解等,其餘小組作以補充。在此期間,對有爭議的地方可以展開辯論。通過辯論,既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

主要著作

主編了《中學生數學學習與思維叢書》和《中學數學思維方法叢書》,參加編寫了《高中數學精講·解析·幾何》等

張乃達專家專著《思維訓練》張乃達專家專著《思維訓練》

數十部書,並發表了論文百貨櫃篇。1995—2000年期間主編並參與撰寫了《數學思維方法叢書》(13冊)。
自1990年開始,張乃達轉向了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的研究和探討,並於1988—1994年期間主持了“早期發展學生數學觀念的教學實驗”,對中學數學教學工作作了系統而深入的探討,發表了一系列論文,並出版了作為實驗資料的《中學數學學習與思維叢書》(13冊),撰寫了專著《以問題為中心———數學教學設計》。

研究獲獎

代表作《數學思維教育學》榮獲全國首屆光明杯優秀著作獎。其論文和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

評價

他長期從事中學數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工作,並在有關數學思維與數學教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對數學教學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於1985年首先提出的"數學教學要充分暴露數學思維過程的教學原則"已經被寫進教學大綱。1987年提出的數學觀念與思維監控的問題,也普遍受到了數學教學界的關注。他在教學中追求自然、樸實的教學風格,強調問題在思維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強調反思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他多年指導數學畢業班的複習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