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迪·莫庫里

弗雷迪·莫庫里

Bersin 《Bohemian you,Freddie。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弗雷迪·莫庫里
外文名:Freddie Mercury
別名:Farrokh Bulsara
國籍:英國
出生地:非洲坦尚尼亞
出生日期:1946年09月05日
逝世日期:1991年11月24日
職業:作曲家,演唱家,Queen主唱
代表作品:《Bohemian Rhapsody》、《We will rock you
主要成就:世界十大搖滾樂隊 2001年搖滾名人堂
經典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

人物生平

弗雷迪·莫庫里弗雷迪·莫庫里
1946年9月5號,非洲坦尚尼亞旁一個叫桑給巴雅爾(Zanzibar)的小島上,居住在Stone Town的 Bomi Bulsara和他的妻子Jer Bulsara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他是一個男孩,襁褓中仿佛就有一種銳氣潛伏著,他們給他起名Farrokh Bulsara ,Farrokh也就是後來的Freddie Mercury。Farrokh的父母之前一直定居在印度,由於工作調動的關係來到這裡,這個信仰索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家庭的生活還不錯,男主人是一個最高法院的出納員,屬於公務員級別的。 到了Farrokh一歲,他搬去印度投奔他的姑姑和奶奶,5年後他的妹妹Kashmira出生 。Farrokh進入盤尼加尼(位於孟買附近)的聖彼德中學(St Peter's English boarding school )就讀,由於是男子寄宿中學,Farrokh有了充分的自由與空間做他想做的事情,除了對藝術獨特的天分日漸展現,Farrokh還很喜歡體育,曲棍球、拳擊、短跑樣樣精通,他是個左撇子(聽說左撇子的創造力強),拳擊很棒,大家都叫他“左勾拳”。但他最擅長的是桌球,1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全校的桌球冠軍 。也就是在這裡,Farrokh得到了綽號“Freddie”,在此以後,Freddie乾脆變成了他的名字。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這個男孩的音樂之路以Freddie這個名字啟程了。 他的藝術天分越發出類拔萃,12歲他為學校贏得了“全能少年”獎盃,並且參與了校園唱片的錄製,他對音樂的瘋狂痴迷以及才華使校長開始關注他,並且勸他的家長讓他學習鋼琴。事實證明校長的勸說有多么重要,否則我們今天知道的Freddie很可能是個桌球名將,而不是搖滾巨星了。Freddie開始學習鋼琴,並且加入了學校的唱詩班(這意味著定期理髮,而他非常討厭理髮)。這個時期他接觸到的音樂以印度音樂為主,但由於聖彼得是英語學校,西方音樂開始對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了,他對古典的熱愛毋庸質疑,古典,印度樂,波斯樂,西方音樂……多元的音樂元素給予Freddie充裕的音樂養料,也為他後期的輝煌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說,童年飄來盪去,顛沛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造就了Freddie。 1958年,也就是在Freddie12歲時,他與學校的其他四個好友Derrick Branche, Bruce Murray, Farang Irani, Victory Rana 組建了他人生第一支搖滾樂隊the Hectics,不過此時Freddie並沒有發覺他的歌唱天賦,是作為鋼琴手在樂隊演奏的,而非主唱。即便如此,樂隊其他成員還是覺察出了他的與眾不同,“他暗含一種神秘的力量,收音機里的音樂,他只消聽上一遍,就可以完整的把它彈出來。”他們的樂隊得以在學校節慶,盛典,舞會時表演,但除此之外默默無聞,Freddie畢業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高中畢業後,17歲的Freddie回到了桑給巴雅爾島,但平靜的生活很快被打破,1964年爆發的桑給巴雅爾革命(1964 Zanzibar Revolution)使Freddie全家被迫離開那個是非之地,這一年他們搬去了英國。動亂使本來還算寬裕的家境變的窘迫起來,他們住進了倫敦Feltham區的一個小房子裡。Freddie則進入西倫敦的艾爾沃思工藝學院(Isleworth Polytechnic,後更名為West Thames College)藝術系開始學習。在英國的第一個暑假,Freddie打了很多份工,為的就是存夠錢好上他心儀的藝術大學。他在養老院,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都找了工作,另外在Feltham房產交易所,他打了份扛箱子的工,不折不扣的體力活與他纖細的四肢顯然不太配(他的腿那叫一個出奇的細啊~),他的工友更是為此感到奇怪。Freddie告訴他們他是學藝術的,為了學費才打這份工,結果工友們為之震撼了,紛紛主動幫他分擔工作(Freddie這么大的時候,人格魅力已經開始顯現……)…… Freddie學習非常刻苦,當然了,他對美學的興趣比理論學大的多,最終他以藝術“A”的成績從艾爾沃思工藝學院畢業,1966年9月,他如願以償的進入伊令藝術大學(Ealing College of Art)學習平面設計(graphic illustrating),那一年,他20歲。 這個時候Freddie有了自己的搖滾偶像Jimi Hendrix(超超超級吉他大師,據說能用N個身體部位演奏吉他,同時也是個酒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BAIDU一下),他對這位在當時紅的發紫的吉他手痴迷不已,經常在任何他能找到的地方畫Jimi Hendrix的素描,而在他的臥室牆壁上也…… 當時他住在他的朋友Chris Smith租給他的公寓裡,該公寓位於肯辛頓(Kensington)。順便說一下這個Chris Smith,他和Freddie交情非常深,自己也是搞音樂的,還差一點點取代John Deacon加入QUEEN,這段具體情況可以參考下面John的介紹。 說到肯辛頓,這是個藝術愛好者的集中地(MS是因為BIMA商店和肯辛頓百貨)。或許這個時期的生活對Freddie日後的音樂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吧。 前面說到Freddie的人格魅力,儘管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害羞的,內斂的人(不要被他的颱風唬到了,紙老虎一個),與此同時又有著瘋狂的幽默感(矛盾~),他的人緣還是很好。他很快和大學裡一個叫Tim Staffell的貝司手成為了朋友,隨著友誼的逐漸深化,Tim開始帶著他去看他的樂隊的排練,這個樂隊就是Smile,日後Queen的前身。那時,Freddie第一次認識Brian May(吉他手)和Roger Taylor(鼓手),後來兩人成為Queen的成員,是Freddie一生的朋友和最佳拍擋。並且由於被他們的才華折服,Freddie成為Smile的忠實歌迷,他尤其讚賞Brian出神入化的吉他SOLO。Smile給了他繼續嘗試做樂隊的動力,他開始有意識的進行音樂訓練,陪他一起訓練的還有Tim,Nigel Foster,以及Chris Smith,他們3人,是Freddie驚人的絕美嗓音的第一批見證人和發掘者。“他的鋼琴彈奏非常出色,很莫扎特,但更令我們驚奇的是他的聲音,他有一種神秘的力量,非常獨特。他的創作大多都是即興的,事先沒有任何計畫,只是坐在鋼琴前,隨著思緒彈,但效果迷人極了。”Chris說。 1969年六月,Freddie從伊令藝術大學畢業,帶著平面藝術與設計的文憑以及報紙發表作品的稿費,他搬進了Roger Taylor的公寓,未來偉大的樂隊的主唱和鼓手在這時建立了牢固的友誼,他們一起在肯辛頓商場開了家店,賣一些藝術品和維多利亞風格的衣服,以賺點小錢。 同年8月13日,他經人介紹去了利物浦,與一支叫Ibex的3人樂隊(吉他手 Mike Bersin, 貝司手John 'TUPP' Taylor,鼓手 Mick 'Miffer' Smith)見了面,他們很快被Freddie的驚艷嗓音折服,僅僅10天后,Freddie就加入他們,並和他們一起去博爾頓參加一個叫“Bluesology pop-in”的音樂節,在博爾頓皇后公園(Bolton's Queen Park),Freddie開始了他第一次在公眾面前的正式亮相,表演非常成功,樂隊上了報紙,拍了新聞照,而且表演還被Geoff Higgins錄了下來。據Geoff Higgins所說,他們的那次表演有濃厚Jimi Hendrix和Led Zeppelin的味道,而二者都是Freddie的偶像。 1969年九月到十月份左右,在Freddie的堅持下,Ibex更名為wreckage。緊接著又發生了成員的變動,樂隊原先的鼓手由Mike 'Miffer' Smith換成了Richard Thompson,這似乎預示著樂隊根基的動搖,很快,演出越來越少,最後,當John Taylor, Richard Thompson 和Freddie選擇留在倫敦,而Mike Bersin因父母之命必須回利物浦讀大學時,Wreckage宣告解散。 此時的他繼續搜尋新的樂隊,很快,在一個叫Melody Maker的音樂交流會上,他看到了Sour Milk Sea樂隊的主唱招聘啟事,他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這支樂隊的其他成員也很欣賞他聲音的穿透力和音域的廣闊。不僅如此,同樣使他們無比驚奇的是Freddie的舞台表現力。“他的颱風充分展示了他人格中最為華麗張揚的一面,日後每次看到Queen的LIVE,我都會想起他在Ibex的第一次演出,那種超凡的表現力從那時器就展露無餘。”Ken Testi回憶道。這話不假。颱風不是什麼可以培養的技能,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魅力與靈性,Freddie懂得如何將他這種天分與他的聲音,造型,音樂技巧,審美融合得渾然天成,水乳交融。而這一點,也是讓後來Queen的現場成為LIVE典範的重要原因。 1969年底,Freddie正式加入Sour Milk Sea。其他成員包括 主唱兼吉他手Chris Chesney on vocals 貝司手Paul Milan,主音吉他手Jeremy 'Rubber' Gallop,以及鼓手Rob tyrell。他們在一起排練了一段時間,緊接著又去牛津作了幾場演出。 那時Freddie和Chris都是17歲,他們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沒過多久Chirs就搬進了Freddie與Smile成員合住的公寓(位於Ferry Road, Barnes)。這引起了Sour Milk Sea其他成員的嫉妒和不滿,樂隊的未來也越發模糊。僅僅過了3個月,Jeremy帶走了他所有的樂器,Sour Milk Sea正式解散。 輾轉數支樂隊,結果都是解散,Freddie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實現他的夢想了。但隨著Tim Staffell(也就是那個讓Freddie認識了Brian May和Roger Taylor的朋友)離開Smile,轉機,或者說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開始來了。1970年,Freddie正式加入Smile,與Brian May和Roger Taylor共同構成了Queen的基本雛形。Freddie將Smile改名為Queen,並與Brian May,Roger Taylor創作了Queen最早的作品, 在寫完《Fariy Queen》之後,Freddie決定將自己的姓由Bulsara改成Mercury,箇中原因Brian May在接受採訪時是這樣說的:“《My Fariy King》由Freddie譜寫詞曲,其中歌詞中有一句“Mercury媽媽,你對我做了些什麼?”(“OH MOTHER MERCURY,WHAT HAVE YOU DONE TO ME ”),他對我說這歌是寫給他媽媽的,‘我是Mercury媽媽的兒子,乾脆我改姓Mercury吧’。於是Freddie Mercury誕生了。我認為是從這時開始,他脫胎換骨,變成了那個偉大的傳奇的Freddie Mercury。這沒有改一個名字那么簡單,我覺得冥冥中似乎有一種力量,指引這一切的發展。” 在這一年,Freddie也遇見了他的生命的摯愛Mary Austin。(他與Mary Austin的故事,下一篇會具體介紹,故略過) 1971年2月,隨著貝司手John Deacon的加入(這段故事參考吧內John的資料),我們所熟知的Queen正式形成。隨著《Queen I》《Queen II》的發行,Queen橫空出世,而他們發行的第三張專編輯《Sheer Heart Attack》正式奠定了他們的樂壇地位。在樂隊專輯中,Freddie負責了大量詞曲的編寫,《Queen II》中Freddie創作的《Seven Seas Of Raye》成為 Queen的第一張熱門單曲,《Sheer Heart Attack》中的熱門單曲《Some Body To Love》也是由Freddie創作的。與此同時,Freddie與其他三人的合作也越來越爐火純青,從這三張專輯中我們不難聽出Freddie這個時期的嗓音特點,光潤,清透,爆發力強,但略顯單薄。不過第四張專輯《A Night Of The Opera》的發行,宣告了Freddie嗓音完美時期的到來,也宣告了Queen時代的來臨。 《A Night At The Opera》(1973),任何一個了解Queen的人都奉之為傳世經典的一張專輯。它的封面由Freddie親自設計,白色背景下,是獅子,室女,鳳凰,火焰,巨蟹圍繞一個花體“Q”組成的精緻Logo(這些東西分別代表4個人的星座。兩個室女代表他自己, 兩頭獅子代表Roger和John,一隻巨蟹代表Brian),而這個logo被Queen後來一系列專輯封面沿用(《A DAY AT THE RACE》《GREATEST II》等)。 在這張專輯中最為歌迷和評論界津津樂道的就是那首《Bohemian Rhapsody》了,這首歌是Queen詭異絢爛風格的完美典範,有一點歌劇,一點古典,一點金屬,一點瘋狂,甚至教堂唱詩班的味道。它光潔華麗的曲調,繁複磅礴的吉他solo,令人猝不及防的變奏與跌宕起伏的走向……當然了,這其中最為耀眼的依舊是Freddie裂帛般的嗓音帶來的震撼,作為這首歌曲的創作者,Freddie所投入的情感帶有一種神經質而沉溺的迷醉感 ,這首歌的歌詞所講述的內容也被爭論了好幾十年,它的主旨是是什麼??這一切是否就是講述Freddie自己的痛苦與糾葛,或者僅僅是一次建立在虛構基礎上的創作??沒有人知道,Freddie把這個秘密永遠帶進了天堂。值得一提的是,這首傳世經典,居然是Freddie用鋼琴花了僅僅十幾分鐘時間即興創作而成的。《Bohemian Rhapsody》取得的商業成績絲毫不遜色於它的藝術價值,這首單曲在英國排行榜冠軍位置上逗留了九個星期! 關於《Bohemian Rhapsody》還有一段趣事,這首歌錄好後,Freddie將拷貝帶作為禮物送給了他的DJ朋友Kenny Everett(那時這首歌還沒有公開發行),並且Freddie一再叮囑Kenny,這是私人禮物,不可以在電台節目上播放。而事實上,Kenny聽完它並被震撼後,兩天內完整的把它在自己的電台節目上播放了14遍…… 當然了,除了《Bohemian Rhapsody》,Freddie還包攬了專輯中其他4首歌的創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Love Of My Life》,它的柔情與動聽是很多Queen新FAN的最愛.而實際上,這首歌如同標題,正是寫給他當時的女友Mary Austin的。儘管之後二人便分手了,Mary早早嫁人生子,Freddie也在十幾年後離開人世,但物是人非磨滅不了這首歌的情感與動人,那像一個印記,代表他曾經不顧一切的愛過,而且那段愛也是他一生最美的回憶。 這張顛峰之作發行後,Queen緊接著發行了《A Day At The Race》這張專輯從封面到曲風都像是《A Night At The Opera》的姐妹篇,但這不代表它是《A Night At The Opera》的複製品,換句話說,它是一次經典的延續。隨後發行的《Jazz》《News Of The World》同樣秉承了《A Day At The Race》的優良傳統,可以說整個70年代,是Queen的“狂想曲時代”。 1975年Queen空降日本開始了他們在亞洲的第一次表演,一下飛機他們便被歌迷的尖叫和鮮花包圍了,他們沒有想到Queen在日本可以受到與Beatles同等的待遇。演唱會反響空場熱烈,在演唱會上的兩套服飾也是我個人認為Queen的LIVE中最精緻的兩套。 
搖滾上的輝煌燃燒的同時,Freddie也終於有機會完成自己的夙願——進行一次芭蕾表演。作為一個芭蕾狂熱冬粉的他,一直希望能夠有一次自己的芭蕾演出(這從他前期演唱會的緊身服飾可以看出來,非常具有芭蕾舞富風格)。1979年10月7日,隨著《Bohemian Rhapsody》的背景音樂,Freddie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一起,在他的一位FAN家門前進行了一場芭蕾表演,表演受到了熱烈的歡呼與喝彩。 1980年Freddie改變了自己的造型,他剪掉起先的長髮(包括後期好看的短捲髮),並且留了鬍子,這個造型也是後來被Queen迷最為熟悉的造型。與造型一起改變的還有Queen的音
樂風格,他們在不斷的嘗試中給音樂加入了更多的流行舞曲元素,這一次的改變是褒貶不一的,更多的評論界給與了消極的評論,認為Queen喪失了搖滾的風格與力量,很多歌迷也這么想,專輯的銷量開始下滑,Queen也第一次進入了低潮期。其實平心而論,這一時期的專輯中也不乏好歌,我們在聽的時候應該相信自己的口味與判斷,不必被評論界的聲音所左右。我們不能說風格的改變對Queen來說是一種失敗,我們只能說這一次改變不對大多數人的胃口而已。當然了,由這一時期風格的熱門單曲也不少,《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就是一個典型。 
那么Freddie對於風格的轉變起到了主導作用么?首先,Queen內的吉他手Brian May和鼓手Roger Taylor是堅持硬朗風格的,而貝司手John Deacon則更傾向於流行風格。Freddie呢?他是個多面體,他喜歡Led Zepplin和Jimi Hendrix,也喜歡Beatles和Aretha Franklin,對於Michael Jackson也很欣賞,甚至與他合作過歌曲。我們不知道風格改變是不是他決定的,只能說這次的對峙中,他傾向於改變。 1982年,受到Queen低潮影響,四個人達成共識,暫時分開一段時間發展各自的事業。在這個時期Freddie萌生了發行個人專輯的想法,他在慕尼黑的Musicland租了一個工作室,並且開始在裡面為自己的個人專輯進行籌備。在這個時期他認識了為科幻電影Metropolis劇組工作的Georgio Moroder,並
且接受邀請創作並演唱了電影主題曲《Love Kills》,這也是他唯一一次以個人身份為電影演唱主題曲。 1983年,Freddie出席了一個名為Verdi's Un Ballo In maschera的演出,在那裡他第一次認識了西班牙著名女高音歌唱家Montserrat Caballé,並且被她的演唱所折服,這為後來二人合作演唱巴塞隆納奧運會主題曲《Barcelona》埋下了伏筆。 1984年9月10日,Freddie的第一首個人單曲《Love Kills》發行。 第二年4月9日,Freddie的第一張個人專輯《Mr. Bad Guy 》發行,這張專輯的封面上Freddie留著他80年代經典唇須,戴著一個超大墨鏡。看看這張封面上的他,再想想70年代時他清秀妖艷的裝扮,不僅感到時光之流逝,而Freddie在這流逝中,也漸漸與過去的自己告別。他的聲音不再單薄,也不再清亮;他的裝束向陽剛簡潔趨近;他的心……恐怕額沒有人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專輯中也誕生了《I was born to love you》這支熱門單曲,日後,它被收錄在Queen最後一張專輯《Made In Heaven》中。 第一張專輯的發行並未使Freddie從此走上單飛的道路,或許他感到,在Queen中他的光芒才能釋放到最大化,其他三名成員顯然也這么想。1985年,他們重聚了,並且參加了對於他們意義重大的一場演唱會,Live Aid。那是一場成功的演出,注定被永載史冊,在溫布利體育場(Wembley Stadium),面對著72000名觀眾,Queen的光芒蓋過了所有參與的搖滾明星,四位成員在這場演出中似乎也重新找回了一些東西。 1987年初,Freddie發行個人單曲《The Great Pretender》。 1987年3月,Freddie在巴塞隆納與西班牙著名女高音Montserrat Caballé會見,他送給她一盒錄有他幾首歌的帶子,這位西班牙女高音被Freddie的音樂深深陶醉,甚至在倫敦科芬園(London's Covent Garden)演唱了其中的一首,Freddie非常高興,答應他會與她一同演繹一首歌曲。 在歷屆最佳奧運歌曲榜單中,有一首歌一直榜上有名,那就是《Barcelona》。這首歌不僅氣勢恢宏曲調瑰麗,美聲與搖滾的完美結合也給所有聽過的人也難以磨滅的印象,這正是Freddie與Caballé的傑作。1988年10月8日,在巴塞隆納拉尼特音樂節(La Nit festival)上,他們共同演繹了即將發行的專輯中的三首歌,其中就包括這首 《Barcelona》(其餘兩首分別是《How Can I Go On》和 《 The Golden Boy》)表演由Mike Moran鋼琴伴奏,順理成章地獲得巨大成功。同年10月10日,這張萬眾期待的專輯終於發行 。 《Barcelona》倘若Freddie舞台上最後的光芒,10月8日,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他最後一次舞台上的表演,罹患愛滋病的Freddie此刻早已知自己命數將盡,卻並未對外宣稱這個不幸的訊息。他甚至繼續著工作,作曲,演唱,拍攝MV…… 很多跡象顯示,《I'm Going Slightly Mad》的MV是他最後的傑作 。MV中他頂著蓬鬆的頭髮,化著中性濃妝,瘋癲與自嘲的姿態中含著一絲悲涼 ,這首歌無論是歌詞,曲調,配樂都顯出一種遼遠與詭異,其中穿插著Freddie放肆而不羈的笑聲。 1991年,專輯《innuendo》發行,這張專輯是Queen一次奇蹟般的回歸,他們80年代在電音與舞曲中的迷失不再,而是重拾了70年代恢弘華麗的重金屬風格,專輯銷量節節攀升,人們似乎又看到了那個屬於皇后們的時代重現…… 然而,這卻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迴光返照,是花朵灰飛煙滅前的最後一場綺麗綻放,因為,死神已向Freddie的身體逼近。 Freddie絕代的嗓音與靈感最終屬於上帝。 1991年11月24日,Freddie在倫敦自己的別墅中因愛滋病與世長辭。死前有包括男友Jim Hutton在內的幾位密友在其旁側(無其餘皇后成員),根據遺囑,死後他的大部分遺產留給前女友Mary Austin,其中包括倫敦的那套別墅。骨灰去向至今是一個謎,有一說是留給Mary Austin保存,也有一說是灑在瑞士日內瓦湖中(就是那個著名銅像所在地),還有一說,是骨灰被其父母帶回了桑給巴亞爾島,那是Freddie出生的地方。 1992年,由Queen其餘三位成員發起的“紀念Freddie Mercury演唱會”在倫敦溫布利體育場舉行,重回溫布利,那個1986年Freddie穿著經典黃色外套引吭高歌的地方。一切物是人非,斯人已逝,取而代之的是眾多圈中好友的鼎力演繹,其中不乏搖滾樂壇舉足輕重的地方。那種氣氛,悲鳴與激情交織的人群的歡呼,是無法用任何文字描述的,歌迷們依舊高舉著寫有Freddie名字的旗幟大聲喊著他的名字,Brian哽咽地唱著《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Robert Plant,這位led zeppelin樂隊主唱也到場了,led zeppelin是Freddie生前的偶像,而Robert Plant此時卻唱著Freddie的歌,以緬懷逝去的他…… 1995年《Made In Heaven》發行,這是擁有靈魂Freddie Mercury的Queen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張專輯,大部分曲目是Freddie臨終前在病房裡錄製的,專輯一經上市被歌迷搶購一空。 一切或許都沒有意義了,Freddie Mercury已經看到了生命盡頭的光。他在彌留之際,錄製了最後一張專輯。 一場真正的謝幕演出,主角只有Freddie一個人。他的激情、遺憾、淚水、驕傲、不屈,他靈魂的所有都傾注在《Made In Heaven》中。《Heaven For Everyone》《Made In Heaven》《Let Me Live》《Too Much Love Will Kill You》……那是一種呼喊,一種掙扎。那種光輝,那種最後的光輝頃刻間照進所有聽眾的靈魂。我不敢用言語闡述《Made In Heaven》的內容,除了Freddie自己,任何人的任何闡述對於這張專輯都是一種褻瀆。曾在電視上看到一條新聞,有一種技術,可以將去世之人的骨灰製成鑽石。那么《Made In Heaven》便是這顆鑽石。將詭郁鋒利的光,刺進每個人的心扉。 我不知道用何話語去結束這篇生平簡介。文字是蒼白的,甚至音樂也會變得蒼白——在生命面前。我不敢說Freddie的死是一種永生,他生前曾那么的眷戀甚至沉溺於這個世界的種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這個世界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搖滾的一整個時代。 Miss you,Freddie。 (作者:游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