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1494年—1547年),又譯作法蘭西斯一世,即位前通常稱昂古萊姆的弗朗索瓦,繼位後人稱騎士國王,在義大利戰爭中最後敗給了如日中天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還一度被俘,後來他背叛諾言,還和異教徒結盟,最終勉強保住了本土。在法國國內,他被視為開明的君主,多情的男子和文藝的庇護者,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受愛戴的國王之一(1515年—1547年在位)。在他統治時期,法國繁榮的文化達到了一個高潮。包括維克多·雨果、朱塞佩·威爾第在內的許多文豪和劇作家的作品中都出現過弗朗索瓦一世的形象。

王座恩怨

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 (1494年9月12日—1547年7月31日),十六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國王。由於他的統治,剛剛形成的法國君主專制制度得到全面發展,逐漸成為西歐最典型的君主專制政體。

法蘭西斯的父親是法王查理五世的曾孫昂古萊姆的查理,母親是薩伏依伯爵的女兒路易絲。他生於夏郎德地區的科尼亞克(乾邑鎮)。法蘭西斯幼年喪父,母親獨自挑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擔。據說法蘭西斯十分敬愛自己的母親,無論什麼時候總是跪著對她說話,而他母親夢寐以求的是兒子能成為法蘭西的最高統治者。法蘭西斯的前兩位國王查理八世(1491—1498在位)和他的叔伯兄弟路易十二(1498—1515在位)均無嗣,當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後,作為瓦盧瓦王朝後裔的弗朗索瓦便繼承了王位。由他開始的王室也可稱為昂古萊姆王朝。

他和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同時代人,而查理五世正是他一生都在面對的可怕對手。昂古萊姆的弗朗索瓦,即弗朗索瓦一世在年輕時代取代了奧地利的查理,即查理五世成為布列塔尼的繼承者法蘭西的克洛德的未婚夫,結果確保了布列塔尼成為法國而不是西班牙的領地,也確保了他與查理五世的終生敵對。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蘭斯大教堂加冕為法國國王。

國王榮辱

十五世紀末葉,在經歷了漫長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後,法蘭西民族形成,並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法蘭西斯即位時,資本主義生產已經萌芽,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開始了。發達的經濟為法國的對外侵略創造了條件。弗朗索瓦一世的對外政策是與前兩位國王一脈相承的。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法國為了鞏固它在地中海的貿易地位,為了滿足封建貴族向外占據土地,掠奪財富的欲望,採取了侵略義大利的政策。1494年,查理八世首先發動了義大利戰爭,路易十二則繼續其前任的軍事行動。由於義大利境內聯合起來的各小國在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支持下奮力抵抗,法軍不得不撤離義大利,法國的侵略計畫未能得逞。

和德皇爭鋒

義大利戰爭並未因路易十二的去世而中止,相反,從小愛好比武、冒險,被稱之為大膽而勇敢的“騎士國王”,年方20的弗朗索瓦一世一心想奪回1513年路易十二丟失的米蘭。在把王國交由母后攝政後,他便率軍橫跨阿爾卑斯山脈,出征義大利。在馬里尼亞諾戰役取得勝利,米蘭公國又被法國侵占。

然而,義大利戰爭仍未結束。在競選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時,已經統治著西班牙、尼德蘭、南義大利的西班牙國王卡爾一世在1519年當選,號稱查理五世。這樣,查理既有帝國皇帝的號召力,又有從荷蘭和整個美洲來的源源不斷地經濟補充,實力空前強大,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從三面包圍了法國,對法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查理五世不僅想把法國的軍隊從義大利驅逐出去,而且企圖多占其祖母丟失的領地勃艮第。1521年,義大利戰爭終於重新燃起。

在法蘭西斯統治時期,反對查理五世的戰爭共進行了四次(1521—25,1527—29,1536—38,1542—44)。1521年交戰一開始,法國便失去了米蘭。1523年,英軍入侵法國北方,法國陸軍統帥波旁公爵叛亂,形勢對法國極為不利。1525年1月24日,法軍在帕維亞戰役大敗,弗朗索瓦一世被俘。他給母后的信中悲嘆自己的厄運,聲稱自己“除了榮譽和生命已一無所有”。被押送到馬德里後,他又被迫簽訂了馬德里條約,才得以釋放。條約規定勃艮第歸查理五世所有,法國放棄對義大利領土的要求。

和教皇聯姻

弗朗索瓦一世並不打算履行諾言,1527年,戰爭重又爆發。他首先讓高等法院否定條約,因為他們是在壓力之下簽署的。氣的查理五世公開叫嚷以騎士的名義和他單挑,他也沒敢應戰,這讓他在騎士國王的稱號變的一文不值。弗朗索瓦一世想利用外交手段聯合義大利各邦。他先後同反對神聖羅馬皇帝的教皇克雷芒七世,義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等國的諸侯結成聯盟,。他與義大利最有權勢的羅馬教皇克雷芒七世交涉,後者出身於義大利豪門美第奇家族,該家族擁有佛羅倫斯和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統治權。他們成功的締結了一門政治婚姻——法國王太子亨利·德·昂古萊姆和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女方的父親是義大利權貴洛倫佐,母親是法國公主瑪德萊娜。這樁婚姻是法國王室和義大利聯姻的開始,而凱薩琳·德·梅第奇則對後來的法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查理五世1527年再度攻入義大利,前鋒軍隊焚掠了羅馬,把教皇關在天神堡裡面,只是後來聽從勸告,才使教皇避免了更大的羞辱,此後,教皇在這場戰爭中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根據1529年簽訂了康布雷和約,法國聲明放棄了義大利的一切權利,但保住了勃艮第。

和異教同盟

在和平暫時恢復的階段,弗朗索瓦一世針對神聖羅馬皇帝一心想在全歐建立基督教統治的企圖,他和英王亨利八世以及德意志的新教諸侯結成聯盟,並於1535年和土耳其蘇丹蘇里曼大帝訂立同盟,從蘇丹那裡得到了對法國極為有利的“治外法權”。他和東方以及和新教結成聯盟的外交政策使日後他在同查理五世的交戰中獲益匪淺。當然,這也讓他在基督教世界聲名狼借,無數人都在詛咒這個新月和百合花的瀆聖同盟。在1544年,當查理五世的軍隊侵入法國,逼近巴黎時,一方面,法國淪陷區的居民奮起反擊,保衛國土,使查理五世的軍隊不能前進;另一方面,由於德國新教諸侯在國內準備舉行起義反對查理五世,土耳其軍隊則在匈牙利境內向前推進,威脅著維也納的安全,迫使查理五世放棄了在法國的軍事行動,於1544年和弗朗索瓦一世在克列比城簽訂和約。在最後關頭保衛了法蘭西領土的完整。

殖民地競爭

1524年,弗朗索瓦一世幫助里昂市民資助喬萬尼·達·維拉扎諾的南美洲探險隊。他恐怕是出自與查理五世競爭的目的。在這次探險中,維拉扎諾宣布紐芬蘭為法國王室的領地。1534年,弗朗索瓦一世派遣雅克·卡提埃去魁北克聖勞倫斯河流域探險,據說那裡藏有神秘的財富。

國王榮耀

弗朗索瓦一世被認為是法國第一位文藝復興式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之下,人們看到法國的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年輕的弗朗索瓦在1515年登上王位之時,他算得上是法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位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國王。他的兩位前任,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花費了極大的精力企圖用武力征服義大利,然而卻絲毫沒有看到這片文藝復興發源之地所發出來的智慧之光。這兩位君主只是在簡單模仿幾個世紀以來法國國王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擴展土地,加強王權。他們因而被認為是最後兩位“中世紀式”的法國君主。不過他們的成績為法國即將吹起的文藝復興之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查理八世與路易十二在義大利接連不斷地攻城略地時期,法國人和義大利人在一種特殊的條件下發生了密切接觸。隨著這種接觸的加深,源於義大利的一些新思想傳播到了法國。弗朗索瓦一世正是在這個特殊歷史時期接受的教育。於是他的一些家庭教師,例如拉丁語教師德斯莫蘭,便不可避免地向他灌輸了一些新穎的思考方式。弗朗索瓦一世的母親也是一個文藝復興式藝術的愛好者,她把這種興趣傳給了她的兒子。

當然不能說弗朗索瓦接受的是最先進的人文主義教育;他的大多數教師從未接受文藝復興的影響。不過可以認為,他比之前的任何國王都更向人文主義靠近。到他即位時,文藝復興的影響就真的在法國生根了。

弗朗索瓦一世極力支持這種新變化;他成了一些藝術品的最大主顧。他是與他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家的支持者和保護人,包括達·芬奇(達·芬奇在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去世)。弗朗索瓦一世鼓勵所有藝術家來法國居住和創作,結果像安德里亞·德爾·薩托和李奧納多·達·芬奇這樣的偉人也接受了他的邀請。當達·芬奇在法國作一些小油畫的時候,他帶來了他的一些最偉大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蒙娜麗莎。其他為弗朗索瓦一世雇用的大畫家有本內文托·切里尼、羅索和普利馬提喬,他們為弗朗索瓦的行宮增添了許多輝煌的裝飾。弗朗索瓦一世在義大利僱傭了一幫人專門為他收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巨匠如米開朗基羅、提香以及拉斐爾的作品,再把它們運回法國。這些人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儘管把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搬到法國去的瘋狂計畫未能實現。在弗朗索瓦一世即位之初,法國宮廷里只有少量出名的油畫,而且一尊雕像也沒有。今天在羅浮宮里人們見到的那許許多多的法國王室的收藏實際上是從弗朗索瓦一世時代才開始的。

弗朗索瓦一世也積極鼓勵文學的發展。他號召臣民多讀書;並且他自己還嘗試著寫詩。他建立了於1530年建立了王室學院,用於專門研究希臘語、拉丁語和希伯來語,並任命法國人文主義者紀堯姆·巴德為首席作家。

弗朗索瓦一世對建築有濃厚興趣,開始了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土木工程,向建築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他續建法國王室一直在修造的安布瓦城堡,並且開始對布盧瓦城堡進行翻修。他常常帶著自己的設計草圖去向達·芬奇請教。由他開工建設的建築物包括極具文藝復興風格的尚博爾城堡,這棟建築有可能出自達·芬奇的設計。弗朗索瓦一世的另一偉大貢獻是,他把羅浮宮從一座要塞式的建築變成了今天人們所見的藝術博物館。他的偉大貢獻還有楓丹白露宮,在1530年左右,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將巴黎市郊的行苑擴建為大宮殿,由兩位義大利大師畫家羅索和普里馬蒂喬主持內部裝飾,還有法國畫家古尚、卡隆及雕塑家古戎等人參與設計。他們的努力使楓丹白露宮風格十分獨特,因而被視為一種流派,即楓丹白露派。

弗朗索瓦一世生前愛在人民民眾前露面,無論冬夏,無論健康好壞,他不知疲倦地巡行整個法蘭西,對歡迎他的人們總要說上一句,“我的朋友們,我忠實的朋友們”,以表示熱情。晚年時,他得了熱病,但在垂死前,還躺在擔架上週遊在一個一個城堡間。1547年3月31日,騎士國王死於拉波萊脫。

家庭成員

婚姻

第一個妻子:法蘭西的克洛德( 布列塔尼女公爵),1514年5月18日結婚

第二個妻子:奧地利的埃利諾 ,1530年8月7日結婚

子女

1.路易絲 (1515年8月19日—1517年9月21日)

2.夏洛特 (1516年10月23日—1524年9月8日)

3.弗朗索瓦 (1518年2月28日—1536年8月10日)

4.亨利二世(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

5.法蘭西的瑪德琳 (1520年8月10日—1537年7月2日),與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結婚

6.夏爾 (1522年1月22日—1545年9月9日)

7.瑪格麗特 (1523年6月5日—1574年9月14日)

肖像名畫

名稱

弗朗索瓦一世弗朗索瓦一世

《法蘭西斯一世肖像》

類別:木板油畫

作者:讓·克魯埃

創作時間:1535年

尺寸:96×74cm

畫面描述

畫上的法王法蘭西斯一世穿著豪華,儀態瀟灑,尤其是他的兩隻手,作成騎士般的風度(法王被號稱“騎士國王”)。華麗的綢緞大袍加強了形象的華貴氣度。色彩較精細,衣服的綢緞質感畫得很出色,銀灰色調子上又添深紫、深黃、深藍,衣服上的光澤給人以一種寒冷感。法王長著一對細小的眼睛,斜視畫外,尖尖的下巴頦,使他的長相與身上的寬袍極不協調。表情更顯得奸詐有餘,仁厚不足。據歷史記載,百姓對這位國王沒有好感。他有多種綽號:陰謀家、沽名釣譽之徒、登徒子、野心家等等,不一而足。畫家著力於現實主義的描繪,形象的真實性格自然躍於畫上。

畫家簡介

讓·克魯埃生於1485或1486年。有關他的生平史料很有限。對他的一些作品,迄今仍有爭議(這幅畫也屬爭議範圍)。因他的父親也是著名的宮廷畫家,故這幅畫的作者常被稱為讓·小克魯埃。他從 1516年起來到圖爾,1529年到巴黎,擔任了法王法蘭西斯一世的宮廷畫師。這一幅肖像是在他任職期間畫的(不同意這一說法的學者認為此畫是由楓丹白露畫派中一位畫家所作,但反對此說的多數學者仍認為這幅肖像具有讓·克魯埃的藝術特徵)。

讓·克魯埃約死於1540年(又一說1541年)。此畫作於1525—1530年間。是作於板上的油畫。約96×74厘米大。現藏巴黎羅浮宮。

背景說明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一般說,比歐洲其他國家更晚些。它是在義大利諸國的文化影響下, 直至15世紀中葉才姍姍而來。而且它在文藝上所負的任務也與義大利等國不同,早期的法國文藝主要是力求擺脫哥德式藝術的神秘主義影響,正視為西歐諸國早已覺悟了的現實主義藝術的價值。1494年,法國向義大利多次發動軍事遠征,給法國帶來莫大的利益。法王查理八世以及後來的法朗西斯一世先後為法國的中央集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由於法國是統一的民族國家,從中世紀市民階層中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還未能達到與封建王朝抗衡的地步。因此法國從15世紀至16世紀初,在文學藝術上所反映的文藝復興觀念中,一個中心思想就是歌頌王權與統一。在藝術上,出現了諸如建築家比埃爾·勒斯拉(巴黎羅浮宮的庭院與一部分廂房的設計者)、菲·德洛姆、雕塑家讓·古戎、日爾曼·彼隆、畫家讓·富蓋、讓·克魯埃與弗朗梭瓦·克魯埃等名噪一時的大藝術家。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所反映的宗教改革運動,是一種極不統一的文化意識潮流:有的是代表法國鄉村與城市平民的利益來反抗封建教會;有的僅表現了某一地區城市資產階級與少數顯貴的要求;其間還夾雜著反對進步的社會力量。如此複雜的宗教改革,最後不能不遭致失敗。天主教卻仍保持著其領導地位。究其實,法國的文藝復興,除了部分地與宗教改革有聯繫外,很大程度上是確立人的理性價值,它有助於推動古代文化與學識的研究。至16世紀,法國的王宮藝術基本上體現了義大利風格主義的傾向,竭盡裝飾之能事。16世紀30年代,法國出現的楓丹白露畫派就是這種風格主義在法國的翻版(法王聘請了許多義大利藝術家入法國宮廷,達·芬奇就在法王手下度過了他一生最後的三年)。這裡的一幅肖像畫《法蘭西斯一世》就是這一時期法國最著名的肖像畫大師之一讓·克魯埃的一件代表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